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新學期開始了,有些家長對深圳部分學校的做法提出質疑。比如有些小學要求一年級實驗班的學生購置手提電腦;有的學校以「俱樂部」之名,行興趣班之實;有的學校中午關閉校門不許孩子留在校內。作為家長,你對這些事情怎麼看?你的孩子所在的學校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做法?你對學校有什麼建議和希望?
興趣班啊,別折騰孩子們啦
吳名(布吉讀者):我弟弟的孩子今年入小學一年級,報名第二天,老師就召開全體家長會,宣布根據孩子的特長將四個班的學生分成語文班、數學班、英語班和一個普通班,要求家長為孩子做選擇。得知語文班、數學班、英語班的學生每學期多收400多元費用,六年下來得5000多元時,家長們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紛紛填報普通班。弟弟也在普通班那一欄劃了勾。誰知,侄兒最後還是分到了數學班。弟弟與學校聯繫,人家說,普通班人滿了,你的孩子有數學方面的特長,可不要因為那點錢誤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才進校一天,老師憑哪一點看出孩子的特長?而且一入學就偏科培養,能利於孩子的成長嗎?學校出此花花名堂不過是為了能找個理由,堂而皇之地向四分之三的學生家長多收錢罷了。這樣巧立名目地收錢,大大損害了學校和老師的形象。真希望學校能聽到家長們的心聲,及時改變決定,為孩子負責,也為學校自身負責。
高戈(公司職員):我的孩子作文總寫不好,數學也學得馬虎,但孩子的上進心還是很強,希望這個學期趕上去。為此我專門去學校與老師溝通,老師一下子就為我找到了「竅門」:你的孩子怎麼不參加寫作班和奧數班呢?那裡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很有幫助。很顯然,老師是在怪我沒有交錢送孩子上興趣班。可我只是希望老師能找一些有效的辦法來提高孩子的成績,興趣班是重點培養學有餘力又有興趣的學生的,對我的孩子未必就合適。難道除了參加這些要交錢的班以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真希望這學期我的孩子不參加興趣班也能提高寫作能力和數學成績。
路邊竹(公務員):前幾天,兒子天天要錢說要參加學校在星期六開設的興趣班,一門是「智力遊戲」,另一門是「文學欣賞」。本不想讓孩子參加,興趣班嘛,應該是自願的。但兒子說:老師說了,原則上都要參加,參加的學生才是愛集體的。沒辦法,還是讓兒子繳了260元去上興趣班。作為家長,我有一些擔心:智力遊戲與數學的聯繫很密切,文學欣賞與語文的聯繫很密切,而哪些知識是在課堂上講,哪些知識是在興趣班上講,這個標準恐怕只有老師知道,我敢不替孩子交錢嗎?
不要老是算計家長的錢包,那可不是「唐僧肉」啊!
冬英(皇城廣場讀者):今年8月中旬,孩子的學校組織補習,沒有說收費,但卻要每個學生交了100元押金,說是為了防止學生參加完補習後轉到別的學校就讀。可是,新學期開學以後,我們按學校通知繳清了一切費用,仍不見學校退還押金。孩子回來說學校交代要畢業的時候才退還。學校的這種遊戲,家長不是弄不明白,只希望我們的學校始終為師為表,不要「算計」自己的學生。
米效國(公司職員):一年級的小學生上學要帶著價格昂貴的手提電腦,如此高的教育投入,別說是掙錢不易的工薪階層望校興嘆,就是有錢的白領也不容易接受。一年級的小學生即使上電腦課,也應該到學校的微機室去上,用得著每人都買一臺價格昂貴的手提電腦?學校讓小學生買手提電腦,實在是「小題大做」,大得讓家長不得不對學校的動機產生懷疑。
雁鴻(公司職員):現在沒人會吝嗇教育投入,可學校裡各種巧立名目的收費實在讓人應接不暇,雖然有些費用學校說是完全自願,但哪個家長又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另類呢!愛心濃情下也只有「慷慨」掏腰包的份了。如果這些收費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本也無可厚非,但真的看不出有些收費項目與教育有何關聯,只能讓人浮想聯翩。在商品社會裡,學校作為一個經濟體,受市場規則的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學校畢竟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事事與經濟掛鈎,家長不得不擔心孩子們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
成彪(編輯):1924年,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指出:無論是辦學校的、做校長的、當教師的,都應當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應當把它當作手段。如果把教育當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他認為,學校一旦成了「學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遠行的,正如跛的人不能遠行一樣。」斯人漸遠,斯言卻如雷,但願辦學校的、做校長的、當教師的能夠聽到。
校方做決定之前,替家長和孩子們想想好嗎?
蘄春(公司職員):學校有沒有想過:這多出來的手提電腦讓一個6歲的孩子背起來會很辛苦,平時怎麼保管,如果在學校丟了怎麼辦,在校外被人搶了,誰又來負這個責任,萬一孩子因此受驚嚇或受傷,又該怎麼說?至於中午關閉校門不許孩子留在校內,則更是豈有此理:那遠路的孩子怎麼辦,颳風下雨怎麼辦,太陽太曬怎麼辦,在這幾個小時裡,讓孩子「放羊」,誰來為他們的安全負責?這些學校都想過了沒有?想過了還這樣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是不是也太冷漠了!?我想問一句:你是不是學校?是學校,你怎麼能這樣?!
阿二(自由職業者):也許學校讓學生購買電腦並沒有從中獲利,本意也是配合「跨越式發展」教學,但這些總得家長配合才行呀。校方老是單方面說了算,即使出發點是為孩子好,可你不考慮家長的接受程度,什麼事情都像命令一樣,家長能不反感嗎?希望學校以後在推出新方案、新措施時,最好先與家長商量、通通氣。即使不開家長會,也可以讓老師家訪、寫評語什麼的,反正能讓家長及時而全面地了解就好!
依梧(嘉裡中心讀者):手提電腦這種東西,在成人中的普及率還不高呢,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有必要每人一臺嗎?老師提出這樣的要求,那些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怎麼辦?他們是哭著鬧著逼父母買電腦呢?還是體諒父母的難處不買電腦,但從此在學校抬不起頭?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對孩子心靈的摧殘。希望老師不要被橫流的物慾所左右,而應以塑造美好的「人類靈魂」為己任,讓每個孩子在一種平等的、快樂的、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學校是播撒快樂的樂園,讓孩子們多一些笑聲吧
吳瓊(公務員):「孩子的天職是遊戲」,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句教育學的名言。看看現在的學校,好似一個大型加工廠,老師不自覺地充當了經理、推銷員的角色,想法設法創造更多效益。希望學校能夠把孩子當作孩子,尊重他們的自由成長權利,辦好遊樂場,而不是自己的現代化公司。
傑英(教師):與各式各樣冠以「俱樂部」之名,行興趣班之實的「創收」相比,又或者跟剛剛邁進小學校門就得「配置」手提電腦的「掠奪」相比,我覺得,還不如實實在在地在校園內闢一塊不大不小的菜地,就教小朋友們種種菜,讓他們也體會一下「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滋味。年已半百的我,如今仍然清晰地記得小學一年級時,全班同學種大白菜的快樂情景。尊敬的校長們,也讓我們的孩子快樂快樂如何?
每文(現代豪園讀者):我的孩子上初中了,他不喜歡學校。他說,他討厭學校的「公開課」,因為那經常是假戲真做,「演習」了一遍又一遍,僅僅是為了那「輝煌一刻」;他說,他不喜歡興趣班,只要沒有監督,那裡同樣是糊粥一鍋;他說,他不是聖人,難免會犯這錯那錯,可這就苦了他的雙腿(罰站),害了他的耳朵(被拽);他說,他不喜歡學校對學生的內部排名,以此來定格他是好壞優劣;他說,他討厭電話,因為時不時學校就向家長下「最後通牒」!他說,他反感老師這樣說:傻瓜!弱智!笨死了!他說,他有些恐懼,有些疲憊,因為上了初中會有數不清的「補課」……聽到孩子的話,我心痛,但我卻無力反駁。我想,學校是繽紛的樂園,播撒的一定要多些快樂才好。
網友發言
▲手提電腦是學校統一購買還是家長自己買?如果學校要求家長出錢學校統一購買,那就一定有利益問題。說也白說
▲現在很多小學都是4年級分個「培優班」(或者叫特長班)出來,就是為了抓升學率。那對沒有進培優班的孩子是歧視和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因為好老師都去培優班了。忙人
▲不是家長有沒有錢的問題,有錢的也要把錢花在應該的地方。如果靠有沒有錢在學校劃分出不同的班,那麼對兒童的心理是個極壞的影響。Northfun▲實驗班通常只不過是金錢的體現。純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