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神獸」陸續歸籠,家長們終於長出一口氣。疫情這幾個月以來,很多平凡的職業顯現出神聖的光芒,醫護人員自然不必說,老師也是其中之一,人們是如此盼望老師歸位。
對於教育,許多家長迷之自信,尤其是有點文化的家長,總以為自己來可以贏過學校。在某個知識點上,某篇文章上,某道題目上,他們靈光一現,或可勝出,於是得意洋洋,開始批判。這幾個月,給你機會了,老師退位為輔助角色,家長自己當主力。被「神獸」們折騰到崩潰的家長,應該對教育的認識更深刻了,知道專業的力量,也會改變自己輕浮的態度。
輕浮是無知的體現。輕浮者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有什麼難的?再嚴厲一點就是:這麼容易你都不會?!輕浮的人,一天在朋友圈發布幾十條抨擊社會的評論,他們往往最沒有生活;他們多年沒有讀完一本稍有難度的書,卻最愛說「中國人不閱讀」;他們對教育一無所知,但要表現得像個教育改革家。一個人沒有耐心去認真做一件事,但又有虛榮的表演欲望,就會成為一個輕浮的人。
如果說輕浮是人成長過程中難免的階段,希望這個階段短一點好。無知令人輕浮,有知則令人謙虛。無知的人總以為自己很有知,有知的人才知道自己太無知。
有些看起來容易的事,你去做一做,就知道難了。曾有家長覺得小朋友學寫字太慢,控制不住脾氣,問怎麼辦?我問他是不是左撇子,他說不是。我建議他用左手抄一遍小朋友的寫字作業,體會一下新手學寫字的狀態,那種控制不住手的感覺,你是看不出來的,嘗嘗苦頭才知道。後來,他的耐心增加了。
有人說,我陪伴孩子讀書的時間挺多,為何效果不明顯?我和他都痛苦?
能陪伴當然贏過無陪伴。指望孩子自行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那是痴人說夢。在早期教育中,陪伴,指引,是必須有的,在他律的幫助下,孩子形成自律,先帶他飛,他才能單飛。陪伴對質量是有要求的,你坐在孩子旁邊發呆,不是刷微信就是看視頻,眼角的餘光瞟著,時不時喝斥一聲,這種牢頭型陪伴,質量是低的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下面這位家長是個示範:
進入學習狀態,把自己變成孩子的同學,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與孩子同頻,感受得到他的辛苦、障礙與不容易,也能分享進步與突破的快樂。這樣的你,肯定脫離輕浮狀態,不至於說出「這麼容易都不會?」你給的建議也帶有汗水的味道,不是輕飄飄的人云亦云。孩子甚至能夠成為你的引領者,帶你進入知識的新境界。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
建議你像上面那位家長一樣,不妨學一門新語言,在孩子的期待中,你只要開始了就不能放棄,你再難都得進階,你既是身教,也反過來讓孩子監督你。這種互助似的、舞伴似的陪伴,你不僅收穫一個進步的孩子,還收穫一個進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