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開業復工受阻、門店增速下滑、報復性漲價,海底撈頭上的利空氤氳不散。
有網友調侃稱,以前門店滿到吃不到海底撈;後來漲價20%,直接變成吃不起海底撈。
殘酷的現實考驗著每一個吃貨,冰冷的二級市場也考驗著對海底撈抱有希冀的投資者。
即使遭遇股票拋售,海底撈的PE值仍然普遍高於同行。64倍市盈率與暫時不見起色的經營,這家走向標準化的餐飲企業真的值麼?
「自救式」漲價
漲價真的就能對衝交易量的下滑麼?
作為大眾消費,消費者對海底撈的價格本就會較為敏感。在近期媒體關於「海底撈、西貝復工後漲價,你接受嗎」調查中,可以看到,55.26%網友表示「海底撈、西貝價格漲得太離譜,不能接受」,僅5.26%的人認為「只要菜品、服務質量不打折,漲價也接受」,消費者對於海底撈選擇此時漲價稍顯憤怒。
海底撈方面當然也確認了漲價屬實。給出的理由是,由於疫情和成本上漲,公司調整了部分菜品價格,整體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
但毋庸置疑,漲價對於消費者熱情的打擊是存在的。雖然有的門店出現了等位現象,但客觀現實是翻臺率下降、客流減少。
為增加收入對衝疫情影響,海底撈選擇「自救式」漲價。
在成都海底撈門店,酥肉34元一份,一些素菜每份也上漲了2元左右。而據一位北京食客在微博曬出的菜單,目前海底撈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
「緊急式」道歉
可能也是由於意識到了漲價對品牌的打擊,就在今天下午,海底撈就漲價道歉。調價僅僅一個月之久,海底撈就表示,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公司決定,即日起,中國內地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停業前標準。
這使得漲價更像是一場無奈之舉。
事實上,和西貝不同的是,海底撈還坐擁22億現金,因此並不缺錢,但為何祭出漲價呢?
這或許與其經營模式有關,畢竟,海底撈有96%的營收均依賴著線下門店收入,去年一年線下門店營收貢獻共255億元,但是,前一季度疫情衝擊下,中信建投預估海底撈營收或將損失50.4億元,歸母淨利潤損失近5.8億元,再加上前景不明朗,二季度或許只會稍好於一季度。
情急之下,漲價成了一種「備胎」措施。但作為大眾消費,消費者的價格敏感性也很強,如果議價能力足夠,海底撈或許還能撐一段時間。但引起民憤的漲價或許會讓海底撈即沒撿著芝麻,還會丟了西瓜。
瓶頸期來了
如果不是疫情的到來,海底撈的盈利-擴張路徑或許還將延續。
但疫情「拍打」下,2020年海底撈不得不中斷這種瘋狂的開店計劃。
有零售界人士反映,海底撈狂奔或許是不夠謹慎的。因為從2019年財報中,兩個關鍵指標的下滑就暗示了些什麼。一個是一線和二線城市門店的同店銷售增長率為負(分別為-0.2%和-1.9%),而在2018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是11.7%和4.3%,這種老店營收的增長乏力似乎僅在眼前。
與之相應的是,海底撈的淨利潤增速明顯下降至17.72%;翻臺率也從2018年的5次/天下降為4.8次/天。
門店過多,真的就會像麥當勞一樣帶來提質增效降成本麼,這裡或許需要打個問號。
根據東吳證券預測,核心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的疫情背景下,謹慎假設4-7月門店效益(客流/翻臺率)會分別經歷20%、40%、60%、80%的爬坡期,並有望於8月恢復至相對正常水平。而公司海外門店經營亦會受到較大影響,假設Q2-Q4海外門店客流下降50%-60%。
因此,這種謹慎假設下,公司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261.4億,較原預期下降30pct,年同比負增1.6%。
東吳證券表示,目前海底撈股價仍與同業對比較堅挺,這可能並未真實反映新冠疫情對公司中短期經營基本面的嚴重負面影響,未來或仍存在下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