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漢中南沙湖旁邊的一片深山密林裡,一隻黃腿漁鴞蹲在樹枝上,拍打了一下翅膀,開始慢條斯理地用鳥喙整理羽毛,完了又仔細清理爪子。在夜幕降臨之際,飛到山林裡的溪流邊捕食,開始它精彩的夜生活。
黃腿漁鴞喜歡有山有水的地方,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茂密森林,附近還得有河溪,因為有水的地方才有魚吃啊!南沙湖自然植被茂密,河溪清澈,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是黃腿漁鴞的理想棲息地。
01頂著兩隻「兔耳朵」,羽毛蓬鬆像披著蓑衣,長腿長爪,專為捕獵而生
黃腿漁鴞也叫黃腳漁鴞,是一種大型鴞形目猛禽,體重約2千克,體長48-61釐米左右,體型差不多趕上雕鴞了。在我國,黃腿漁鴞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大部地區,是罕見留鳥。
周身披著棕黃色混雜褐斑紋羽毛,胸腹為縱紋,也有明顯的白色喉斑,飛羽和尾羽遍布橫紋。當它蹲在樹枝上一動不動時,蓬鬆的羽毛覆蓋住腳爪,就像披著一件特色的蓑衣。
黃腿漁鴞的眼睛金黃深邃,頭上有兩簇豎立著的羽毛,一看就覺得有一種反差萌。它一猛禽,竟然頂著兩隻「兔耳朵」。
蹲著的時候看不到雙腿,實際上它有一雙長腿,長腿下是一雙彎曲鋒利的長爪。長腿長爪,且彎曲鋒利,有利於捕獵水中生物,一看就知道專門為捕獵而生。
相對來說,黃腿漁鴞的臉盤並不大,配上一雙橙黃大萌眼,以及黑色的鳥喙,顯得有些瘦削。有點萌,有點酷,就是黃腿漁鴞了。
02捕獵前先清理爪子,捕魚快狠準,捕豪豬不怕被刺
一動不動睡了一整天的黃腿漁鴞,會在黃昏時候「甦醒」,慢條斯理地拍翅膀、整理羽毛,還會輕輕啄一遍自己的雙爪。
黃腿漁鴞似乎習慣了在捕獵前清理一下爪子,就像戰士出徵前要磨一磨兵器一樣。它通常會來到水邊附近,站在高高的樹枝上,俯視水面,看到有獵物出現就俯衝下去。
魚類是黃腿漁鴞的主要食物,有時候也會捕食蟹、蝦、蛇、蛙、蜥蜴。在水邊捕獵,黃腿漁鴞大長腿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身體乾乾淨淨地在水面上,雙腿浸入水中,利爪一下抓住了大魚。
黃腿漁鴞捕魚、捕蝦蟹的技術是厲害,身上的羽毛甚至不沾一滴水,魚兒就到手了,快狠準!魚蝦雖然鮮美,但天天吃也會膩,所以黃腿漁鴞偶爾會捕鳥類打打牙祭。
兇猛的黃腿漁鴞也會捕較大型的獵物,綠頭鴨、各種雉類就不說了。科學家在觀察研究黃腿漁鴞時,在它的巢穴中發現了豪豬的殘骸。
黃腿漁鴞在捕獵豪豬時,會儘量避開豪豬背部的鋒芒,從正面出擊。同時,也因為它羽毛蓬鬆厚密,腳爪堅硬,不怕豪豬的刺。
見過黃腿漁鴞捕獵後,感嘆猛禽級別的都不好惹,黃腿漁鴞也不例外!
03白天休息點有十多處,被驚擾了還鎮定地挪個窩,繁殖期利用黑鳶的舊巢生育
晚上,黃腿漁鴞過得豐富多彩,但白天卻過的單調乏味,總是站在樹上一動不動,仿佛石化了一樣。一般都在繁茂的大樹上,與溪流的距離長短不一,有時達500米以上。
據了解,黃腿漁鴞白天的休息點,多達十幾處,總是換著地兒來休息,搞得很神秘。其實,它只是不想被打擾而已,所以十幾個地方換著去歇息。
但有時候難免會被人類打擾到,每當被人發現了自己,黃腿漁鴞表現得十分鎮定,就近換個地兒繼續養精蓄銳。
但在繁殖期,黃腿漁鴞就不能這麼將就了,得要築巢生娃養娃呀!但黃腿漁鴞有點兒懶,自己不築巢,而是選擇在河岸邊的天然洞穴,或者大樹上的附生蕨頂部產卵。
更多時候會利用黑鳶、鷹類等猛禽的舊巢,幾乎不怎麼用修整,就是一個「產房」了,簡單省事。而且,黃腿漁鴞十分懷舊且戀家,會重複使用舊巢穴。
這時候,黃腿漁鴞的領域性變強,領域一般順著河流延伸5-8千米。它會通過頻繁鳴叫的方式,警告其他同類:不可來犯!
結語
與許多其他猛禽一樣,黃腿漁鴞也面臨著棲息地喪失和人為幹擾的困境,所以它們退居深山。雖然分布地區較廣,但是種群密度較低,一般很難見到它們。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圖片攝影:二馬兵、成都老江、陳林峰等
參考資料: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鳥類志、西南山地、生活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