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貓熊保育有成,但大型肉食動物卻消失了

2020-12-04 跟著小得看世界

貓熊保育計劃是人類執行過的物種保育計劃中,成效相當卓著的一個,但在成功保育貓熊的同時,也有一些動物悄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最成功的保育計劃之一

如果要舉出幾個全球成功的物種保育計劃,大部分的專家或動物愛好者或多或少都會提起我國的貓熊保育計劃。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中國陸續採行打擊盜獵者、禁止買賣貓熊皮並劃定保護區等行動,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於2016年時,將貓熊的生存情形由瀕危改成「易危」。

保護貓熊,就能連帶保護其他物種

在生物學家眼中,貓熊是一種重要的「庇護物種」,意味著藉由保護它們和它們的棲地,與其共享棲地的其他物種也會間接受益。

這項計劃確實很成功,事後證明不少鳥類、小型的肉食動物,都受惠於我國為了保育貓熊所做的種種努力。

真的這麼成功嗎?

可是,周一(3)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員李晟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貓熊保育計劃的成效提出質疑,他指出人們可能在保育貓熊之餘,卻忘記了共享同片棲地的大型肉食動物。

豹、雪豹、狼和豺離開了

在研究檢視的73個我國自然保留區中,有66個是貓熊自然保留區,研究團隊發現自從展開貓熊保育計劃後,38%的雪豹、 71%的狼、81%豹和95%的豺最終都離開這些保留區了。

生物學家認為,其中的關鍵可能是這些大型獵食動物對棲息地面積的需求和貓熊不同所致。他們指出,想讓這些動物能自在地在棲息地中四處遊走、打獵,需要的棲地面積可能比貓熊所需的面積大上20倍,以至於人們將貓熊視為一種庇護物種制定保育對策的時候,無法滿足這些大型肉食動物的需求,導致它們離開保留區。

沒有大型肉食動物影響整個食物鏈的平衡

研究團隊指出,上述這些動物在食物鏈中往往扮演頂層狩獵者的角色,有了它們,才能維持整個生態系的平衡,例如:避免有太多草食動物將植物吃個精光。因此長期來看,它們的離開可能會影響整個食物鏈,最終甚至反過來影響到貓熊本身。

貓熊保育仍然是成功的計劃,但可以更好

即便在處理其他大型肉食動物上不夠完美,大貓熊仍然成功扮演庇護物種的角色,讓很多動物從中受益。李晟說道:「未能保護大型肉食動物,並不會抹滅貓熊作為一個成功庇護物種的事實,仍然有許多物種從貓熊保育工作中受惠。」

研究團隊主張,人們應該拋棄過往只將單一物種選為庇護物種的做法,考慮採取「多庇護物種」的保育策略,在制定保育政策的時候,必須將不同物種的需求考慮在內,例如:大型肉食動物,甚至應該進一步放大視野,以保育整個生態係為終極目標

籌備中的貓熊國家公園

李晟希望這項研究能影響籌備中的貓熊國家公園,這是我國在2017年提出的一項新計劃,預計將高達2萬7134平方公裡土地劃為國家公園,讓平時分散在各地的貓熊更有機會遇見彼此,能夠自然交配並繁衍後代。成都大貓熊繁育研究基地的負責人侯榮形容:「全新的大貓熊保育公園將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天堂,並對整個生態系提供有力保護。」

研究團隊最後表示,保護生態系中的大型肉食動物數量,最終能有效增加整個生態系的彈性及永續性,有利生態系中貓熊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

相關焦點

  • 研究:貓熊保育有成,但大型肉食動物卻消失了
    貓熊保育計劃是人類執行過的物種保育計劃中,成效相當卓著的一個,但在成功保育貓熊的同時,也有一些動物悄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這項計劃確實很成功,事後證明不少鳥類、小型的肉食動物,都受惠於我國為了保育貓熊所做的種種努力。真的這麼成功嗎?可是,周一(3)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員李晟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貓熊保育計劃的成效提出質疑,他指出人們可能在保育貓熊之餘,卻忘記了共享同片棲地的大型肉食動物。
  • 最新研究稱,保護熊貓讓大型食肉動物「受冷落」
    中新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項保育研究論文稱,保護熊貓讓大型食肉動物「受冷落」——研究發現,豹、雪豹、狼和豺(也被稱為亞洲野狗)幾乎從中國專為大熊貓保育而設立的大部分保護區中消失了。該論文指,大熊貓保育工作是一次成功的保育典範。
  • 美國新研究:植食動物滅絕風險高於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中,植食動物滅絕風險高於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認知。美聯社8月5日報導,猶他州立大學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2166種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數據,發現25.5%的植食動物屬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生存受到威脅動物,而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這一比例分別為17.4%和15.8%。
  • 美研究發現大型肉食恐龍新物種 起名「流血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11月7日報導,美國猶他州立博物館的科研團隊在猶他州南部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大型肉食恐龍新物種化石。在11月6日發表的學術論文中,該科研團隊根據「流血王」的含義為其命名。在分析化石後,研究團隊推測認為,這種恐龍大約生活在距今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
  • 最神奇海洋動物:號稱大型肉食動物卻不吃肉,壽命可達1000多年
    最神奇海洋動物:號稱大型肉食動物卻不吃肉,壽命可達1000多年。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類目前雖然是地球上最高智商的生物主宰著一切,但在幾億年前人類還沒有萌生智慧進化完畢時也僅僅是地球上一個普通的生靈。不過大自然一向秉承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每種生物都有它存在和消失的必然規律,在人類沒有出現之前,這片土地曾經孕育了無數種類的動植物,有的在後來的進化過程中更加適應生存環境得以保留,而有的生物不懂因地制宜在自然逐漸演變的過程中,便也隨之消失。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海洋中最神奇的生物之一玳瑁。
  • 澳大利亞國寶樹袋熊的未來堪憂,恐怕不久後便會消失
    然而這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擔心如果不重視樹袋熊的保育作業,他們的國寶樹袋熊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會消失。菲爾比特說道,他是在女兒的強力推薦下加入野生動物資訊、救援與教育服務中心(WIRES),現在則在位於雪梨郊外的動物醫院協助照顧感染披衣菌的樹袋熊。
  • 動物「萌主」激發臺灣黑熊保育意識
    為何會有啼笑皆非的謠言傳出?歸根究柢就是有人對「圓仔」爆紅受寵而「吃醋」了。其實,既然同樣為熊,臺灣黑熊應可與大陸貓熊攜手倡導臺灣動物保育意識。    近來,臺灣動物界的「萌主」非貓熊「圓仔」莫屬;圓仔受寵,惹得保育人士忍不住替同為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發聲。其實,歷來被臺北市立動物園捧紅的動物明星不計其數,只可惜很多動物明星「過氣」後就被打入「冷宮」。
  • 研究表明:狗的神經元數是貓的兩倍,狗或比貓聰明
    貓和狗,誰更聰明呢?Vanderbilt大學心理學和生物科學副教授Suzana Herculano-Houzel及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神經解剖學方法,利用這種方法,研究團隊可以測量和計算出貓和狗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數量。
  • 研究:大型哺乳動物從撒哈拉沙漠消失
    中化新網訊  綜合媒體報導,一篇5日發表於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撒哈拉沙漠的「野生動物族群面臨災難性崩潰」,非洲獅正從撒哈拉沙漠消失,獵豹和羚羊也幾乎看不到了。研究也發現,另外三種大型哺乳動物已經從撒哈拉沙漠中滅絕。
  • 肉食動物比植食動物更易滅絕?新研究顛覆認知,人類確實錯了
    在這其中,人類活動因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人造垃圾對陸地和海洋環境的汙染,商業開發森林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等等,因此我們每年幾乎都能看到有野生動物的生存情況告急。根據報導,來自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領導了一支研究團隊對自然界中超過2萬種動物進行生存狀況調查,並將調查和研究的結果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
  • 超過75%大型食肉動物正在消失
    (文/Jeremy Hance)世界上的頂級食肉動物正面臨著大麻煩:近日《科學》雜誌上一篇綜述論文得出了這一結論。考察過31種大型食肉動物(體重超過15千克)之後,研究者發現它們當中的77%數量正在減少,而且半數以上已經失去了曾經活動範圍的大半。事實上,就在關鍵研究發表之前僅僅幾天,基因獨特的西非獅子可繁殖的成年個體數量已經降到了250隻。
  • 多項研究全國領先 紅山動物保育有趣有「套路」
    記者此間了解到,近年來,紅山森林動物園先後進行了袋鼠飼養指南、食火雞人工孵化條件測定等40餘項園級科研課題,多項研究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動物園既是親近動物、了解自然的科普場館,也是進行動物保育研究、促進物種可持續發展的科研場所。歡迎廣大遊客朋友與我們一起了解科學,保護環境與自然。」紅山動物園園長沈志軍說。
  • 國寶熊貓屬於熊類,而且還是肉食動物,帶你讀懂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如果把所有的動物進行一個排名比賽,那麼大熊貓肯定會成為最可愛、最珍貴的排名冠軍。很多第一次見到大熊貓的人,都會被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萌化了。同時大熊貓也是我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享受著名副其實的「國寶級」的待遇。也是我們國家的代表動物,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
  • 人吃的肉食大都是草食性動物,為何不吃肉食性動物呢?有三個原因
    人是雜食動物,既吃植物,也吃肉食,但是在人類所吃的肉食中,大部分都是植食動物的肉,很少會吃肉食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呢? ,而儘量躲老虎遠遠的,其實無論是老虎、獅子、豹子,還是狼、豺、熊(多為雜食性)等,想捕捉它們都不容易,因為這些傢伙的攻擊性比較強,弄不好還有可能被反殺。
  • 有大型貓科動物 為什麼沒有體型相當的犬科動物?
    貓科動物具有尖利的爪子,能夠「鉤住」試圖逃脫的獵物,並用力量將其摔倒。比起貓科動物,犬科動物的爪子就顯得圓鈍一些,殺傷力不是那麼大,無法像貓科動物一樣撕開並鉤住獵物。總結一下,貓科動物在攻擊獵物時是用盡全力的,因此體型顯得很重要。犬科動物則是不斷使獵物受傷、衰弱,然後在合適的時機殺死獵物。這種情況並不需要太大的體型。所以,這個問題最終歸結於爪子的形態,以及這些掠食者捕食獵物的方式。有些人可能會說,熊科和犬科都屬於犬型亞目,那麼體型龐大的熊是否可以認為是某種大型犬類呢?
  • 越南中藥市場驅動野生動物獵捕 保育工作艱難但不乏希望
    「世界動物保護組織」(World Animal Protection,WAP)本月發布第一份針對中藥供應鏈的全球性報告,直指中國、越南的中藥市場成為助長不當利用野生動物的幫兇。那麼,越南的野生動物保護現況如何?又有哪些實質的方案和進展?為了藥材而獵捕野生動物根據2017年的數據,有1352野生動物違法案件。
  • 自然界最悲催的兇猛大型動物,竟佔老虎菜單40.7%的份額
    細菌、植物和浮遊生物把陽光、二氧化碳轉化成能量,龐大的底層動物群採集它們的能量,為上一級的肉食者提供更高效的能量,而肉食動物,包括大型草食動物死後,細菌、微生物們再來接手,把它們重新轉化成能量。在這條公平運轉的能量轉化鏈上,各種動物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大自然也因此維持著勃勃生機,把地球變成了一個生命葳蕤,欣欣向榮的宜居世界,目前宇宙中似乎還找不出第二個。
  • 有大型貓科動物,為什麼沒有體型相當的犬科動物?
    犬科動物在這方面走得沒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遠。狼是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但無論哪一個亞種,其體型如何都無法與獅子和老虎相提並論。它們為什麼在體型上存在這樣的差異?或許我們可以從爪子的形態一見端倪。貓科動物具有尖利的爪子,能夠「鉤住」試圖逃脫的獵物,並用力量將其摔倒。比起貓科動物,犬科動物的爪子就顯得圓鈍一些,殺傷力不是那麼大,無法像貓科動物一樣撕開並鉤住獵物。
  • 熊貓到底是熊還是貓?《來自中國的禮物》講述法國傳教士相遇中國熊貓
    相貌憨厚、動作溫吞、帶著濃濃黑眼圈的大貓熊,絕對是地球上最惹人憐愛的動物之一。但是提起它的過去,我們所知道的卻出奇地少。熊貓自古生長在中國的四川和陝西,可是歷史文獻裡卻幾乎沒有關於它的記載。是害羞的貓熊總是躲著人類遠遠的,還是古代中國人無法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動物?另外,熊貓或者說貓熊,到底是熊還是貓?為什麼又有人說它其實是浣熊,而明明是肉食動物,為什麼又只愛吃竹子?
  • 肉食動物中的「奇葩」:99%的食物是竹子,還喜歡往身上抹馬糞
    提到最受全世界人民喜愛的一種動物,很多人都會想到大熊貓,它們永遠的「黑白配色」加上圓滾滾的外表,讓它們看起來非常的可愛有趣,不過,這種最喜歡吃竹子的「國寶」,事實上它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肉食性動物。肉食動物中的「奇葩」雖然在古籍中早有對大熊貓的記載,但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大熊貓,還是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一名法國學者來到中國四川考察的時候,聽當地人說這裡有一種「花熊」,在獵人的幫助下,他獲得了一個「花熊」標本,他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後來運回法國後,當時被取名為「黑白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