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大米是我們每天都要吃的食物,稍微有點動手能力的,應該都會煮。
不過,很多人在「淘米」這件開頭小事上卻犯了難:有些人覺得淘米時,稍微衝洗一番就乾淨了;有些人覺得不管衝洗多少次,水裡都是渾濁的洗不乾淨,怕是有什麼髒東西,不用手搓洗一把心裡就難受。
到底這洗大米有沒有講究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大米的那些事兒。
1
大米應該淘洗幾遍?
很多人每次洗米都是使勁搓,還要搓兩三次,就怕洗不乾淨。但你不知道的是:洗米超過2次,營養可能全流失了!
根據實驗,大米經過反覆淘洗,維生素B1損失率40%~60%,維生素B2和尼克酸損失率為23%~25%,碳水化合物為2%,無機鹽為70%。
這是因為,大米中含有的一些水溶性的維生素和無機鹽,主要存在於米粒的外層,如果反覆淘洗或者用力搓洗、攪拌,容易使大米表層的營養素流失,會隨著淘米水一起被倒掉,造成營養的損失。
大米其實沒你想的那麼髒。水稻加工成大米前需經過晾曬、去灰除塵等步驟,然後經機器將稻穀的外殼剝掉成為糙米,最後將糙米的皮層碾除,才能成為大米。
經過這些步驟下來,大米其實是比較乾淨的,並不需要過度清洗。
另外,有些人覺得大米煮之前泡一泡,煮出來的口感更好。確實,泡過的大米粘性增加,口感相對更香糯,但與此同時,也會造成營養損失。
淘米的注意事項
①最好不要用熱水洗米,冷水即可,並簡單輕柔地洗1-2次就好。
②淘完米,最好馬上下鍋煮,若想增加口感,泡10分鐘左右就夠了,而且泡米的水不要倒掉,直接蒸煮米飯。
③如果是粗糧,可以適當延長浸泡時間,比如30分鐘左右,但不宜超過70分鐘,反而會影響口感。
2
煮米飯時搭配它
更加營養健康
大家都知道白米飯是細糧,升血糖速度比較快,吃完後還容易餓。而且長期單一的吃精細糧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但是在米飯裡搭配一些東西,吃對了,不但能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還使我們吃得更加營養和健康。
1
粗糧米飯
粗糧在胃裡的消耗速度比精米慢,升血糖速度也比較慢,而且它的膳食纖維含量多,吃了之後飽得快,餓得慢。
可以在大米裡加一點糙米、小米、玉米、燕麥、蕎麥等,替換掉三分之一的米飯,增加食物的多樣性,營養又好吃。
2
雜豆米飯
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而且豆類的膽固醇含量比較低。
另一方面,豆類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和磷脂,這些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分解體內積存的膽固醇,促進脂肪代謝,使皮下脂肪不易堆積。
同時,豆類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人們增強飽腹感,起到減少主食的作用。
3
薯類代替部分米飯
薯類其實經常被我們誤解,它們雖說澱粉含量比普通蔬菜高了一些,卻是貨真價實的低脂肪高纖維食品,脂肪含量還不到0.5%。
土豆、紅薯等含有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比大米豐富,還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鎂、鉀等礦物質。並且薯類的血糖反應比米飯、饅頭、麵包低。
如果能夠適當代替主糧吃是比較健康的一種吃法,輔助控三高,保護腸道健康。
那麼既然粗糧這麼好,我們可不可以只用粗糧做主食呢?
不可以。我們的重點是粗細搭配。如果單一攝入粗糧很容易消化不良,傷害腸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平均每天至少攝入12種食物,每周至少25種。所以蒸飯的時候摻幾種粗糧,再加上蔬菜、水果、肉類,營養就很全面。而且粗糧也比較耐放,只要存儲得當注意別發黴就好。
小貼士:
食用米飯時要注意細嚼慢咽。
只要有意識地增加咀嚼次數,細嚼慢咽,可刺激大腦及時產生飽腹感,避免過多進食導致肥胖等,同時也能輔助降低餐後血糖升高的速度。
3
如何挑選大米?
除了會做會吃,還要會挑選,市場上那麼多種類的米,如何挑選一款好大米呢?
①看
很多人挑選大米時,認為大米越光越亮越好,其實這是錯誤的!大米越光越亮可能是陳米拋光或過度加工的大米,有損米的養分。
散裝大米,看米粒上的裂紋、白色斑塊多不多,如果裂紋和斑塊都很少,說明大米較好。
而包裝大米,先看包裝是否標註QS標誌、產品名稱、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質量等級等信息。
②摸
如果大米摸起來涼涼的、又硬又滑,說明大米較好;如果大米手感發澀,甚至有股異味,可能是陳米;如果大米易碎,用手一捻就容易成粉,說明米的品質較差。
③聞
聞米的氣味。如果聞到清香味,說明米較好;如果聞到黴味、酸臭味或其他不正常的氣味,則不宜購買。
溫馨提示:一般來說,大米原則上是吃多少買多少,人少的家庭儘量買小包裝,不建議囤米。
且買來的大米應封好袋口,或裝進帶蓋子的盒(箱)中,密封存放於乾燥陰涼處,不要放在廚房等溫度高、溼度大的地方。大米不要靠牆著地放置,應該將其放置在墊板上,也可以防止黴變和生蟲。
更多知識
這樣喝水,只會毀健康!可惜很多人都喝錯了~
廚房調料傳言多:低鈉鹽降壓、醋降血糖···孰真孰假?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看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