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出臺直銷行業合規經營指引 明確銷售用語不得將保健食品與...

2020-12-05 上遊新聞

12月2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市場監管局獲悉,為引導我市直銷行業相關經營主體和營銷人員合規經營,進一步規範直銷市場秩序,促進我市直銷行業健康有序發展,11月30日,我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出臺了《直銷行業合規經營指引》。

據了解,《指引》圍繞直銷行業招募、培訓、計酬、宣傳、銷售、售後六個環節,對我市直銷行業經營活動作出全鏈條系統性經營指引。不少內容源自於日常直銷監管工作實踐,是對一線直銷監管工作實踐經驗的概括、提煉和總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指引》針對當前直銷行業容易出問題的領域,作出了重點指引。如規定直銷企業、經銷商和直銷員銷售食品時,不得擴大或縮小產品適宜人群、產品適宜年齡段,不得涉及疾病治療宣傳,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易使所推銷的食品與藥品相混淆的用語,聲稱或者暗示食品具有治療作用;規定直銷企業招募經銷商和直銷員時,不得將個別從業者的收益誇大成行業普遍現象,欺騙、誤導經銷商、直銷員;規定直銷企業、經銷商和直銷員銷售保健食品時,應明確告知消費者,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適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等。

「《指引》雖然不是法律規範,但它是監管部門開展直銷監管的重要參考,是對直銷行業分類監管的重要基礎,可有效指導我市直銷行業相關經營主體和營銷人員開展合規經營管理。」該負責人表示,《指引》的出臺,為我市直銷行業相關經營主體和營銷人員開展合規工作提供了明確指引,有助於我市直銷行業相關經營主體和營銷人員深化對《直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理解和認識,有效預防和降低法律風險,共同塑造直銷行業良好形象。

下一步,我市市場監管部門將繼續加強直銷領域新情況、新問題研究,不斷更新監管理念,完善監管方式,進一步健全直銷行業長效監管機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劉波 王淳

相關焦點

  • 嚴監管下重塑行業標準 保健食品企業跨界求變
    為了維護公眾利益,促進保健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今年,相關部門制定了「百日行動」等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對保健食品行業的混亂狀況進行整治。保健食品行業由此進入調整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跨界求變。為了整治保健食品行業亂象,一系列監管的「緊箍咒」相繼出臺。今年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多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食品市場亂象行動。同時,相關監管部門對保健食品行業的銷售渠道進行了嚴格控制。
  • 河北:嚴查保健食品標籤虛假標識等行為
    我省實施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  嚴查保健食品標籤虛假標識等行為  近日,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相關方案,在全省範圍內實施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嚴肅查處保健食品虛假宣傳和標籤標識未按要求標註等違規銷售問題
  • 食品夥伴網 保健食品標籤標識出「新規定」了!
    通過醒目的位置和文字內容,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告誡消費者保健食品不是藥品,更不能替代藥品,是不具有疾病預防、治療功能;避免消費者盲目信賴、過度依賴保健食品的功效,以保健食品作為藥品以期治療疾病的行為。另外,設置特別提醒區及特別提醒也是一種有效規範企業經營行為,杜絕誇大虛假宣傳和違規直銷行為的方法。
  • 保健食品專項治理 專櫃銷售先行賠付
    保健食品冒充藥品,虛假宣傳保健品功效和用欺詐方式高價出售產品,這些保健食品市場亂象將得到整頓。記者獲悉,安徽省食藥監局將從3月起直到年底前,在全省開展針對保健食品的專項治理工作。當前,保健品市場品種五花八門,品質魚龍混雜。不僅誇大保健品功效的廣告宣傳十分普遍,一些銷售商以特殊的營銷方式進行欺騙式銷售。
  • 太陽神直銷瞄準五類產品
    經近一年來的轉型調整,廣東省太陽神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陽神」)的發展軌跡越來越明晰,運用直銷模式打造現代養生產業。  昨日,記者獲悉,作為東莞第一個直銷合法企業,太陽神將以參展商和採購商的雙重身份亮相「外博會」,採購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化妝品、小型廚具、日化用品等五類產品。
  • 線上線下「兩手抓」 穗專項清理整治保健食品行業
    央廣網廣州1月6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 龔愛軍 陳俊通)記者今天從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獲悉,2020年以來,廣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全力開展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保健食品違法生產經營、違法宣傳銷售、欺詐誤導消費等不法行為,進一步督促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規範生產經營行為
  • 廣東或出臺野生動物經營「白名單」 明確合法經營條件
    廣東或出臺野生動物經營「白名單」 明確合法經營條件金羊網  作者:丁玲、陳澤雲  2020-03-04 廣東或將出臺野生動物經營「白名單
  • 新規已實施 部分保健食品包裝上仍難覓「不是藥」警示語
    警示用語區位於最小銷售包裝包裝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佔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語區內文字與警示用語區背景有明顯色差。警示用語使用黑體字印刷,警示用語要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的內容。
  • 多省嚴查母嬰店嬰配粉、特配粉、保健食品混放銷售,專區劃分勢在必...
    有母嬰門店銷售人員對奶粉圈表示:「之前店內並未明確要求進行產品分區,我們會根據每個月的銷售的情況,對店內產品進行布局,基本會將同品牌的產品優先放在一起銷售。」 這些陳列方式,看似只是門店產品擺放問題,實際上暴露了很多門店經營管理問題。一方面是沒有及時了解市場管理條例,另一方面,在混合的產品陳列之下,導購也會因為不了解產品特性,極有可能錯誤的將產品推薦給顧客。
  • 立山區開展保健食品誠信經營(示範)店創建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食品安全建設年的工作部署,推動保健食品經營企業增強食品安全和誠信自律意識,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保健食品誠信經營(示範)店創建活動。本次創建活動從5月份開始至11月份結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向全區各相關企業下發了《立山區開展保健食品誠信經營(示範)店創建活動工作方案》,明確了創建目標、條件、認定辦法和工作步驟,詳細講解了誠信店、示範店創建標準,全面安排部署保健食品誠信經營(示範)店創建工作,確保創建工作紮實開展、取得實效。
  • 直銷行業常見違法行為及監管執法重點
    對直銷行為進行有效務實的監管,提高新型市場管理能力,對監管部門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直銷人員因急於開展營銷活動進行虛假宣傳,造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直銷行業這些「頑疾」為人詬病。2005年,《直銷管理條例》頒布實施,為我國直銷行業的發展確定了明晰的規則,同時也為監管部門提供了規範、監管直銷企業的法律依據。
  • 這些直銷企業也「變味」:最高入門費十萬海狗丸治癌
    記者注意到,這些直銷公司的產品多以保健品為主。根據公司官網,南京中脈始創於1993年,服務經營範圍包括醫療器械生產、保健食品生產、直銷經營等。三生(中國)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從事健康產業,經營範圍包括生物製品、日化產品的研究、開發,服裝、服飾等。在2017年美國直銷網站DSN發布的全球直銷企業100強榜單中,三生位列34位。
  • 國家市場總局:保健食品涉疾病預防治療等作用不得列入保健功能目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0日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了解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於今日正式發布《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與保健功能目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建立開放多元的保健食品目錄管理制度
  • 你,真的了解保健食品嗎?
    保健食品等同於食品嗎?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作為食品的一個種類,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但保健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可以標示保健功能,而普通食品的標籤不得標示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審批程序比食品更為嚴格,需要經過衛生學、穩定性、功效成分等的檢測,以及管理部門相關專家的評審,最後獲得保健食品的批准證書。所以保健食品不等同於食品。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有哪些共性和區別?
  • 東營市市場監管局五措並舉 紮實開展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整治
    會同宣傳、公安、商務、文旅、衛健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方案(2020-2021年)》,成立聯合行動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工作分工,建立聯合督導、風險會商、行刑銜接、信用獎懲等工作機制,確保整治工作順利推進。目前,已召開部署及調度會議2次,開展聯合督導1次。二是加強日常監管,規範經營行為。
  • 新邵縣市監局:多措並舉規範保健食品、化妝品生產經營秩序
    紅網時刻11月18日訊(通訊員 肖振華 彭娟)11月17日,從新邵縣市場監管局獲悉,為加強對保健食品、化妝品市場監督和管理,該局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化妝品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保健食品、化妝品行為,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 ...網際網路保險銷售可回溯新規落地,將如何改變你的每一次投保行為?
    也就是說,當用戶在網上買保險時,保險機構需要將用戶在頁面上的瀏覽、跳轉等交互痕跡用圖文或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回溯。 不僅如此,《通知》還對留存時長作出規定:資料保管期限自保險合同終止之日起計算,保險期間在一年以下的不得少於五年,保險期間超過一年的不得少於十年。如遇消費者投訴、法律訴訟等糾紛,還應至少保存至糾紛結束後二年。
  • 警惕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 有效識別避免上當
    受「藥食同源」等理念的影響,商家打擦邊球,在宣傳中將普通食品「特殊食品化」、甚至將保健食品「藥品化」的違法行為屢見不鮮。甚至製造認知誤區,對缺乏相關知識的消費者進行蒙蔽。購買保健食品 認準「藍帽子」上半年,一則母嬰店將一款蛋白固體飲料冒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銷售給牛奶過敏兒童的新聞受到廣泛關注,即是虛假宣傳特殊功能、涉嫌消費欺詐的典型案例。
  •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呂燕妮:正確認識保健食品三步曲
    1987年,原國家衛生部出臺《禁止食品加藥衛生管理辦法》和《中藥保健藥品的管理規定》,明確「特殊營養食品」「傳統加藥食品」以及「中藥保健藥品」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審批,可宣稱「治療、輔助治療」,此時的產品普遍稱為「保健品」或「保健藥品」。 當時市面上熱賣的有「中華鱉精」、「腦黃金」等廣告熱點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添加藥品,有的添加非食用物質,有的誇大宣傳,甚至虛假宣傳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