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岱
近日,一張東莞圖書館讀者留言表中的留言圖片在網上熱傳。
「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今年疫情讓好多產業倒閉,農民工也無事可做了,選擇了回鄉。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湖北農民工 2020.6.24」
留言的主人公,是在東莞打工17年的吳桂春。由於疫情影響,他工作的鞋廠停工,無奈之下打算返回湖北老家。東莞圖書館回應了他的留言:「感謝,我們一直在,等您再來!」
樸實無華的留言,寥寥數語卻讓不少網友為之動容。
據悉,圖書館是吳桂春在東莞除了工廠、出租屋之外,去的最多的地方。每逢休息日,他大多會在圖書館「泡上一天」,把單調枯燥的打工生活過得充實。外出打工背井離鄉,現實中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他卻認為「讀書讓人平靜,即使做著同樣的工作,也有著不一樣的心境。」12年的讀書時間,不只給了他面對困難的勇氣,也給予了他熱情生活的希望。
這樣一份充滿真情的留言為何會上了熱搜?或許是吳桂春的身份讓文字上的隻言片語更有深意。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普通人能安下心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雖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然而不讀書,知識又從何而來?
誠然,知識轉化為財富和名譽並不是一蹴而就。不過許多時候,人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蘊藏在個人氣質中。同樣,通過讀書,就算身處逆境,也定能生出勇氣與力量。
「渴求知識從沒有早晚年齡之說。」武漢方艙醫院一男子帶著口罩仍不忘讀書;74歲的校工陳爺爺在學生晚自習後捧書誦讀;杭州圖書館接納拾荒者進館被網友稱讚……讀書,無關年齡與身份。博爾赫斯曾在《關於天賜的詩》中寫道:「我常常暗自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知識不分高低貴賤,圖書館更是一個面向所有人的地方。
令人欣慰的是,據了解,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吳桂春將在東莞一個小區從事一份環衛清潔工作,不用和圖書館告別了。當地積極幫助他解決就業難題的做法,也讓人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溫情。
美好的故事有了溫暖的結局,但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思考。近年來國家不斷號召「全民閱讀」,大家是否吃慣了「快餐」,少有人真正理解經典閱讀的價值?圖書館是否已經被大眾所遺忘,獲取知識的途徑已經被手機、電子書籍取而代之?社會是否應儘可能創造讀書條件,讓渴望讀書的人都能到圖書館這樣的場所盡情閱讀?
目前看,吳桂春暫時不用返鄉了,也不用和圖書館告別了。或許,愛讀書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確診外賣小哥軌跡曝光,網友心酸了
這裡婚前可查家暴記錄,範圍不限於夫妻
「李佳琦們」,也可以認定「國家級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