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不溫不火的在線問診迎來了新冠疫情這一催化劑,流量和政策"雙豐收"。新冠疫情突然來襲,不溫不火的線上問診一夜之間成為全民打call的抗疫"神器"。
疫情之前,在線問診已有一定的用戶基礎,但大多數人使用頻率不高。疫情暴發後,此前使用過在線問診的用戶,開始嘗試為不方便出門的家庭成員做健康狀態監測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在線問診的使用頻率。而原本習慣排隊掛號、擠三甲醫院的人們發現,一些常見病通過公立醫院"雲醫院"或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在線就能解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群體,疫情期間由於出行不便、醫院管理嚴格,許多人面臨斷藥危機。,但沒想到很快有醫院為他們開通了"綠色通道",能用醫保買藥還能快遞到家,對在線問診的態度也由路轉粉。 Comment by MissYoung: 這裡應該是逗號,還是句號?
眼下,洶湧的疫情退潮,人們的生活逐漸回歸常態,在線問診的流量有所回落,但政策和資本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5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該《方案》首次提及推進網際網路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7月21日,國務院發布文件指出,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網際網路診療範圍,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制定公布全國統一的網際網路醫療審批標準。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相繼宣布新子品牌,瞄準千億家庭醫生市場……
越來越多的短板被補齊,越來越多的適用場景被解鎖和完善,作為新型消費業態的代表,在線問診正在進入黃金髮展期。在線問診的APP常駐進手機,不止為投資機會標註了方向,也為每個人及家庭健康管理提供了多元化選擇,在線pick心儀醫生,享受專屬問診服務的願景越來越清晰。
線上搜索易,線下擠破頭
拖兒帶女的上班族,背井離鄉的漂一代,最擔心的一件事莫過於生病。大病不說,有個小病小痛掛號請假排隊看病也要費一番周折,更別提老家有親戚生病,來讓你幫忙參謀著尋醫問藥。
由於城市發展差異,我國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作為優質醫療資源的代表,我國三甲醫院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等大城市醫療資源優勢更為突出。但對於哪些醫院、哪些醫生擅長治療什麼疾病,遠在外省的患者並不完全掌握。大家只能在報紙新聞中捕捉一些新療法、新技術、新突破,帶著一線希望,跨市跨省拜求名醫。
沒有網際網路的時候,老家親戚會託在大城市的我們去醫院打聽,報紙上宣傳的醫院大不大,治療效果真不真。
後來網際網路普及了,健康欄目成為門戶網站的必備板塊,有求醫需求的患者還可以通過搜尋引擎了解到更多有關疾病治療的信息。醫療信息上網,為緩解了醫療服務信息不對稱,衝破醫療資源的邊界奠定了基礎。
2006年,定位為醫生個人工作站、疾病管理好幫手的好大夫在線創建。通過該網站,用戶可以查詢到全國上千家醫院超20萬正規醫院醫生的專業擅長、出停診時間、職稱等重要信息。此外,過往患者還能夠在網站上發表點評,評價、反饋醫生的治療效果,為其他同病相憐的患者照亮了求醫路。
老問題解決的同時,新問題也出現了。一方面是"競價排名"將並不完全知情的讀者引向以營利為導向的民營醫院。另一方面,五湖四海患者聚集頂尖醫院,無論病症如何都想找名醫問診,一號難求,黃牛猖獗。
掛號,就成為網上問診試圖解決的新痛點。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智慧型手機的快速發展,各地開始探索建立公共預約掛號平臺。跑腿的功夫是省下了,但三甲醫院名醫專家號依舊"秒沒"。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現在為消費者熟悉的在線問診APP開始上線。
手機點一點,醫生來答疑
2013至2015年,以在線掛號和在線問診為主的一大批網際網路醫療產品開始走入公眾視線。下載一個App,就可以在各大醫院提前預約掛號,還能在手機上以圖文或電話的方式在線問診諮詢。
從PC端到移動端,在線問診初具雛形,開始受到資本的追捧。2014年和2015年,最早開展在線輕問診諮詢服務的春雨醫生獲5000萬美元C輪融資;騰訊領投的微醫和好大夫在線也分獲C+D輪4億美元和6000萬美元C輪融資。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好醫生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也在2014年入局。
資本入局,在線問診進入一個"快車道",功能越來越完善。有的平臺為了保障在線問診的應答速度,專門聘請了專業的值班醫生;有的平臺具有智能診前問診功能,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症狀輸入關鍵詞,便可找到相對應的科室,進行掛號問診;有一些平臺為了吸引患者,會提供免費體驗,低價諮詢等活動。
經過幾年的探索,在線問診的應用場景逐漸清晰,並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又有了擴展和突破。
首先,在線問診服務引入行業名醫坐陣,對於一些罕見病及疑難雜症患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患者或家屬可以在不同平臺上挑選了不同地區的知名專家問診,最終選出了一套最適合的療法。
緊接著,網際網路診療與線下醫療的關係也逐漸明確。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頒布《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三個文件,明確網際網路診療要以線下醫療機構為依託的網際網路醫院模式為主,並禁止首診,正式宣告網際網路醫療進入嚴監管時代。據澎湃新聞複數實驗室去年5月統計顯示,在線問診最熱門的科室分別為內科、婦產科、外科、兒科和皮膚科。最常被線上問診的疾病為感冒、溼疹、高血壓、糖尿病、便秘等。
待到2020年疫情高峰期間,慢性病隨診、患者篩查等場景大範圍解鎖。
疫情初期,武漢"戰事"緊迫,由於醫院不能開放門診,很多慢病重症患者在藥房排隊排出一兩公裡。2月26日,武漢市醫保局將微醫網際網路總醫院納入醫保支付。不出門、不拿卡,10種重症慢病患者在家即可享受線上複診購藥、醫保結算服務。在客服人員的幫助下,老年人也能很快完成人臉識別操作,成功就診,並順利下單了阿託伐他汀、阿司匹林等"救命藥"。
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有的人出現頭痛、咳嗽等症狀,為排除疑慮,通過在線問診尋求醫生的建議成為首選,甚至有不少在海外工作的中國人用電腦向國內醫生諮詢相關問題。通過在線問診、和醫生對話,人們的緊張的情緒得到了釋放。
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1月20日至4月12日,好大夫在線平臺總接診患者人次超672萬,接診醫生總數超8萬名,高峰期日均在線問診需求量較2019年12月增長648%。2月國內疫情高峰期,平安好醫生平臺訪問人次高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為平時9倍。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線上問診量也隨之回落。但一些制約在線問診發展的問題借著疫情的契機得以解決,為這一模式打開了新的天地。
多地納入醫保,"第二春"有多久?
處在不斷進化中的網際網路在線問診平臺並非完美無缺。平臺要想盈利,就必須在患者身上尋找轉化。一些患者明顯感覺到,在線問診醫生開藥多。而無論問診還是開藥,均不能使用醫保報銷,更加重了患者的醫療負擔。這一尷尬的現實導致一些患者讓寧願多跑腿也不想多花錢。
但今年的疫情讓在線問診醫保政策有了重大飛躍。多個省市將在線問診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例如,深圳市民可享受"醫保到家"服務,用戶只需在微信上登錄叮噹快藥商城,即能選擇使用醫保購藥,還能享受專業醫生在線問診、28分鐘送藥到家服務。
此外,還有部分地區提出"有條件要結算,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結算"的原則,即:不能快速完成系統改造的,可事後報銷。如江蘇省對信息系統短時間內不能實現結算的,由網際網路醫院需提供電子發票,患者可採取郵寄報銷、預約報銷、延時報銷等方式,完成費用結算。浙江寧波直接規定,藥品費用由參保人員先期自費結算,在疫情結束後6個月內進行醫保報銷。
原本業內人士認為還需要等三到五年才能實現的政策突破,但疫情之下,三個月的時間就放開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對於那些皮膚病或者慢性病患者來說,由於病症適合在線問診,很容易就get到了線問診的好處。有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已經開始用在線問診進行家庭健康管理。家中老人、孩子有任何不對勁,都會上線問一問,因為"簡單和醫生聊一聊,排除了最壞的可能性,知道可以居家觀察,心裡就輕鬆很多。"
得益於疫情期間在線問診用戶活躍度、付費率大幅增加,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上半年業績明顯改善。港股上市公司平安好醫生近日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收27.47億元,同比增長20.9%。核心業務在線醫療板塊增幅達到了106.8%,實現營收6.95億元。
疫情的催發及政策的鬆動之下伴隨著政策的鬆動,在線問診領域迎來了新一輪"跑馬圈地"。8月,京東健康借勢發布新產品"京東家醫",在分眾電梯媒體刷屏,高調切入線上醫療。9月22日,在平安投資者開放日上,平安好醫生董事長方蔚豪表示,平安好醫生將很快發布新子品牌"平安醫家"。
公立醫院加快布局,pick醫生會更容易?
線上線下,其實只是醫生資源的分配。在線問診的自帶初步的分診功能,有助於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公立醫院醫生,特別是經驗豐富的名醫的工作時間分配,始終是制約在線問診業態發展的重要瓶頸。
今年疫情暴發前很長一段時間內,線下病人都看不過來的三甲醫院和名醫們"觸網"的動力並不強烈。2016年2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啟動"浙一網際網路醫院",全國首個公立三甲醫院建設的網際網路醫院誕生。此後,只有零星的醫院試水網際網路+醫院,開設在線問診服務,且響應速度和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
直到2019年,公立醫院建設網際網路醫院才進入高峰期。今年疫情暴發後,各地公立醫院更是加快建設步伐,其中不乏老牌大三甲醫院的身影。波士頓諮詢與騰訊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疫情前約有170多家公立醫院開通線上服務,至2020年5月,公立醫院開通線上服務數量已超過1000家。
公立醫院加速布局在線問診,不斷擴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範圍,能更大程度上緩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帶來的問題,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合理高效配置。可以說,能在公立醫院自建平臺上pick到自己心儀的醫生是絕大多數患者的美好心願。
然而,受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速放緩疊加疫情衝擊,以及各類創新藥、罕用藥進入醫保呼聲趨高,全國醫保基金總體吃緊。在醫保控費的約束下,醫療專家在線接診的診費也會受到限制,直接影響專家在線接診的積極性。
在網際網路醫療不斷更新迭代過程中,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仍會亮出它的指揮棒,有雄厚資本支持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外知名醫生資源,滿足部分人群醫療消費升級的需求。
暢享未來在線問診圖景,公立醫院"雲醫院"的建立和完善將極大緩解線下患者就診壓力,改善以慢性病患者為代表的醫療群體的就醫和用藥的體驗。常見病、輕症患者亦可通過"雲醫院"形成問診-開藥-支付-送藥到家的閉環。對跨區域求醫的疑難雜症及重症患者來說,要善於靈活使用公立醫院"雲醫院"和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降低誤診概率、減輕醫療負擔。如果發現自己心儀的頂級醫生不能在院內系統內找到,那麼搜尋第三方平臺的名醫資源庫不失為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通過在線問診與頂級名醫建立初步的聯繫,為後續的線下求診打下基礎。此外,隨著智能醫療設備的不斷普及和廣泛運用,我們亦可通過在線問診,實現家庭式、全周期式的健康管理,充分發揮在線問診在疾病預防領域的作用。
本文來源:招商銀行App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