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上映的國產電影《六人晚餐》本來是讓人頗有期待的。一來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魯敏的長篇力作,文學底子給我巨大的信心,曾經作為婁燁御用編劇的梅峰也無疑是當代華語電影金牌編劇陣列的幹將。吳剛、鄔君梅這樣的老戲骨加持演技分,竇驍、張鈞寗在年輕演員中也是顏值演技讓人放心的人選。
華語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靠文學馱著走,第五代的成功,從《紅高粱》到《活著》或者《霸王別姬》都與當時的文學創作高峰不無關係。當時的文學改電影和今天眾多電影分食網絡小說IP截然不同。創作者們為文字賦予更多元和多維度的思考,影像上的創作為故事底子加分,藝術上自成一番作為。
《六人晚餐》劇照《六人晚餐》的原著曾讓文學評論者們讚譽達到了「長篇美學的新高度」,六人互為主角和講述者,六稜鏡和六面體的架構相互交織出個人和時代的悲鳴。兩個單親家庭合二為一,雙方各有兩個孩子,六人晚餐指的是每個周末兩家人一起吃的一頓有些誇張的晚餐。六人各有殘缺、倔強與欲望,在挑剔中相互取暖,以對抗歪倒的生活。
而電影一開場文縐縐的大段獨白亦顯示了文學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和貼近文學的決心。
監製章家瑞透露過電影最終剪輯了許多版本,發行方出於市場因素的考慮最終只保留了竇驍和張鈞寗愛情的主線。其他線索支離破碎、點到即止,留下許多莫名其妙的伏筆和旁枝末節,讓整部電影顯得彆扭而尷尬。
單純從最終版本的呈現上看,《六人晚餐》是怎樣一部電影呢?
青春年華裡的小情侶一部分語焉不詳的文藝腔調下,霸道總裁竇驍是個打架和撩妹的好手。在打架鬥毆中英雄救美張鈞甯,然而依舊是個不學無術的愣頭青。
學霸校花張鈞甯在學校收到情書,但閨蜜說「真漢子都在鐵道廣場揮灑熱血」,於是她也就對著竇驍眉眼含春。偏偏這一對小情人的爹媽又是喪偶後湊在一起的「姘頭」,於是曖昧中多夾雜了幾分親情糾葛。
青春年華裡的成長總帶來分道揚鑣的故事,學霸考上外地的大學,不願意留在廠區,少年醉心自己的吹玻璃事業,背後有父親患上老年痴呆無法抽身的無奈。
無法改變對方也不甘心為對方改變的年輕人就此分手,若干年後,校花嫁了有錢人但不快樂,幾經掙扎決定遵循自己內心回到原點,當初的少年搭了一幢玻璃房子,說「我還在這裡等你」。
電影最棒的觀影體驗應該叫「看達康書記放飛自我」。不過這大概怪不得吳剛老師,他對人物的揣摩表現並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之前達康書記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加上片中的妝容髮型等造型也沒什麼改變,於是這個頹廢的工廠下崗職工老爸就宛如達康書記的失業版,急吼吼求歡的樣子讓人想呼叫歐陽菁行長,垂頭喪氣起來又分分鐘想提醒他GDP會掉。
影院裡的表現是一出吳剛的畫面觀眾就笑,這大概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一個太成功的角色可能會對演員的表演生涯產生困擾。
吳剛在《六人晚餐》中的角色宛如達康書記的失業版片子裡讀書打架,少年白衣飄飄,少女裙角飛揚,滿滿的青春片符號和套路,還有些令人想入非非開腦洞的「賣弄」鏡頭,比如弟弟看竇驍洗澡秀肌肉,深得《小時代》郭導拍男演員洗澡戲的精髓。電影沒有交代小說中弟弟最終性取向發生改變的結局,這樣的賣腐鏡頭就顯得廉價而庸俗。
半途而廢的還有鄔君梅和吳剛這對中年人的感情。鄔君梅在開場前不久,面對女兒提出「為什麼你要找一個完全不如爸爸的男人」的質疑,語重心長地說:「以後你長大就會明白媽媽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男人。」但直到女兒長大,母親用實際行動推著她去追求更好更新的生活,前情埋下的伏筆就此中斷。到了結尾處莫名其妙的洗白她是愛過那個男人的,從之前的一臉嫌棄到愛的坦白,也是沒什麼邏輯。
最白瞎的一條線索是整個電影的背景——工廠。廠房完全淪為小混混們打架的背景和男女青年談戀愛的場景。上世紀90年代國營工廠倒閉的大潮,推著兩代人的命運選擇發生改變。下崗工人是一個時代話題,年輕人的茫然和失去鐵飯碗的失落也許有那麼些蜻蜓點水般的一筆帶過。
在小說中描寫的那種化工廠特有的氣味,天上與地下盤根錯節的管道,倒閉的廠門、曖昧的小旅社,隨時隨地以爆炸、倒塌和燃燒為特徵的安全事故,事實上並非難以影像化為視覺的信息,俗氣、雜色、廉價、懶散、骯髒,同時又富於冒險和欲望的廠區能夠渲染出豐富的人物性格,但整部電影明晃晃的濾鏡夢幻大柔光就沒想好好尊重這個時代裡人的心情。
故事的背景是工廠「六人晚餐」這個設定還為人物關係設置了一種天然的形式感。飲食男女,家長裡短,同桌吃飯席間的交鋒也許是國人特有的「吃飯」文化。每個人各懷心事,又對他人有所怨懟和期望。看似抱團取暖,實則各自咀嚼孤獨的狀態,在電影裡只淪為兩家人客套著中途發現原來小輩也談起戀愛的尷尬。
小說所傳遞的人心之不可及,同一屋簷同一餐桌上的人,在時代大潮推動下命運與生命軌跡依然漸行漸遠、咫尺天涯。
影片結尾女主經歷了怎樣的婚姻生活隻字不提,符號化豪門婚姻就是不幸福,煽情幾個回憶殺鏡頭就拋棄家庭回歸初心。而原著充滿象徵意味的結尾在電影中成了瑪麗蘇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嗎」。
同臺吃飯,各懷心事據說影片剪掉了大量的內容,不知道最初的版本如何,但監製說起修改緣由,言稱,現在的電影觀眾不需要那麼複雜的東西,因此簡化了線索往青春片的類型上靠,結尾也是為了市場考量所做的修改。
可是現在類型化的青春片都爛了大街,《六人晚餐》明明握了一手好牌,卻留下了其中最無聊爛俗的部分,把電影拍成了觀眾最不需要的樣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