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2020-12-04 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

2019年11月9日,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河南大學郭尚興教授榮獲由中國譯協授予的"資深翻譯家"稱號。

"資深翻譯家"是中國譯協對長期奉獻翻譯事業的專家學者的突出業績和敬業精神的高度評價,是翻譯工作者的極高榮譽。

郭尚興,河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名師、國務院僑辦"文化大講壇"主講人,中國譯協理事、中國英漢與比較學會理事及中華典籍外譯分會副會長、河南譯協常務理事。郭教授先後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在《中國翻譯》等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和教材20餘部,其中《中國文化史》、《漢英中國哲學辭典》、《中國儒學史》均為國內外第一部系統、深入、全面介紹和研究該領域的專著,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本次大會共授予77名翻譯專家"資深翻譯家"稱號。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各省市自治區、港臺地區以及亞洲、歐洲、北美、拉美等地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跨國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行業組織等領域的900多位代表參加會議。

從"西"向"中"的轉變

1976年,郭尚興從開封師院外語系(今河南大學外語學院)畢業,留校工作至今。從青年時期開始,他就嘗試做英譯漢的文學翻譯。在《英漢中國文化辭典》編寫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在國內是一個空白,於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便開始轉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研究。然而,在一片嶄新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並非一件易事,傳統文化英譯的三個困難至今都令他印象深刻。

· 一是譯者很難徹底把握和透徹地理解中國悠久、負載、深厚的傳統文化;· 二是中國文化是世界上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英語世界中都沒有相對比較一致的、與之非常相似的文化現象。再加上中西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用英語來表述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大量的無法表達的語言上的障礙;· 三是如何把握文化翻譯過程中的原則、標準、出發點等,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特色,進而相對比較完整、比較準確地傳達中國文化的特質。

面對這些問題,郭尚興並沒有就此止步,先後編寫了《中國文化史》(英文)、《漢英中國哲學辭典》、《中國儒學史》(英文)、《翻譯理論與實踐》等一批專著和教材,同時翻譯了一些文學和文化著作,加起來有20餘部。其中,1993年出版的《中國文化史》(英文)是國內第一部系統深刻地描述中國文化史的專著,時至今日仍被國內諸多高校選做教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越來越被世界所認可"

百餘年來,不少中國傳統典籍被譯成了英語,這對弘揚中國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郭尚興看來,英譯過程中,特別是文化術語的翻譯,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在他看來,文化翻譯是一個比普通語言翻譯複雜的多的過程。因為它涉及的既是語言又是文化,而且是兩個民族的文化。翻譯中必須照顧兩種文化在歷史積澱、思維方式及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內容和民族習慣。因此,中國文化術語英譯的原則應是保持文化的個性與特徵,只有從形神兩個方面去體現才是完美無缺的,才能把文化虧損降到最低。

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郭尚興先後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中國哲學典籍英譯研究、中國傳統哲學術語英譯研究),在中國典籍英譯方面,特別是跨文化翻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為一名譯者,他始終堅信:隨著我們國家的逐漸強大,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會越來越被世界所認可。

"這裡就像是我自己的家一樣,是我生命裡的一部分"

回憶起自己在開封師院外語系(今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求學和工作的日子,郭尚興感慨萬千。"對我們這一輩人來說,對它有著特殊的感情。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我們的影子,這裡的一切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與它榮辱與共。"轉眼,40餘年的時間一晃而過。作為翻譯學方向的學科帶頭人,郭尚興親眼見證了外語學院翻譯專業的誕生與發展。2009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河南大學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為全國第二批招生培養單位,承擔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典籍翻譯研究"。2011年,翻譯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經過十餘年的建設,翻譯系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師生眼中,郭尚興一直是一位性情溫和、平易近人、學識淵博且富有責任心的人。他的學生外語學院副教授白玉傑說,郭老師就像慈父一般關愛自己的每個學生,但在學術方面卻非常嚴格。回憶起自己的學生生涯,白玉傑說:"能夠做郭老師的學生真是非常幸運!他不僅有很強的學術敏感性,還具有非常前瞻性的目光。他提供的選題可能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會感覺很難,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會越來越有趣。"

郭尚興在河大外語學院工作的三十餘年間,培養了一批批活躍在國內學界的優秀學生,用自己的廣闊學識和教育熱情滋養著一代代學子。在談及學校的未來發展時,他曾動情地說:"我相信,河大應該走在時代前列,更好地思索這個國度的明天。"

一個世紀的風雨砥礪,數輩學人的篳路藍縷。如今,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專業種類齊全、學科層次完整的教學科研單位,設有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和翻譯6個本科專業,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學院的張今教授(英語)、劉炳善教授(英語)、郭尚興教授(英語)、楊宗建教授(俄語)、周忠和教授(俄語)先後被授予"資深翻譯家"的稱號。他們耐得住做學問的寂寞,用行動詮釋著中國文人的氣質——"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正是他們撐起了河大的脊梁,他們是學生心中真正的偶像,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路碑,引領著學生不懼風雨,昂首闊步前行。

素材來源:河南大學新聞網、河南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重慶工商大學「我是譯者」弘揚傳統文化 英譯「中國詩詞」
    重慶工商大學「新儒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我是譯者」第二季中國詩詞英文譯讀大會現場劉雅麗 攝重慶工商大學「新儒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我是譯者」第二季中國詩詞英文譯讀大會現場劉雅麗 攝    華龍網4月23日15時30分訊(李婷婷 劉雅麗)近兩年,《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力持續攀升,喚醒了許多人的「詩性、詩情」,全國各地也紛紛開展起讀詩、頌詩、學詩和寫詩的豐富活動,傳承我國詩詞經典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
  • 英譯唐詩的隱秀之美
    (原標題:英譯唐詩的隱秀之美) 歐美漢學界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中華中醫藥學會翻譯分會秘書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丁年青教授對這一看法十分認同,他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參與中醫藥術語翻譯辭典和外文版中醫經典著作的編寫,而且國外學者翻譯的書籍佔據了主要市 「中醫藥科技與文化的進一步推廣,急需培養具有較高專業外語水平的國際中醫藥人才,這攸關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
  •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中華中醫藥學會翻譯分會秘書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丁年青教授對這一看法十分認同,他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參與中醫藥術語翻譯辭典和外文版中醫經典著作的編寫,而且國外學者翻譯的書籍佔據了主要市場。「中醫藥科技與文化的進一步推廣,急需培養具有較高專業外語水平的國際中醫藥人才,這攸關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
  • 錢佳楠︱翻譯的政治與美學陷阱:從《素食主義者》英譯談起
    如果彼時的我不是已經師從愛荷華大學翻譯系主任阿倫·阿吉(Aron Aji)學習了一年的文學翻譯,我可能會被狄波拉的「篡改」之舉震驚。成長於中文語境的我向來遵循翻譯家嚴復的教誨:「信達雅」,且我深知「信」為三項準則之首,狄波拉的改動是否違背了這條金科玉律?事實上,狄波拉的「篡改」早就引發過爭議。
  • 對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深教授、會計學家郭道揚,十年千萬字,書寫...
    郭道揚和他的手稿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通訊員 徐會超 李佔領 冉明東 人物簡介 郭道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深教授
  • 97歲翻譯家許淵衝,把唐詩宋詞翻譯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其中的一扇窗,常常亮燈至深夜三四點,這便是翻譯界泰鬥、97歲老先生許淵衝的家。許淵衝,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互譯工作。當今世界,在漢語、英語、法語之間靈活遊走的翻譯家,許淵衝乃第一人。他將中國的《論語》《詩經》《楚辭》《西廂記》等翻譯成英文、法文,還將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紅與黑》《約翰·克裡斯託夫》等譯成中文。
  • 譯者||「中國的雪萊」陳逵:英譯毛澤東詩詞第一人
    原標題:譯者||「中國的雪萊」陳逵:英譯毛澤東詩詞第一人 弼猷先生詩語出自然,不拘繩墨,然佳句連篇,譬句屢見,無不耐人吟味,啟人深思,頗得魏晉風骨。這天,在復旦大學一個教室裡,一個身穿長袍的中年教授走下講臺,開始抨擊起時政,濃眉下的一雙怒目閃著精光。忽然,他用英文高聲吟誦起英國詩人雪萊的名篇《西風誦》:如果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學生們激動地齊聲復誦,聲震校園。這位教授便是復旦大學外語系的陳逵先生。 吳宓曾稱陳逵為「中國今時之雪萊」,並說「世之知雪萊,愛雪萊者,當亦知、愛陳逵也」。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另一位日本翻譯家伊藤漱平1958年至1960年在東京平凡社出版第一版函套版《紅樓夢》,屬「中國古典文學全集」一種。該系列還包括《史記》《聊齋志異》《今古奇觀》《三言二拍》等中國典籍。1969年至1970年,他又出了全面修改版。1973年在1969年版的基礎上再次修訂。1996年-1997年,到了晚年他再次大規模修訂重譯。前前後後修訂和重譯大致有五次。
  • 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 譯有《動物農場》等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透露,著名文學翻譯家傅惟慈昨晨因突發哮喘去世,享年91歲。傅惟慈曾翻譯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並與董樂山合譯《動物農場》和《1984》,廣受讀者歡迎。據悉,傅老先生要將遺體捐獻做醫學研究,身後不搞儀式。
  • 昆明市延安醫院骨科熊鷹教授榮獲「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大會隆重表彰了我國一批在3D列印醫療器械領域的醫學和工學專家,昆明市延安醫院/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骨科熊鷹教授榮獲「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中國工程院盧秉恆院士、戴尅戎院士一起授予熊鷹教授獎狀和獎盃。「2020增材製造產業高峰論壇」現場。
  • 專訪《射鵰》英文譯者:翻譯武功招式不難,難在譯得流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報導了英國Maclehose Press出版社將於2018年2月出版該書英譯本的消息,網友緊跟著操碎了心:擔心武俠的意境太難翻譯,擔心西方人不能理解金庸,擔心英譯版賣不動……討論最多的還是各種武功招式和人物名號應該如何翻譯。
  • 《馬營養與飼養》出版,孫玉江教授主譯,吳常信院士作序,澤牧久遠...
    2020年5月,青島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孫玉江教授的譯作《馬營養與飼養》正式出版。該書是我國首次引入的馬營養標準,本書堪稱馬營養與飼養方面的百科全書。它內容系統翔實,層次分明,言簡意賅,圖文並茂,具有世界影響並得到廣泛推廣使用。中國科學院吳常信院士高度評價了該書,並為之作序。
  • 從村上春樹到夏目漱石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新譯《我是貓》做客...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通過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來「讀」村上春樹的,30多年來林少華翻譯了村上40多部作品,他也被稱為「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其實除了村上春樹,林少華還翻譯了《羅生門》、《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八十餘部,最近,他翻譯的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貓》,由青島出版社出版。10月23日上午9:30,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夏目漱石著)和《林少華看村上——從到》來到半島直播間,接受記者採訪並和半島讀書會的網友在線互動。
  • 河南大學外語教授吳雪莉:金髮碧眼中國心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吳雪莉的客廳裡,掛著一幅帶鏡框的小油畫。  那是蘇聯外教加裡娜臨終前送給她的。畫面裡,有一棵繁茂的老樹,背景的遠山鬱鬱蒼蒼,林木若隱若現,天際間,飄著淡淡的雲朵。  那是加裡娜回不去的祖國。上世紀50年代,加裡娜來到地處開封的河南大學任教。中蘇關係破裂後,遠在莫斯科的女兒迫於國內政治壓力,宣布與加裡娜斷絕母女關係。
  • 這項榮譽,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先生實至名歸
    許淵衝先生發表獲獎感言許淵衝先生說,曾經有英國學者認為中國詩詞英譯必須要讓英國人來做,而他認為恰恰相反,「中國人不但不比外國人差,還比外國人強。」他還特別用《道德經》中的「道」舉例說明,中國文化裡很多經典的翻譯,只能中國人來做,外國人很難真正理解其內涵。
  • 南京大學50位知名教授推薦假期閱讀書單
    3.從傳統人到現代人,英克爾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該書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經典範例。鞏本棟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副主編  假期讀物,當然應輕鬆些。建議讀讀《世說新語》這部晉人向外發現山水自然、向內發現自己藝術心靈的書。
  • 填補全國沒有省級武術志書的空白
    圖為:《河南省武術志》出版 吳海舒 攝中宏網記者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河南省武術志》是第一本以省級武術為內容的創修性行業類志書,填補了我國沒有省級層面武術類志書的空白。《河南省武術志》史料豐富,類別較全,內容厚重。該志約120萬字,12章,分上下兩冊。時間斷限從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共約4000多年。
  • 講述河南武術前世今生!《河南省武術志》出版,填補省級層面武術類...
    河南商報記者 崔文 1月7日,河南商報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南省武術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河南省武術志》日前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本以省級武術為內容的創修性行業類志書,填補了我國、我省沒有省級層面武術類志書的空白。
  • 雲麗莎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 榮獲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7月27日,原李鴻章故居上海市丁香花園內又添一件令人矚目的事:上海雲麗莎藝術裝飾設技公司榮獲《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單位的稱號,而創始人正是在此「苦心看守」花園18年的香港商人陳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