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恢復開放

2021-01-08 青瞳視角

本報訊(記者 解麗)經過歷時兩年的局部整修,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於昨日恢復對社會開放。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走訪發現,全新亮相的《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以及《關羽身首魂尊》專題展因為加入了互動和多媒體展示,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

昨日上午10時許,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已經迎來了不少遊客。「前幾天聽說今兒要恢復開放,我趕緊讓兒子給我預約,今天一開門就趕來了,想看看到底有啥新變化。」家住附近的市民於大爺說。

據了解,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時期祭祀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及名臣的皇家廟宇,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正殿「景德崇聖殿」祭祀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代的188位帝王,東、西配殿從祀79位功臣名將。其獨有的統一多民族帝王祭祀體系,彰顯了中華治統政權更迭、主權延續的歷史特點。

北京歷代帝王廟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2月至2004年4月期間,曾先後完成了學校搬遷、文物騰退、建築修繕以及向社會開放的歷史工程。北京歷代帝王廟管理處副主任於淼介紹,近年來,因廟內部分建築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糟朽,2019年5月,在秉承「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性的原則下,北京歷代帝王廟文物修繕項目正式開工,今年11月修繕項目順利竣工。

昨日與歷代帝王廟同步亮相的,還有《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展覽從「三皇五帝」這個獨特的視角切入,揭秘姓氏與中華人文始祖之間的關係,介紹姓氏在中華民族交匯融合中起到的凝聚作用。

展覽中最吸引人的是加入了「魔牆」展示技術,整面牆上「跳動」著由「三皇五帝」所衍生出的200個姓氏,隨意點擊一個姓氏,就生成一個對話框,再輸入自己的姓氏,就可以「尋根問祖」,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由來、郡望分布、宗族楹聯、家風家訓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內容還可以生成二維碼,存入手機後慢慢研究。

「噢噢,原來我們是來自姬姓!」一位參觀者一邊尋根問祖一邊頻頻點頭。「咦!怎麼沒有我這個姓?」另一位參觀者有些失望,於是工作人員上前解釋,姓氏有1000多個,「現在我們只納入了200個,今後會一步一步豐富姓氏的種類。」

據了解,恢復開放的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採取實名制網絡分時段預約參觀方式,每日預約人數為400人(上、下午各200人),約滿為止。觀眾可通過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公眾號進行預約,參觀時需持預約憑證、出示健康寶實時健康碼、接受體溫檢測,均未見異常後方可入館參觀。

同時,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將採取志願者義務講解、公眾號語音導覽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參觀服務內容,使觀眾能夠更方便、更準確、更詳細地了解歷代帝王廟的歷史文化。攝像/本報記者 劉暢

相關焦點

  • 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恢復向社會開放
    12月23日,市民在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的姓氏查詢系統前拍照留念。當日,經過近兩年的修繕,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恢復對社會開放。2019年5月,在秉承「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性的原則下,北京歷代帝王廟文物修繕項目正式開工。修繕項目於2020年11月竣工。
  • 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將於23日再次向社會公眾開放
    經過近兩年的修繕,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將於12月23日再次向社會公眾開放。據了解,歷代帝王廟是明清時期專門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廟宇,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正殿祭祀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禎的188位帝王,東、西兩個配殿從祀79位功臣名將。
  • 北京歷代帝王廟今日恢復開放,接受個人線上預約
    新京報快訊(記者 戴軒)今日,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恢復對社會開放。記者從北京市西城區獲悉,博物館採取實名制網絡分時段預約的參觀方式,每日預約人數為400人(上、下午各200人),約滿為止。觀眾可通過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公眾號進行預約,參觀時需持預約憑證、出示健康寶實時健康碼、接受體溫監測,均未見異常後方可入館參觀。目前僅接受個人預約,暫不提供團體預約。推出《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觀眾可自尋姓氏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時期祭祀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及名臣的皇家廟宇,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京歷代帝王廟今天恢復開放
    經過近兩年的修繕,今天,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恢復對社會開放。開放後,《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與《關羽身首魂尊》專題展將以嶄新的面貌與公眾見面。近年來,因廟內部分建築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糟朽。2019年5月,在秉承「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性的原則下,北京歷代帝王廟文物修繕項目正式開工,主要對北京歷代帝王廟的景德門、景德崇聖殿、東配殿、碑亭、祭器庫、鐘樓等16座單體建築進行了局部整修。2020年11月修繕項目順利竣工。本次修繕不僅完成了對文物建築本體的修補和提升,更體現了西城區文物保護工作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實現文化價值傳承和保護的最大化。
  • 歷代帝王廟恢復開放 採取實名制網絡分時段預約參觀
    歷代帝王廟恢復開放 每日預約400人採取實名制網絡分時段預約參觀,目前僅接受個人預約,暫不提供團體預約昨日,北京歷代帝王廟,遊客參觀景德崇聖殿。昨日,北京歷代帝王廟,遊客參觀,拍照留念。攝影/記者 王嘉寧昨日,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恢復對社會開放。記者從北京市西城區獲悉,博物館採取實名制網絡分時段預約的參觀方式,每日預約人數為400人(上、下午各200人),約滿為止。觀眾可通過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公眾號進行預約,參觀時需持預約憑證、出示健康寶實時健康碼、接受體溫監測,均未見異常後方可入館參觀。目前僅接受個人預約,暫不提供團體預約。
  • 揭秘|年近500歲,北京歷代帝王廟如何「美容養顏」
    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歷經一年半修繕後,12月23日,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重新回到觀眾視野,全新的《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妙趣橫生。此次修繕是自2004年以來的歷代帝王廟又一次文物整修。精準把脈、純手工作業,古建修繕團隊用匠心還原了這座明清建築的老風貌。提起歷代帝王廟,熟悉北京廟壇文化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座建築等級高、文化價值獨有的明清建築。「中華統緒,絕不斷線」。
  •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前段時間維修,剛剛開放。說起來跟這裡也有點緣分,小學到中學期間住在錦什坊街,經常從此門前經過。正門後面的景德門。左(西)邊跨院是關帝廟,右邊是神廚、宰牲亭等。這是帝王廟的平面圖,實際只有兩進。東邊的鐘樓,西邊則沒有對應的鼓樓。
  • 老北京八廟——歷代帝王廟
    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距今481年。在漫長的歲月中,試圖摧毀它的,除了無情的時光,還有數次的劫難。然而幸運的是,今天這座中國唯一的歷代帝王廟,仍堅強地佇立在人們面前——究竟是誰造就了它今天的模樣?又是誰讓它得以生存至今?一座歷代帝王廟,展露明清兩朝皇帝的心聲。
  • 歷代帝王廟:為何沒有秦始皇,卻有關雲長?
    中華帝王廟.寒氣逼人天晴朗,帝王廟中觀帝王。歷數一百八十帝,不見秦始皇,卻有關雲長。.人生苦短轉頭空,唯餘大名留汗青。功過業績論成敗。位於北京白塔寺附近的歷代帝王廟,簡稱「帝王廟」或「王廟」,是朱元璋為紀念華夏先祖以及歷朝開國皇帝而設置的廟宇,起初建在南京。但隨著明王朝遷都北京,嘉靖皇帝也把歷代帝王廟近至北京,至嘉靖時期正式建廟,與太廟、孔廟並稱皇家三大廟宇,其目的是「中華統緒,絕不斷線」。
  • 北京海洋館恢復開放
    中國日報7月26日電(記者 鄒紅) 7月25日,遊客們在恢復開放的北京海洋館參觀。自6月20日第二次暫停開放之後,時隔一個多月,北京海洋館自7月24日再次恢復開放。重啟之後,北京海洋館開闢全新展示板塊「海洋吃貨養成記」,讓遊客近距離了解並感受海洋生物的日常生活。
  • 北京動物園貓科動物館恢復開放 不再另收門票
    本報訊 (記者張巍華 通訊員葉明霞)今天上午,北京動物園貓科動物館完成維修恢復對公眾開放,並且不再另收門票。國慶期間,貓科動物館內將展出美洲獅、猞猁、金錢豹等19隻大中型貓科動物。  貓科動物館位於動物園南區東北角,緊鄰熊山。場館展廳分為叢林區荒漠區、高山區及熱帶雨林區。
  • 北京多家博物館暫停人工講解服務
    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北京多家博物館已經暫停人工講解服務。記者今天了解到,繼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1月5日起暫停人工講解服務外,首都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1月6日開始也不再提供人工講解服務。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發布公告稱:根據近期北京市防疫工作的總體情況和上級單位及文旅部門提出的要求,決定自2021年1月6日(周三)起暫不接待團體參觀,並暫停人員現場講解服務。博物館日常開放期間仍採取實名制預約和觀眾限量參觀,且部分展廳仍有限開放。首都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出於防控疫情的考慮,首博將於6日起不再提供人工講解服務。觀眾仍可以租用自助語音導覽設備了解部分展廳的內容。
  • 北京:演出和娛樂場所限流限時開放,穩妥推進健身場所開放
    伴隨北京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京城營業性文化場所也終於迎來了限流恢復開放。昨天,北京市文旅局、北京市電影局分別發出通知,給出對演出場所、娛樂場所、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電影院有序恢復經營活動的具體要求。
  • 北京地鐵19號線一期2021年開通,設10站,經過你家嗎?
    北京是我國主城區地鐵密度和覆蓋範圍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主城區地鐵網已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狀,地鐵基本已成為市民出行的首選。北京地鐵具有悠久的建設歷史,目前運營裡程已接近700千米,且還有多條線路將在未來幾年內開通試運營,正在建設中的19號線一期即是其中之一。
  • 南海子麋鹿苑將於5月19日恢復開放,每天限流2000人
    南海子麋鹿苑將於5月19日恢復開放,每天限流2000人 2020-05-14 0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動物園部分景點恢復開放
    7月21日,北京。自7月20日零時起,北京市應急響應級別已由二級調整至三級。北京動物園宣布,自即日起,動物園各室內外參觀場所限流50%。兒童動物園、兩棲爬行館、熊貓館室內展廳、企鵝館、北極熊室內展廳、暢觀樓園史展廳及室外遊樂場恢復開放。
  •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簡介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成立於1985年, 是為順利實施中外合作——麋鹿重引進項目而成立的科研事業單位,負責管理60公頃的麋鹿苑,是距北京市區最近的一處以麋鹿及其溼地生態為主的自然保護場所,是北京對外合作進行野生動物保護、學術交流和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的重要窗口。
  • 北京演出場所、KTV、網吧限流恢復開放
    7月21日,北京市文旅局向各區發出《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關於演出場所、娛樂場所、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有序恢復經營活動的通知》, 請各區按照屬地原則,指導轄區內的劇院、KTV、網吧等有序恢復開放。文旅局同時針對演出場所、娛樂場所、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提供了最新的防控指南。
  • 北京電影院、劇院、KTV、網吧限流恢復開放,這些事項要注意
    電影院每場上座率不得超30%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電影局局長王傑群介紹,北京低風險地區影院可於7月24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影院具體開業時間可根據防疫措施準備情況及自身實際確定,並提前向主管部門進行報備。春節以來,受疫情影響,北京262家影院全部按要求暫停營業至今。
  • 北京民俗博物館裡過七夕,體驗投針驗巧、鳳仙花染指甲
    8月25日,北京民俗博物館的乞巧遊藝會就讓大家「穿越」回過去,體驗了投針驗巧、鳳仙花染指甲等消失已久但又極具浪漫色彩的七夕民俗。牛郎織女今天是絕對的「C位」,遊客可以在北京民俗博物館深入了解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體驗古人七夕夜拜織女的場景,感悟傳統禮俗的文化內涵。在西路月老殿的楹聯上寫著「來廟前獨一無二,進殿後無獨有偶」,讓人不禁想起熟悉的「千裡姻緣一線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