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昆蟲薯片、人造食品、辣味番茄……未來你PICK哪一種食物?

2021-01-10 和訊網

1928年以前,沒有人吃過泡泡糖,直到那之後人們對這種可以嚼又可以吹著玩的零食糖果深受喜愛。

1930年代末,人們發明了冰淇淋軟化劑,在那之前,冰淇淋硬得跟石頭一樣。

1974年,跳跳糖出現了,顆粒在嘴裡蹦跳的感覺十分有趣。

十幾年前,人們還不敢吃小龍蝦,現在卻視之為美味。

2019年,「人造肉

」的熱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顛覆了人類對「肉」的定義。

如此所見,我們的食物系統一直在更新變化。有沒有想過,今後我們還會吃些什麼?

各式各樣新的食物也許會「顛覆」我們的餐桌。還記不記得今年大熱的科幻災難片《流浪地球》中,2075年,蚯蚓幹成了當時居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雪國列車》中,人們為了活下來竟然吃了十多年的蟑螂?這些並不是異想天開的腦洞,它們可能真的會成為未來餵飽我們的糧食主角。

蟋蟀和麵包蟲等高蛋白昆蟲、螺旋藻製成的素蝦、用植物蛋白製成或在容器中培養而成的人造肉、機器3D列印出來的披薩、可以降低膽固醇的漢堡、還有辣味的西紅柿……這些未來可能出現在你餐桌上的選項裡,你pick誰?

昆蟲,未來食物的主角?

未來餵飽我們的,會是哪些食品呢?科學家首先給出的答案是:吃蟲……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可達90億。現代食品生產方法以及現下獲取食物的模式將無法滿足人類對於糧食的需求。這就迫使人類重新思考現有食品之外、可持續的食物來源。

蟲類具有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成本低、世代周期短、養殖佔地小、繁殖率高、碳排放量少等特點,且全世界可供人類食用的昆蟲超過1900種。據統計,同樣生產1千克蛋白質,牲畜所需的飼料是昆蟲的12倍,用水方面是昆蟲的20000倍,而在溫室氣體的排放上,昆蟲只有牲畜的百分之一。

可以說,昆蟲是最環保的動物蛋白替代物——它用更少的資源換來了更多的食物,而且減輕了環境負擔。

事實上,蚯蚓幹、蟑螂塊……這些重口味「美食」其實在科幻電影中早已屢見不鮮。

在今年大熱的科幻災難片《流浪地球》中,一個細節特別有意思:當時地下城居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是蚯蚓——影片中蚯蚓幹出現多次,比如主角劉啟和妹妹朵朵在地下城裡看到新上市的榴槤味蚯蚓幹、姥爺韓子昂試圖收買看守人員時送上的精緻禮盒是「陳年蚯蚓幹」。

比起《流浪地球》中大方登場的蚯蚓,《雪國列車》裡的蟑螂食品被美化成了「蛋白質塊」。故事中,生活在底層的人民只能靠用蟑螂肉做的蛋白塊維持生活。

事實上,蟑螂、蚯蚓,以及其他可食用蟲類作為科幻飲食界的「網紅主食」並不是空穴來風。在現實中,雖然這些蟲類在我們看來難得一見於菜單和餐桌上,但世界上有不少地區其實都有食用昆蟲的習慣。

例如墨西哥人會吃炸蝗蟲,佐以大蒜、辣椒與檸檬汁;非洲市場上隨處可見整籃的炸毛蟲、金龜子、白蟻等等;中國的雲南等一些地區也常見「昆蟲盛宴」,比如醃酸蚱蜢、油炸蝗蟲、鹽水龍蝨、香酥蟋蟀、甜炒蝶蛹……

人類的心理障礙也許是昆蟲作為未來替代食物面臨的最大阻力。不過,當人們看不到昆蟲的具體形態時,很大程度上就不會再排斥它。

從這個角度出發,研究人員已經打造出了一系列用創意將昆蟲與普通食物混合在一起的昆蟲類食品,將昆蟲作為一種隱性食材,製成麵包、薯片、餅乾等日常食物,從而規避掉昆蟲形態令人產生的不適。

比如,瑞典甜品公司Bitty發明了蟋蟀的「小清新」吃法——把蟋蟀壓成蟋蟀粉,將蟋蟀粉與其他的烘焙原料混合,製作出蟋蟀麵粉餅乾。

美國EXO公司發明了蟋蟀能量棒——不僅口味多樣,而且每塊能量棒的蟋蟀含量達40隻,蛋白質含量非常之高。

泰國的Bugsolutely公司用蟋蟀製作了Cricket Pasta蟋蟀意面。主要由人工養殖的蟋蟀作為原材料,高含量的蟋蟀麵粉使其顏色和口感媲美於全麥意面和烘焙杏仁。

這家公司還發明了蠶蛹薯片,含有20%蠶蛹粉,有瘋狂四川麻辣和原味兩種口味。

正如十幾年前人們不敢吃龍蝦、現在卻視之為美味一樣,大眾的飲食習慣一直在更新變化。或許再過幾年,人們也能普遍接受吃蟲子了???

除了蟲子之外,你還有這個選擇:藻類

除了蟲類以外,藻類也是科學家看好的另一種蛋白質替代食物。

藻類比我們熟知的水果或蔬菜,含有更多的鈣、蛋白、鐵、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抗氧化物,而且和蟲類一樣不需要淡水養殖、不佔用耕地、並且能快速生長繁殖。最重要的是,吃藻類不像吃昆蟲那麼困難,不需要太大的心理建設,普遍接受度也更高。

相比昆蟲,藻類食品的普及更為廣泛。藻類不僅可以直接作為一種食物,比如海苔、海帶、裙帶菜等,也可以作為膳食補充劑製成各類海藻加工食品,比如目前有各類傳統海藻食品、海藻茶、海藻飲料、海藻保健品等已經面世。

還有一種特別值得一提的藻類叫做螺旋藻,這種藻類目前尚未流行起來,但早在1974年就已經被聯合國認定為「人類最理想的食物」,因其含豐富的蛋白質、鐵質、維他命B,還包括素食者較難吸收的維他命B12、8種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胺基酸,以及接近50種營養素,營養密度是食物中最高之一。

一種比較流行的吃法是將螺旋藻研磨為螺旋藻粉末。

這種粉末可以加入日常飲食中配合湯、麵包、沙拉、奶昔等。

目前市面上也已推出以螺旋藻粉末為原料的趣味食品,比如螺旋藻蘇打餅乾、螺旋藻曲奇等。

螺旋藻粉末也被製成各類保健藥品食用。

研究認為,進一步開發利用的話,藻類很有可能會成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的途徑之一,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可以說,在人類未來的食物選擇中,藻類和昆蟲並駕齊驅。

除了上述這些自然食品以外,科學的發展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食品的未來走向。關於如何降低最耗費土地資源的肉類、找出蛋白質替代品,食品領域的專家正在尋找新的方法。

可以列印披薩的機器、藻類製成的素蝦、辣味的西紅柿、以及更多新穎的食物……各式各樣黑科技打造的奇特食品和精彩創意應運而生,正掀起有望重塑人類飲食方式的一場食品科技革命。

「大紅大紫」的人造食品

最近人造肉「大紅大紫」,也引發了市場對人造食品這一領域的關注。

相比於傳統自然食品,一來,人造食品去掉了飼養動物這一環節,可以大幅減少與畜牧業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還能夠緩解水資源和土地的消耗。

二來,人造食品嶄露頭角的背後,折射出人們對於健康生態日益增長的需求,比如,人造肉不是肉,具有肉的口感但熱量卻較低;人造奶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奶,但可以在其製造過程中增添有利於健康的化學元素。

除了目前已經出爐的不是肉的肉、不是牛奶的牛奶,未來或許還可能會出現諸如不是土豆的土豆、不含澱粉的饅頭等等各類人類「改造食物」。

1)人造肉

其實「人造肉」概念自產生至今已有些年時間,不過最近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首日即暴漲163%,令這一概念備受關注。

人造肉不是真的肉,而是植物,屬於純素食。人造肉分兩種,一種是用豆類蛋白加工製作的「素肉」,本質上是模仿肉類口感的豆製品;另一種則是提取動物細胞培養而成的「試管肉」,在培養皿中生長,完全沒有骨頭,這種方式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

前者大家並不陌生,國內一直就有素雞、素鴨等傳統食品。

最近,漢堡王在美國推出了人造肉新品「不可能皇堡」(Impossible Whopper),其中的肉餅就是用植物蛋白人造肉做成的,外觀看不出任何區別,只是真的一點牛肉都沒放。

早在2017年,麥當勞就在芬蘭、瑞典還有美國芝加哥總部推出了素肉漢堡McVegan,使用大豆和蘑菇為原材料製作了肉餅。而肯德基也傳出了今年要在英國推出素食炸雞的消息。

吃人造肉味道跟真肉差不多,但對人健康更好,對動物更好,同時也是對地球環境未來更友好的選擇。相比於傳統肉,人造肉可以大幅減少與畜牧業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水資源和土地的消耗,以及規避牲畜的傳染病問題。

2)人造奶

和人造肉一樣,人造奶也不是真正的牛奶。

在實驗室中,科學家根據消費者需要,依次把化學物質放入試管中調試,並利用生物工程酵母來生產出真正的牛奶蛋白質,最終複製出普通牛奶的口味,但同時可以更富營養價值。比如,可以往人造奶中添加能夠調節腸道菌群的母乳低聚糖,無需任何哺乳動物的參與或後期加工。

乳糖不耐症患者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他們一旦飲用牛奶就會過敏。人造奶的出現讓乳糖不耐症患者也可以喝牛奶。

3)更多「改造食品」

目前已經有人造蜂蜜、人造雞胸肉、人造蛋黃醬、人造雞蛋、人造蝦、人造魚、人造海鮮等各類產品已經面世或者正在研發當中。

舉幾個例子。比如,李嘉誠注資的人造蛋黃醬Just Mayo於幾年前登陸香港。它是完全使用從植物中提取的成分製造的雞蛋產品,不僅在生產成本、保存時間、營養成分和環保方面都要優於真正的蛋黃醬,而且只使用植物作為原料,能夠更環保地生產食物。

再如,美國的New Wave Foods就專門研發可持續海鮮,該公司研發的人造蝦不含任何動物細胞,以紅海藻與植物細胞製成蝦肉的紅色,連大名鼎鼎的谷歌公司也在食堂引進了這個食物。

蝦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海鮮品種之一,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消費近10磅的蝦,人造蝦若能部分替代真蝦的需求,則能緩解捕蝦、養蝦業帶來的生態破壞。

這類人造食品最終會如何發展?已經有聲音認為,可能人造食品的終極形態就是仙丹,能供給人類所需的大量能量和營養,吃一顆頂幾年。

如果我們從一塊人造肉就能獲取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那為什麼還要吃常規的食物呢?

按需定製——3D食物印表機

電影《星際迷航》中曾出現過一種「食物複製機」,能在短時間內複製出大量的食物。

試想一下,只要給原料,就可以得到糖果、巧克力、義大利麵甚至是餃子,不需要複雜的廚藝也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就能吃到美味的大餐,是不是非常愜意?

事實上,這種設備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了原型——3D食品印表機。人們可以自主選擇食材並按照自己的想法,就能把不同味道、顏色、形狀、質地和營養成分的食物列印出來。

雖然目前3D食品印表機還未普及到千家萬戶,但這種技術已經可以順利的製作出各種如糖果、披薩、漢堡、麵包、巧克力、餅乾以及肉排等食物。

3D巧克力印表機目前是所有3D食物印表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比如,巧客生產的食品3D印表機能製作出法國巴黎鐵塔型、兔子型等各種形狀各異的巧克力。

3D Systems公司推出的Chefjet糖果印表機不僅能夠列印出多種形狀、多種色彩的糖果,還支持巧克力、香草、薄荷、櫻桃、酸蘋果和西瓜口味,選擇相當豐富。

日本Open Meals食品公司在去年展示的運用3D列印技術的像素壽司印表機也「技驚四座」。這種印表機在食用凝膠組成的微型立方體中,注入不同味道、顏色及營養,再列印成各種壽司。

就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大筆資助3D列印食物研究,以便太空人們能在深空任務中完成「烹飪」、改善太空人在太空的膳食水平。最近,一家創業公司BeeHex也發明出一款名為「3D廚師」(Chef 3D)的機器,可以根據你選擇的設計款式列印出麵皮、醬汁和芝士,製成披薩——然後可供直接放入烤箱烘烤。

3D食品印表機有許多潛在優點,可能會成為食品製造業新的潮流、甚至徹底顛覆「吃」的未來。3D列印食物方便製作、節約時間、易於咀嚼和吞咽,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隨著人類對於食品健康、營養、外形、甚至定製化等需求越發強烈,3D列印技術則能滿足這些傳統方式幾乎不可能滿足的需求。

也許再過幾年,各種製作食物的機器會得到普及,為我們帶來許多新奇的美食。

不只是吃飽,還要吃得更好——基因編輯食品

去年,基因編輯嬰兒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事實上,基因編輯(CRISPR)在改造食物領域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未來,很多我們熟悉的美食都有可能來自基因編輯——這種技術不僅能讓我們吃飽,而且還能夠吃得更好。

與備受爭議的轉基因食品不同,基因編輯食品是在植物本身基因組的精確位點去除或者改變基因,而不插入外源基因。這種技術就像是基因教科書上的「修正帶」和「螢光筆」,可以有目的地修改和編輯基因,從而實現提升產量、改善食品營養成分和口感等目的。

比如,蔬菜中會有更多的蛋白質和礦物質、花生不會引起過敏、水果中的抗氧化劑會更多、豬能抗病毒、土豆不會擦傷掉皮、薯條未來可能反而減少人體吸收的脂肪、漢堡包則可降膽固醇,等等。

美國Calyxt公司於今年3月上市了基因編輯大豆油。與普通豆油相比,這款Calyno高油酸大豆油含有高達80%的油酸,20%的飽和脂肪酸,且不含反式脂肪酸。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蘑菇種植者通過基因編輯去掉了蘑菇裡面的褐變基因,讓蘑菇不再那麼容易腐敗,節省了大量採摘和包裝成本。

基因編輯技術的價值不止於改善食物本身,還能有更多的創新用途。

比如,來自巴西維科薩聯邦大學的植物生理學家Agustin Zsogon最近表示,基因編輯技術使辣味的西紅柿成為可能——這不僅是產出一種新的蔬菜或水果品種,還會是辣椒素生產的新來源。

辣椒素可以用於止痛藥和製造胡椒粉噴霧劑,但辣椒是「出了名的勞動密集型作物,很難大規模種植」,而西紅柿則產量很高,這就讓辣味西紅柿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食物未來的背後:地球危機和人類生存

事實上,上述這些對於食物未來的發展猜想並不是空穴來風。

未開墾土地寥寥無幾、水資源短缺愈演愈烈、氣候變化令農業生產愈發艱難、海洋魚類過度捕撈、還有不斷激增的人口……「未來人類吃什麼」已經不是一個天馬行空、遙不可及的假想,而是人類迫在眉睫要面臨的問題。

怎樣才能在大量減少耕地和其他資源使用的前提下生產出更多可以養活人類的食物,這是食品科學領域目前面臨問題的關鍵所在。

這也是為什麼聯合國和世行這些機構都認為昆蟲可能是人類未來飢餓的救星的原因。

201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表的《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報告指出,食用昆蟲可能是全球食物可持續性的關鍵。報告還指出,若昆蟲成為人類主流食物供應的一部分,可以恢復30%的土地,減少18%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大約33%的食物成本。

2015年,世界銀行也發布了題為《昆蟲:人類未來食物?》的專題報導,稱全球人口增速、土地缺乏、海洋遭過度捕撈、氣候變化給全球食物體系構成了額外壓力,因此,養殖供人類或動物食用的昆蟲,被視為滿足全球食物需求和緩解環境負擔的潛在替代方案。

除了地球資源問題之外,影響到人類「吃」的未來的因素,還有人類對於自身健康的追求。

隨著消費升級,人類對於食品也會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獨一無二的美感、個人偏好的口味甚至量身定製的營養等。人類可能會從「無肉不歡」轉變成「吃草星人」,可能偏愛淡口勝過鹹口,也可能覺得圓形盤子裡的甜點比方形盤子裡的更好吃……

現在的飲食模式把所有人都歸為一類,忽略了個人的細微差別和特定需求。實際上,人的理念或身體條件等各種原因都會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但未來食物的創新將滿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

不管你能不能接受,這些都可能是糧食危機的解方、也可能是你未來餐桌上的食物常客。

也許我們無法回到傳統的食物系統,也許我們將邁進人與土地、食物和世界的新未來。當你坐上餐桌、面臨選擇時,你會夾起一隻「昆蟲」,還是舀起一勺「素肉」?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20 億人都在吃,蟲子可能會比壽司更流行 | 近未來 ㉑ | 愛範兒
    儘管還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人造肉,但至少願意嘗試的人越來越多了。雖然至今人造肉的價格還不比一般肉類便宜,但人造肉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糧食短缺的作用被認為是未來的趨勢。蠶蛹薯片、蟲肉漢堡、蟑螂奶……這些公司想用科技來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薯片是很多人愛吃的零食,但你可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薯片吃起來不再那麼像薯片,烤肉味、番茄味、芥末味、甚至還有麻辣香鍋味……一個薯片品牌的口味就可能多達上百種。
  • 人造肉將顛覆全球900億美元肉類市場 西方正流行昆蟲蛋白質
    以實驗室培養的肉類、海鮮替代品和昆蟲蛋白為特色的人造肉食品行業是未來的食品嗎?Ample已經瞄準了以植物為基礎的食品行業,提供了一種面向生酮食品市場的普通替代品、純素替代品和膳食替代品。法國初創公司Feed在B輪融資中獲得了1740萬美元,目標是推動歐洲代餐產品向前發展,並計劃未來向其他地區擴張。Feed是一家以粉末為基礎的代餐和穀物棒的開發公司,它們將所有必要的營養物質打包成一種緊湊的食物選擇。
  • 人造肉從科幻變現實!未來自然食物將成奢侈品!
    實際上,除了已廣泛應用的人造牛肉漢堡和人造雞塊以外,還有一些高端人造食物也陸續進入人造食品的世界,如人造鵝肝、人造鰻魚、人造金槍魚等,而更為家常類的人造雞蛋、人造香腸、人造豬肉粉也已投放市場。 曾幾何時,人造肉還是科幻專屬,不料科幻這麼快就走進現實。
  • 人造肉之後又出人造雞蛋!未來食物還有真的嗎?
    光有人造肉還不夠,繼人造肉之後,美國一家科技公司有研發出了人造雞蛋。援引外媒日前報導,以植物為原料的人造雞蛋本月將在美國最大連鎖超市克羅格上市。不過尚不知人造雞蛋與真正的雞蛋之間口感有怎樣的區別。  編輯點評:現在越來越多植物性蛋白開始替代肉類蛋白,而人造食品也成為炙手可熱的美食,目前人造肉已經開始大範圍全球推廣,而人造蛋相信也會在短期內呈現在各位的餐桌上,是成本更低還是食用更健康,各位網友你們怎麼看呢
  • 中國實驗室2︱Reverberi:吃昆蟲比壽司更易被接受
    形態和口味不同於以往昆蟲食品的蠶蛹薯片是否能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中國食品監管相關規定和市場環境給研發者帶來哪些挑戰?昆蟲作為未來食品的前景究竟如何?這位義大利創業者的經歷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它是中國第一個專注於可持續食物系統的加速器+VC。兩年前,我們在歐洲食品交易會上相識,雙方對改變食物系統有著共同的願景,所以他們在尋找第一批初創公司時聯繫了我,我覺得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澎湃新聞:你如何找到昆蟲麵粉供應商?昆蟲加工需要經過哪些過程確保它的質量和安全?
  • 全球5種「奇葩」的薯片,第四種是給單身狗吃的,你想吃嗎?
    全球5種「奇葩」的薯片,第四種是給單身狗吃的,你想吃嗎?世界盃到了,妹子們看球總覺得嘴巴閒不住,想要吃點啥,薯片自然是零食好夥伴,來看看5種「奇葩」的薯片,居然還有抹茶味的,吃過3種的算你牛!罌粟味薯片當然心大的美國人還要生產一款罌粟味道的薯片。我的媽,試想一下明天的新聞內容:小編因為夾藏可疑物品過海關……你聽我解釋……我只是帶了一包罌粟味的薯片!我是被歪果仁陷害的!
  • 一文讀懂人造肉的分類、行業衝擊、市場價值鏈重構和2030年食品...
    每公斤肉類的平均熱量和每公斤小麥、玉米、水稻和大豆等穀物的平均熱量相當,因此將全球穀物產量的46%轉化為肉類後,產生的食物熱量還不到全球可用食物熱量的7%。這從側面說明,如果直接消費穀物,全球穀物產量的44%(37%+7%)就足夠養活大多數人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穀物選擇恰當,蛋白質含量充足,植物基食品不僅能夠提供和肉類相同的熱量,還能提供相同的營養價值。
  • 世界上最辣的5種零食,最後一種每包裡都會有一種「生死狀」!
    世界上最辣的5種零食,最後一種每包裡都會有一種「生死狀」!中國的美食有很多都是辣味的,現在喜歡吃辣的人也很多,但還是沒法跟四川等地比較。因為喜歡吃辣的人比較多,所以針對這種現象就有很多辣味的零食出來了。
  • 養殖昆蟲「爬」上餐桌 你敢吃嗎?
    養殖昆蟲「爬」上餐桌 你敢吃嗎《資本大佬砸了上億美元,賭你們將愛上吃蟲!》近日,國內知名科普微信公號「果殼」轉發了這樣一篇文章,把「恐蟲人士」嚇得不輕。「以下全文恐蟲預警!」儘管在文章開頭已經做出了高能預警,配圖和文章還是看得很多人一身雞皮疙瘩。
  • 普瑞納將為寵物狗和寵物貓推出昆蟲食品
    這種情況從很久以前就一直存在,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食物。然而糧食短缺在許多國家已經存在了幾十年,而且隨著全球變暖對農作物造成壓力,糧食短缺開始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出現。 那麼在未來的幾十年和幾百年裡,我們人類從哪裡獲得我們所有的食物。或許你最好對食物擁有更大的包容性,因為科學家們一直把蟲子視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的答案。
  • 大龍蝦的三種吃法你最pick哪一種
    三個人三個花樣,你們pick哪一個? (未來幾天可能都要吃龍蝦了......T-T)
  • 如果昆蟲作為食物,你會吃嗎?在未來這一切會變成現實
    但是有一類生物相信大多數廣東人不會很痴迷,那就是昆蟲,因為昆蟲給廣東人留下了「髒」、「不衛生」、「噁心」等印象。但是在雲南地區,昆蟲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食材,逛過雲南夜市的朋友應該聽過「昆蟲宴」。這裡面的昆蟲種類數不勝數,有常見的蜻蜓、蜜蜂,也有不常見的、叫不上名字的昆蟲,它們在高油溫的環境中洗去了異味,出鍋後就變成了看起來香酥可口的食物。
  • 食藥監總局抽檢薯類和膨化食品樣品148批次 不合格3批次
    廣東香辣味薯片(油炸型複合膨化食品)105克/罐2016/9/95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福建省惠安縣紫山林口中國福建省惠安縣紫山林口清遠市大潤發商業有限公司廣東番茄味薯片(油炸型複合膨化食品)105克/罐2016/9/6
  • 辛辣蒜味臭蟲、咖喱蟋蟀:澳或進入昆蟲食物時代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的昆蟲學者布萊克認為,因為昆蟲體內富含蛋白質,所以在未來的菜單上,人們很有可能看到用昆蟲粉做成的食品,比如辛辣蒜味炸臭蟲、咖喱蟋蟀、蟋蟀奶昔等。
  • 巧克力、奶油蛋糕……常吃的這些食物正在加速你的死亡
    炸雞、街邊奶茶、植物奶油蛋糕、夾心餅乾、巧克力、甜甜圈、咖啡伴侶、起酥麵包、薯條薯片、蛋黃派、泡芙、冰激凌……你愛吃嗎,常吃嗎?回答是肯定的話,標題就不是在恐嚇你,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回答否定,那麼你很幸運,但仍需要繼續警惕。
  • 你了解辣味文化嗎?麻辣工坊,帶你感受辣味樂趣
    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喜歡吃辣,甚至無辣不歡,就這樣,辣作為一種飲食文化,被帶到了全國各地。你所認為的辣是怎樣的?辣其實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類似觸覺的感覺。辣椒素是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和三叉神經而引起的一種被燒灼的疼痛感,相對於酸甜苦辣等其他味道,有著很大的區別,這類味道是純粹依靠味蕾來轉換刺激信號,而辣帶給我們神經的刺激就好比被火燒灼傷時熱的痛覺。
  • 全球食物供應壓力越來越大,你會選擇吃昆蟲嗎?
    其實放眼世界,昆蟲被許多國家用來作為食物來源,很多西方人可能很快也會依賴昆蟲作為食物補充來源,因為在不遠的將來,預計全球人口增長將超過糧食生產能力。從螞蟻到蠍子,再到蠶,在世界各地,甚至在美國,你都能在菜單上找到它們。這些昆蟲會作為食材出現在主菜裡,或者隱藏在麵包和奶昔裡,再或者被塞進蛋白質棒裡。
  • 夭壽了,為了應對未來食物短缺,我們可能要吃「蟑螂油」
    未來食用昆蟲的市場巨大,昆蟲身上除了高蛋白還有可食用提取的昆蟲油,其中杜比亞蟑螂含油量比較高。 什麼?蟑螂也能煉油?還是食用油?!它們現在還只處於實驗階段;而且,這裡用的蟑螂,並不是出現在你家牆角和垃圾桶的美洲大蠊或德國小蠊,而是同屬於蜚蠊目的另一種昆蟲,叫杜比亞蟑螂(Blaptica dubia)。 ——似乎沒那麼噁心了?那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做的吧。 未來蛋白質短缺?
  • 2004膨化及油炸小食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合格產品
    )食品有限公司麗麗特級薯片麗麗55克/包香辣味2004-06-17北京瑞麥食品有限公司鮮米餅黑皮60克/包焙烤型膨化食品2004-03-02通用磨坊食品(南京)有限公司香脆玉米角妙脆角80克/包美式茄汁味2004-04-08通用磨坊食品(南京)有限公司香米妙脆角貝蒂妙廚80克/包鮮香海苔味2004-05-17天津頂園食品有限公司雪の米餅康師傅84克/包原味2004-03-28天津頂園食品有限公司康師傅雪
  • 三隻松鼠、鹽津鋪子、董小姐被檢出潛在致癌物,薯片還能吃嗎?
    業內人士認為,丙烯醯胺是食物「美拉德反應」的副產物,在油炸食品中普遍存在,如何降低丙烯醯胺的含量是全行業所面臨的難題。浙江小王子食品則發布說明函表示,公司嚴格執行膨化食品的國家安全標準,確保提供給消費者合格的產品。日常生活多個食物中都有丙烯醯胺的存在,是否健康,要看食物中丙烯醯胺含量的多少,只要不過量食用,都是可以的。值得一提的是,三隻松鼠天貓旗艦店官方信息顯示,其涉事薯片也由浙江小王子食品代工生產。對此,北京商報記者聯繫浙江小王子食品,但截至發稿,電話始終無人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