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阿爾班螈類(albanerpetontids)的頭骨掃描圖
《科學》雜誌近日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稱:身披「鎧甲」,外形怪異的阿爾班螈類(albanerpetontids)化石為我們展現了最古老的「彈弓舌」。
雖然具有和蜥蜴相似的爪子、鱗片及尾巴,阿爾班螈類實際上是一種兩棲動物。它們屬於兩棲動物中不同於青蛙、蠑螈和蚓螈的另一譜系,其生活時期至少可以追溯到1.65億年前,並且在大約200萬年前滅絕。
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一組9900萬年前的化石給這下小動物重新下了定義——這是一群利用彈弓式舌頭捕食獵物的「守株待兔」者,而不是之前所認為的「挖地工」。此外,它們還代表了另一屬類的新物種:Yaksha perettii。
「這項發現說明了這些小動物有很酷的一面,」研究合著者Edward Stanley說,他也是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數字發現和傳播實驗室主任,「它們的『彈弓舌』讓我們對該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
新發現始於一次錯判。2016年,Stanley和研究的領導者、山姆休斯頓州立大學生物科學助理教授Juan Diego Daza共同發表論文,展示了一組被他們認定為稀有蜥蜴的琥珀化石。其中一個幼年標本特徵混雜(包含一根特殊舌骨)、令人迷惑。基於化石發現地點的晶體輻射定年法測定結果,科學家最終將其判定為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古老變色龍。
然而,倫敦大學學院脊椎動物形態學和古生物學教授、阿爾比大學專家Susan Evans讀到這份研究報告時,立刻認出了這一標本——它根本不是變色龍。
Evans隨即發郵件給Daza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在寶石學家Peretti的幫助下,Daza立馬對化石進行了重新整理、分析。
其中一塊化石吸引了Daza的特別注意,他發現該化石是成年阿爾班螈類的完整頭骨。「它看起來完全是『嶄新』的。」 Stanley說,「所有部位都原封不動,甚至包括顎肌和眼瞼在內的部分軟組織。」
阿爾班螈類帶有斑點的結實頭骨曾讓科學家們將其認定為「掘地者」,沒人能想到它們居然具有和變色龍一樣的生活方式。變色龍的舌頭是動物王國中速度最快的肌肉之一,某些變色龍的舌頭可以在百分之一秒內從0英裡每小時加速到60英裡每小時。這種速度源自其特殊的加速肌肉,它可以通過收縮儲存能量,在彈出時產生衝力。
如果阿爾班螈類也有「彈弓舌」,就說明這一特徵的歷史遠比變色龍(出現在1.2億年前)悠久。
三種擁有「彈弓舌」的動物骨骼結構對比圖。
化石證據表明,阿爾班螈類至少有1.65億年的歷史,不過,Evans認為它們的譜系可能更古老——起源於2.5億年前。
此外,「彈弓舌」還幫助科學家們解釋了Y. perettii身上一些其它怪異而奇妙的特徵,比如非同尋常的頜部和頸部關節以及前視的大眼睛——這些都是屬於掠食者的普遍特徵。它們也可能像蠑螈一樣通過皮膚呼吸。
不過,Yaksha perettii體型很小。根據頭骨推測,成年Yaksha perettii大概2英寸長(不包括尾巴長度),幼體的大小是成體的四分之一。
儘管這一古生物標本的保存度和完整度很高,但它在兩棲動物族譜中的確切位置仍然是個謎。
研究人員將這些標本的物理特徵編碼,並在4種兩棲動物關係模型中進行了測試,仍沒有得到明確的結果。或許,造成這一困難的罪魁禍首正是它不同尋常的特徵組合。
原創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1095-9203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earliest-rapid-fire-tongue-weird-extinct.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