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的一個女生朋友,經常出去玩、旅遊,並且特別喜歡拍照發朋友圈,周圍很多人覺得她是個 「只會玩不上進」 的女生。
她覺得特別委屈,努力學習工作時沒被看見,就被貼上了 「只會玩不上進」 的標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好像很容易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成績好很容易被貼上學霸的標籤,一提起往往就是那個學霸 XX 呀,而業餘愛好,性格往往就被忽略掉了。
不會說話很容易被貼上 「情商低」 的標籤,而除了說話之外,可能我們細心體貼,很會照顧人。
我們很希望別人了解全部的自己,可別人眼中的我們,往往只是一個個標籤 —— 「高」、「矮」、「有錢」、「窮」、「情商高」 ……
被貼標籤會給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被貼標籤?面對貼標籤我們又可以怎樣做呢?
大叔小時候學習成績比較好,常常會被老師、父母的親戚朋友誇讚 「好孩子」 !
在被貼上 「好孩子」 這個標籤時,一方面覺得開心,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壓力,覺得自己必須要按照「好孩子」 的標準去要求自己。
即使有時候覺得累和煩,但還是覺得父母的話要都聽,老師的交代任務必須要認真完成。
標籤下的我們,有時很難做自己,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 Snyder 和 Haugen,抽取了 76 名男大學生和 76 名女大學生之中的一位交談。
在交談之前,給每一名男學生看一張照片,並告知這就是與其交談女生的樣子。
其中一半男性看到的是體重正常的女性,一半看到的是肥胖女性。
實驗中,當交談的女性對象被貼上 「 肥胖 」、「不可愛」 的標籤後,男學生與其談話的熱情與愉悅度都更低。
而喬治·米德認為,我們的自我概念與想像中別人如何評價我們有關。
也就是說,當這些被認為肥胖的女生,在和男生交談的過程中感知到對方熱情與愉悅度更低後,
可能會對自己形成一些負面的評價,比如 「我是沒吸引力的」。
結果,女生的表現確實沒有達成男生的期待,證實了「不可愛」的標籤。
從該實驗可以發現,別人貼標籤的行為影響了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影響了我們的行動和表現。
大叔在小時候被貼上 「好孩子」 的標籤後,在我的認知裡可能覺得自己就是個 「好孩子」,只能按照 「好孩子」 的標準去表現,
而壓抑了自己不願那麼 「好」 的願望和衝動。
沒人願意被貼標籤,被簡單粗暴地定義和了解。可當我們想起一個或一類人時,我們還是不禁想起 ta 的一個或幾個特質,給其貼上標籤。
就像年輕帥氣的男演員,往往會被我們貼上 「小鮮肉」 的標籤,被認為是靠流量、沒演技。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喜歡互相給彼此貼標籤呢?
研究表明貼標籤 (特質判斷)是自發形成,且發生在無意識之中的。
比如,當我們結識了一個新朋友時,和 ta 聊天吃飯、一起玩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我們並未有意識給其貼上標籤,認為 ta 是一個怎樣的人。
可是,當之後有人問我們新朋友怎麼樣時,我們肯定能快速給出評價 —— ta 很會說話,能力很強 ……
這樣評價得出結論的過程,可能早在開始接觸時,就發生在我們的無意識之中了。
一方面,無意識的貼標籤能幫助我們快速記住社交信息,促進社交。
社交信息並不容易被處理,也不容易被組織記憶,而通過貼標籤的方式判斷對方的特徵,能夠組織起社交信息,便於記憶。
可能我們在和新朋友第二次見面時,記不起對方的名字了,但是我們肯定能記住對方的一些特徵,從而還記得對方這個人。
另一方面,通過貼標籤分類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和理解環境,獲得安全穩定感。
當我們對給一個人貼上標籤 ,比如 「大方」、「小氣」、「溫柔」、「暴躁」 等等的過程時,
我們其實也是在給其分類,試圖了解對方的過程。
當我們覺得對方是可理解的,可能就會知道如何與對方相處,從而降低了內心的不確定感,獲得更多的掌控感。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被貼上標籤或許是無法避免的。
我們很容易被標籤所影響,又無法被避免貼標籤,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來應對被貼標籤呢?
1.學會主動給自己貼標籤
我們在被貼標籤時,之所以覺得不舒服,可能是別人的評價和自我評價發生了衝突。
就像開頭被貼上 「只會玩不上進」 的女生,她覺得自己既會玩,也會努力工作。
所以,她想呈現給別人的樣子,就是愛玩和努力學習工作,那為什麼不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籤呢?
標籤效應 (Label effect) 認為,個體傾向與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一致,給個體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標定的方向行動。
當她給自己貼上 「愛玩」 與 「努力學習工作」 的標籤時,可能她一方面會玩得更開心,同時更加努力學習與工作,無論生活還是工作可能都會變得更滿意。
我們給自己貼上自己想要的標籤,其實就是告訴自己,我是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從而不斷向理想的自己行動。
當我發自內心認同自己身上的特質時,那別人給我們貼的標籤是不是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2.面對被貼標籤,學會 「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一個概念,即分清楚什麼是別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
吳青峰在剛出道時,被貼上了 「娘」 這個標籤。我想大部分男生被說娘,可能都會覺得憤怒或不滿。
而在一次採訪中,他被問及被貼上娘這個標籤時,他回答:娘為什麼會變成一個負義的詞,娘不就是媽媽麼?
對於吳青峰來說,他並沒有因為別人給他貼上 「娘」 這個標籤而否定自我,而是認同身上這種溫柔的特質。
這就是一次很好的課題分離,將別人的評價和自我認同區分開,不讓別人給自己貼上的標籤來影響自己。
我們需要社交,所以不可避免的被評價、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只不過我們要理解,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課題,
我們怎樣看待自我是自己的課題,不一定要認同別人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當別人給我們貼上自己不認可的標籤時,不妨先想一想別人為什麼這樣評價自己。
比如,當女朋友評價自己是 「直男」 時,不妨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不擅長情感上的溝通,沒有滿足對方愛的需要呢?
其次,思考一下這個標籤背後的特質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可能我們不喜歡 「直男」 這個標籤,我們也希望能和伴侶親密溝通的人,那我們可以去提升溝通能力;
而同時 「直男」 這個標籤背後,可能也代表著我們專一與負責任,是我們想要和保持的特質。
課題分離並不是一味的堅持自我,別人的評價也不是沒有參考作用,而是說我們要回歸自身去思考:我是誰,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片面的了解,甚至是誤解,內心深處希望別人能真正地理解自己。
所以儘可能避免給別人貼標籤,少片面的評價別人。給世界多一點善意,世界可能也會更溫柔的對待我們。
同時我們無法阻止別人去給自己貼標籤、評價自己,但定義自我與人生的權利,其實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祝願你被溫柔以待,也祝願你和你的人生,一直由你自己定義,
世界和我愛著你 ~
- The End -
公眾號後臺(不是留言區)回復「晚安」
可以領取今日份晚安壁紙哦~
作者 |時差大叔(ID:PsyTime)
來源 |心理0時差
圖片 | Pexels | 網絡
覺得文章有意思 記得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