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近五年來,中國音樂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達3747.85億元,同比增長7.98%,創造近五年增速新高。
但與此同時,國內音樂平臺出現「一超多強,同質化嚴重」的競爭格局,中小公司基本退出競爭,隨著愈發激烈的版權大戰,主要以用戶付費為主的單一模式難以帶來新的活力,音樂版權市場需要挖掘新的增長點。
近日,2019第六屆音樂產業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音樂行業的多位資深業內人士共同探討音樂版權商業化,在音樂版權競爭激烈的當下,行業各方如何實現音樂版權商業化的共贏?
2018年數位音樂用戶規模超5.5億人
據現場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顯示,2018年10個音樂細分行業總共為音樂產業帶來超3700億元的產業總規模。其中,音樂圖書與音像、音樂演出、音樂版權經紀與管理、數位音樂4個核心細分行業則總共貢獻了800多億產值。
《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
數據顯示,2018年音樂演藝市場總體規模達182.21億元。音樂類演出票房總收入68.18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劇場演出票房收入為25.83億元,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為39.85億元,Live house票房收入為2.5億元。音樂類劇場演出場次達到4.29萬場,同比增長73.6%;從演唱會人群的年齡結構不難看出,「95後」佔比超過65%,消費者持續年輕化。
在數位音樂產業方面,2018年這一產業規模達到612.42億元,同比增長5.5%。其中,數位音樂用戶規模超5.5億人,存量用戶消費市場成為未來主要增長點。
與此同時,數位音樂平臺、移動K歌、短視頻、泛娛樂直播正在逐漸成為數位音樂娛樂體驗的主戰場,版權運營、音樂社交、泛娛樂、UGC等多渠道營利模式也使得商業化渠道多元化。2018年,影視劇、遊戲、動漫音樂產業總產值達7.08億元,同比增長6.47%。其中動漫音樂增幅最快,同比增長14.01%。
《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
「在完美最早開發的十款遊戲產品中,涉及到一萬七千多個音樂樣本,不僅僅是遊戲,在影視、直播等方面音樂素材和音樂創作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完美世界(成都)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嘉頌談到。
數據顯示,在用戶付費、廣告收入、版權運營、電信音樂增值以及泛娛樂數位音樂產業收入構成中,用戶付費率由4%增至6%,同比增長25%,市場潛力依然巨大,音頻流媒體使用率高達89%。
不過,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會員部主任國琨也坦言,目前中國的音樂市場尚未成熟,利益的分配規則尚未完善,音樂人還未得到普遍合理的回報,社會的版權意識和行業自治力量需要進一步提高,司法實踐也需要根據產業的新發展不斷突破和創新。
靠低價競爭的音樂版權平臺未來將被淘汰
音樂市場的繁榮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無疑也推動了音樂版權市場的發展。
相關研報指出,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數字版權收入自2013年以來增長5倍,佔音樂著作協會收入近4成,幾近全球數字版權收入份額(13%)的3倍。預計到2023年,中國數位音樂版權市場整體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37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首看似簡單的歌曲雖然只有3~5分鐘,背後卻結合了各方的自理創造和商業力量。製作方、發行方、平臺方等都是這條產業鏈上的一部分,參與其背後的利益博弈。
對於音樂平臺的而言,巨大的行業潛力下,各大平臺花大手筆競爭音樂背後版權市場。每經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各大音樂平臺對頭部音樂版權的競爭愈發激烈。
2017年,騰訊以3.5億美元及1億美元股權取得環球音樂獨家版權,網易雲音樂則以20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拿到樸樹專輯《獵戶星座》的獨家版權。到了2018年,網易雲音樂又以1.7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購買了華研音樂的2000首曲庫。
競爭的激烈,也導致一些版權音樂平臺打出「數量大、價格便宜」的低價競爭策略。對此,作為中國第一批成規模的線上版權音樂交易平臺,VFine Music副總裁陳鑫認為,不能因為市場需要正版,就把價格無限降低,這對行業整體發展是不利的。「未來音樂版權平臺的競爭必然會很瘋狂混亂,但是依賴低價競爭的平臺會必然會被淘汰、退出。」
那麼,在競爭激烈的行業環境下,如何實現音樂版權商業化的共贏?
陳鑫指出,眼下目前音樂行業要著眼於三點:第一要正版,對於音樂版權市場而言,基於正版的基礎上才能共贏,對智慧財產權管理保護很重要的;第二要要合理的流通機制,即要有發行機制以及無論是平臺間還是音樂人和平臺等都應該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第三是作為中間商的平臺方業務能力要進化,音樂的發行不應僅僅是簡單的上架,而是應該考慮上架、營銷、運營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