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還沒到,報復性漲價已先來。
憋了一個季度的海底撈終於放開堂食了,正當食客們準備衝進去大快朵頤的時候,發現海底撈悄咪咪的漲價了。
「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錢」
「250g金針菇售價40元。」
兩個人沒點幾個菜,消費了近400元。
當天,海底撈漲價還登上了微博熱搜:
向來以「服務好到變態」為特色的海底撈,在看到眾多用戶吐槽之後,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漲價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漲影響,但整體菜品價格調整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
雖然疫情期間運營成本上升,餐飲企業需要面對很大的壓力,但這樣的回應,顯然並沒有得到消費者諒解,「可以理解,但我不吃」
不知道,悄悄漲價之後的海底撈,清明節假期的整體消費量如何。只是清明節過去之後,有用戶發現,清明節假日結束後,海底撈價格有所回落。
海底撈之後,西貝、喜茶、胖哥倆悄悄漲價
事實上,被發現漲價的不止海底撈一家。同樣漲價的還有西貝莜麵村。
「西貝的羊肉串9塊錢一串,兩個人一個孩子,點了些面和肉串,大菜一個沒點,一不小心就花掉了滿300的券」
除了西貝,胖哥倆、喜茶、星巴克,都悄咪咪的漲價了。
除了這些品牌餐飲,有網友發現,復工復產後,連樓下的五香蛋都漲價了。
餐飲也要割韭菜了?
眾所周知,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都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餐飲業作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產業之一,損失更是慘重。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於曾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連鎖餐飲行業的影響調研報告》,該《報告》涉及71家連鎖餐飲集團,涵蓋201個餐飲品牌,調查門店總數達到61593個。
《報告》的結果顯示,2020年1-2月企業的營業額大幅下滑。從3月1日算起,5%樣本企業表示帳上已經沒有現金支撐企業運營;另有79%樣本企業表示,依靠自有現金無法支撐過3個月。
彼時,西貝董事長賈國龍還曾公開表示,「現金流根本扛不住」只能稱3個月,在後續的採訪中,賈國龍還曾表示,春節期間西貝一個月的預計損失是7-8個億。
同時,擁有吉野家和DQ兩大品牌合興集團也為員工的工資發愁。其行政總裁洪明基「每一年我們的餐飲公司售賣兩億份飯,而我們以前最多經營11、12個小時,現在停工也要支付24小時的工資」。
就連海底撈,疫情休市之後,要面臨至少7億元的損失。
品牌餐飲尚且如此,中小型餐飲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久前,湖北一男子回到了因為疫情2個月沒開張的蔬菜店裡,發現菜攤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大蒜洋蔥都竄出了嫩芽,蘿蔔更是長出了近半米高的綠苗,放眼望去猶如一座小森林。
同樣是因為疫情沒有開門,本來作為食材的蠶蛹,已經變成了飛蛾!
鮮姐身邊以為做餐飲的創業小夥伴,因為疫情影響,已經經營不下去了。「朋友圈裡低價賣完年夜飯準備說的食材之後,現在飯店裡還養著作為食材的活魚活蝦」。
疫情對餐飲業帶來的影響可見一斑,但這並不能成為餐飲悄悄漲價的藉口。
為了刺激大眾的消費欲望,拉動經濟增長,多地政府通過發放消費券的方式拉動消費,解決企業困境。
在西貝董事長發出「求救」後不到4天生時間,浦發銀行1.2億元流動資金貸款打入西貝帳戶。
為了解決員工工資問題,企業之間還推出的共享員工,讓閒暇的員工臨時去盒馬工作,開啟外賣送餐的自救,解決企業發不出工資的難題。
政府刺激消費、銀行解決資金問題、企業互助解決員工工資難題,這些都是各行各業為應對疫情做出的各種努力,各種措施之下,我們也能看到慢慢復甦的景象。
在緩慢回升的情況下,餐飲業悄悄漲價短時間確實能更快的現金回流。但,長遠來看,只會打消消費者的積極性。畢竟,疫情期間,不只是餐飲損失慘重,很多人也是休息著休息著工作就沒了。
再貴下去,消費者們只能回歸敲美食博主的懷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