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故事背景發生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
電影|《金剛川》劇照
大戰前夕,志願軍奉命穿過金剛川的一座重橋,與對岸的敵人決一死戰,而美軍得知這一情況後,晝夜不停地派飛機轟炸這座橋,前後投入了1000多枚飛彈、2500枚炮彈,依舊沒能摧毀這座生命之橋。影片用4個篇章還原了發生在7月12日晚上「炸橋-修橋-過橋」的全過程。
第一個章節,名字叫做「士兵」,詳盡介紹了志願軍的地面部隊如何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下過橋的過程,演員鄧超在這一部分的表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個章節,名字叫做「對手」,這部分從美國空軍偵察兵的視角給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志願軍的頑強。抗美援朝時期,美軍是武裝到牙齒的可怕對手,本片中本應該花很大筆墨展現美軍強大,不過因為拍攝時間時正是疫情期間,根本沒法找那麼多外籍演員,這一部分在展現美軍實力的時候鏡頭十分單一。
第三個章節,名字叫做「高炮連」,這一部分是具體人物刻畫,張譯和吳京飾演的高炮連的老張和老關,兩個人物都在戲中完成了轉變,他們並肩作戰的片段是本片最大的淚點。
第四個章節,名字叫作「橋」,這一部分是全片最後的高潮戲,在前三個章節的烘託下,觀眾的情緒被感染到了頂點,最後志願軍架起了一座「人橋」,之後而來的戰友踩著這座橋,奔赴對岸,用15天的時間擊退敵人,逼著美國在停戰協議上籤下了字。
電影前三個部分從士兵視角、美軍視角和高炮連戰士視角三個方面講述了同一時間發生的同一件事。
吳京原本是友情客串,在拍攝本片時腳上還有傷,是不能多折騰的,可是拍攝時,他的幾段文戲太過出彩,導演現場直接決定給他加戲,最後吳京戲份多到幾乎可以和張譯競爭男一號的地步。
他飾演的班長關磊完成了從兵痞到英雄的轉變,起初關磊因為白天吸菸暴露位置被查,從連長降級到了班長,他渾身戾氣,對張譯飾演的排長不屑一顧,一直以師傅的身份壓著,他和張譯互相拌嘴的鏡頭,也成了影片難得的輕鬆時刻。
張譯在影片中飾演的排長名字叫張飛,關磊就調侃他是莽撞人張翼德,還咿咿呀呀唱起了京劇,張譯飾演的角色也經歷了轉變,剛開始張飛是個軍憨,畏畏縮縮但心地善良,他惜彈如命,對關磊的挑釁步步退讓,還送人家一截珍貴的烤玉米,但戰場內兩人也結成了生死之交。關磊犧牲後,張飛內心極大地被觸動,他內心的鬥性被激發,爆發出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在一個長鏡頭裡,張譯從隱藏的炮位點走到了吳京犧牲的高炮位,他無聲地流了兩行淚,悄然完成了轉變,然後和活著的戰友並肩作戰,情緒越來越激昂,觀眾的情緒一點點被推到了頂點。
當他被炸彈炸得失去一條胳膊和腿後,一個「軍憨」倒下了,一個鐵血硬漢站起來了,張譯帶著血肉之軀駕著高射炮和美軍飛機硬扛,他的怒吼,他抽動的嘴角,他帶著火焰的眼神,沒有長期的積澱真的來不了。
漢語詞典裡關於「橋」的解釋是這樣的:橋,漢語一級字,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所謂障礙,可以是空間上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認知上的,所以「橋」這個構造,也就不僅僅用於過河這件簡單的事情上。
《金剛川》所講述的,就是這樣一項目的非常明確的任務:過橋。但它的背後,又有著太多太多故事,盤根錯節,仿佛是一座座有大有小的障礙,等著你跨過去。比如劉浩班長在獎章和生死之間的抉擇,又比如獎章的看似榮光和背後的友情故事;比如誰站一號重要炮位:一個最易獲得戰功的炮位,卻也是最容易暴露的炮位,誰又負責隱藏在高粱地等待訊號,默默打著配合,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暴露的戰友犧牲;再比如一個衝一個慫,一個因為抽菸被降級的上級和一個唯唯諾諾視炮火如命的下級「守財奴」——守著他僅有的幾十枚炮彈,能夠在彼此沒有一次順暢溝通的情況下,卻明白彼此的心思:戰功,不在乎,犧牲,交給我。
一個又一個相互支撐相互纏繞的情節,組成了《金剛川》這部電影:用鮮血築成新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