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盒子美術館帶來《社會轉型中的美育提升與身份認同》主題論壇
美育對於現當代素質教育、生產力發展以及培育新的社會力量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們的審美趣味,實現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美好理想。如何在社會變革與發展中,提升自身的美育和身份認同感?是當下大多數人重點思考的課題,也是青島締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一直以來的努力——用積極的態度,推動藝術與生活、大自然的融合發展。
8月30日,東方時尚季·第20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現場,黃盒子美術館邀請了多位知名嘉賓來到主題沙龍現場,共同分享《社會轉型中的美育提升與身份認同》,從各自獨特視角來看解析中國社會在社會轉型如何認知美?如何給美育提升做更多的事情?
社會轉型需要美育提升
沈其斌,藝術思想傳播者、知名策展人、青島黃盒子美術館創始館長&理事會理事長、青島締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已經為中國藝術經濟的大消費做好了物質準備,但我認為,不能僅僅通過教育和課堂的形式進行社會性建構。轉型的教育,要通過消費推行價值觀,通過產品提升審美,在踐行中通過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學去改變人們的生活觀念,從而通過審美來實現身份認同,把自身的身份、象徵和價值傳承做好。東方時尚中心作為生活美學傳播者、流行趨勢發布地、創意靈感探尋地和時尚生活體驗地,就是我們今天舉辦東方時尚季的靈魂。
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廣闊
程小咚,曾任淘寶網副總裁、阿里巴巴集團市場總監、雅虎中國市場總監
我所處的行業是比較前沿的行業——網際網路。新型的資訊時代到來了,這個時代在商業模式上產生了變化,在過去工業時代,品牌需要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讓別人知道這個品牌的作用。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刷抖音、刷朋友圈,從過去的大工業,走向了小而美,這種從某種程度來講,跟我們傳統的商業會比較接近。從內心來講是自己觀內,自己內心,法國的雨果講過的話「比海洋更寬闊的是我的內心」,要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廣闊。
在人生不同階段去體驗
陳璐,Rotary Club深圳社創始成員、大師匯創始人
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也是中國這個經濟發展最快速的時機長大起來的人,那麼現在我們也有了第二代,我覺得在人生整個的成長過程當中,一直都要思索這問題叫身份認同。你從事的職業、所做的事情,學的東西在不同的階段都會反映自己,探索自己是誰。在美育這個領域,大家小時候都會有美學的教育,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長大的過程當中,包括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一些精神的營養和美學的營養。作為一個母親來說,在幫我的孩子尋找教育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不斷的學習和探索的過程,這個功課應該是相當多的成年人需要做的,因此藝術教育有非常大的市場需要,因為大家不在是為物質的問題煩惱的時候,而是精神的需求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高度。因此這次提出來的美育提升和身份認同,是每個人都值得去思考和探索,並且可以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去體驗和實踐的。
技術和文化發展帶來不同
苟茜,文化產業資深顧問和政府產業規劃專家
為什麼叫社會轉型?我從學術的角度講,社會轉型有人認為就是馬克思以後,就再也沒有能影響世界格局的大思想家出現了。我認為,人工智慧,未來是有可能產生大思想家的,就是在這個領域,未來大家看到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有可能會產生未來社會的新問題。慢慢再除了人工智慧以外,未來的基因工程和對太空的探索,也是新技術發展的方向,社會轉型第一個就來源於技術的發展。除了技術的發展,第二個還有文化的發展,93年的時候有一個學者叫塞爾亨廷頓寫了一本書《文明的衝突》,講到文明衝突根源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帶來身份認同的不同。整個世界格局的改變都來源於這種文化的差異,身份的這種差異。中國東方文化是從自我開始構建這個社會,是從我的角度來構建世界觀,中國的文化是每個人的思想和意識是不一樣的;西方文化不一樣,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希望了解事物本身,比如說西方的繪畫,畫一個人,不僅是畫你這個人,要了解人的骨骼構成,肌肉的走向,甚至計算人的比例,所以達文西不僅是一個著名的藝術家,也是一個解剖學家,也是一個數學家。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他在這個世界觀的構成上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身份認同源自審美提升
李曉峰,中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策展人,上海大學美術館館長
學生們在學校裡從小就在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第一個階段是樹「德」,不管是家裡還是學校,總歸要教育做一個好人,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那麼成人做人第一點要有德。第二就是學習,這個是智慧,「智」顯然是我們成長過程的又一個階段。第三,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知道身體的重要,怎麼樣身體好一點。美又是人生的一個新階段,而且是非常高、非常重要的階段。所以說一個人如果身份認同了,能不能獲取自己真正的身份?這四點講的不錯。身份的認同,首先來自於身份的需要,也伴隨而來的是我們發現,身份認同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自己的審美的提升。
對優雅的果敢追求不會變
於亭婷,知名財經主持人,暢銷書作家,節目導演及出品人
我經常觀察到,今天人們的審美怎麼了?他們是在為科技推動新生,還是在為科技妥協導致下墜?很多人離不開美圖秀秀,但我覺得,美圖秀秀下的圖片和圖片的留存,至少存在著這個時代兩個弱點,一個是對自己的嚴重不認同,第二不敢面對真相,覺得真相不美,經過虛構和美式的才美,有這兩個頰脂墊是不可以支撐起一個民族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我是一個果敢前行的優雅生活家,我對優雅的方式會變,但是我對優雅的追求不會變。
美學教育要向個性化發展
張愛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收藏部主任、展覽總監、藝術家
我們不能定義美,站在個人的角度,我認為美就是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非常私人化、個人化的向上,向好的一種要求,內容也會產生美。網際網路所產生的所有的東西,塑造人的所有方法都是跟私人的、個人的、特別性相反的東西,他們的訴求都一樣,哪一點讓人都智能。如果未來文明的中國,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趨同的共性的東西,嚴重的壓迫個人的矛盾和衝突。而且愈演愈烈,我們所做的,就是向相反的方向努力,是不是可以做產業呢?美學教育可以怎麼做?我想不妨從私人化、個性化的方向的發展。
美育要從小薰陶和陶冶
張航,重慶泓藝九洲國際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重慶渝策經濟研究院發起人
我們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偉大復興的核心就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做文化產業,是不是有情懷呢?我在重慶的平臺有很多的藝術家,空間工作者,傳統做非遺的大師,我都有機會帶他們到國外做展覽、做交流,這個過程當中,我被他們感動了。感動是國外能夠對這些文人有這麼好的場所、尊重、記載,包括這種商業氣息很濃的融合。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在重慶那個地方待了十幾年,創作思路都有很大的衝擊,這個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力量,這個是關鍵的。在羅浮宮我看到,很多觀眾是學生,大朋友、小朋友不停在裡面看畫、玩耍、休息,國外的小朋友一到了周末基本上是爸爸媽媽帶著去美術館、博物館,這是一種美育,這是一種從小薰陶和陶冶情操的基礎,這一點我們要學習。
【沙龍亮點】通過油畫肖像定格傳世容顏
沙龍現場,青島締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其斌還進行了油畫肖像定製產品的首發。青島締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依託青島黃盒子美術館和上海新藝經藝術研究院為學術支撐,擁有國內強大的藝術家資源,並與義大利弗洛倫薩古典美術學院開展戰略合作,率先開創國內專業肖像畫研究,傳承經典學院派繪畫體系,把油畫肖像定製做成有溫度的作品,在物質至上的冰冷現實中用愛心與孝心化解一切,為您雕刻專屬時光,找回溫暖的人文家園。
「一張油畫肖像是有溫度的,我們在閱讀它的時候,它在跟你對話,它在穿透你的靈魂。」沈其斌介紹,締達公司推出的油畫是目前中國各大美宣的畫法不一樣,是追溯到500年以前的義大利古典畫法,所有的過程都是純手工,一層一層用那種多層畫法,然後再通過一層一層的染。一張好的油畫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正常情況要花1—2年是正常的,低於一年的油畫保存時間不長,很快就會發汙和吸光,是由於它的材料和技術和檔次有關。締達公司推出的油畫,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件油畫最少的製作時間是一個月,基本上是45天起到90天完成一張。這樣的作品經得起歲月和時間的推敲。頂尖的顏料、畫、內框、外框,只有這樣有品質的東西,才構成了一個經典的傳世之作。
來源: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來源:青島早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