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書生帶兵的先河,立下赫赫戰功。實際上他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在文章詩詞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尤其喜歡作對聯,給後世留下許多聯語故事。
道光十八年(1838年),27歲的曾國藩考中進士,入翰林院。那時的他年輕倜儻,和京城一位名叫大姑的歌妓交好。據說,曾國藩還為他寫了一副對聯,曰:「大抵浮生若夢;姑從此地銷魂。」把大姑二字寫入聯中,而又工巧自然,獲得人們的讚賞。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曾自題對聯於總督衙門大堂兩側,聯曰:「雖聖賢難免過錯,願諸君誚讜言,常攻吾短;凡堂屬略同師弟,使僚友行修,方盡我心。」公開號召僚屬們進言批評,表明他虛心納諫,同時注重僚屬的品行修養。
清代的科舉制度,經殿試後錄取名單,按其成績分為三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僅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曾國藩雖然考中進士,可是名次不好位列三甲,這是他引為平生的第一憾事,生怕人家提起。
有一次,曾國藩和他的幕僚同鄉宴飲,其中一個幕僚以怕小老婆聞名。酒過三巡後,曾國藩有意要戲謔嘲笑他,便說自己有一上聯請大家對下聯,上聯是:「代如夫人洗腳。」該幕僚一聽便知是嘲諷他,於是他便不客氣地以牙還牙揭了曾國藩的短,對出下聯:「賜同進士出身。」這下聯對得卻是巧妙,弄得曾國藩面紅耳赤,場面好不尷尬,但也不便發作。
左宗棠早年在湖南巡撫手下當幕僚,後來被湖廣總督參劾。曾國藩保舉他為襄辦皖南軍務,彼此常有往來。他認為左宗棠的軍事才能可堪重用,但為人卻過於驕傲自大,常發表一些與眾不同的意見。為此,曾國藩就想出個上聯規勸他,曰:「季子自命才高,與人意計常相左。」左宗棠也不含糊,當即對出下聯:「藩臣一心為國,問伊經濟又何曾。」左宗棠字季高,曾的上聯把左季高三字嵌入,左的下聯也把曾國藩三字用上,對得巧妙。
曾國藩乳母去世時,他親自撰寫了一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輓聯,聯曰:「一飯尚銘恩,況抱負提攜,只少懷胎十月;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應泣血三年。」此處「一飯銘恩」和「千金報德」,指的是韓信報答漂母的典故。韓信對僅有施飯之恩的漂母尚且以千金回報,乳母把自己養大成人,此恩此德豈是千金所能報答。這表明他把乳母當做生母一般看待,應為她守孝三年。曾國藩這番情誼難能可貴,故此聯不脛而走,廣為流傳。
曾國藩剿滅太平軍後,因功高蓋主為朝廷所忌憚,曾萌生退意。朝廷讓他北上剿捻前,曾國藩和朋友一起同遊黃鶴樓。這時巧遇一名家閨秀,請他題詞留戀。曾國藩信手揮毫,題下此聯:「都道我不如歸去;試問卿於意如何?」表達了心聲。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一輩子只考了個秀才的功名,他也曾寫了一對聯讓兒子掛在客廳上。聯曰:「有詩書,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時事不聞不問,只將艱巨付兒曹。」據說他晚年時因兒子國藩、國荃屢立戰功,受到朝廷倚重,心中頗為得意,在老家自書一聯貼在大門外,聯曰:「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老夫享得;治國齊家平天下,那些事兒輩當之。」兩聯一脈相承,用以自我炫耀。
曾國藩對聯作的好,對文字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湘軍與石達開對陣時,曾屢次戰敗,曾國藩向朝廷奏報軍情,由幕僚先擬稿,經他審定後再抄發。幕僚在周報中有「屢戰屢敗」的句子,他看到後覺得有點不妥,於是便把它改為「屢敗屢戰」。雖然還是同樣的四個字,可曾國藩變了一下順序,其含義則大不相同,這一改可謂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