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指導下製作手工燈籠 王曉 攝
全家一起用環保材料結合自己的創意做出充滿溫情的燈籠——這是今年中秋節前廣州一家幼兒園給孩子和家長布置的一道作業。
從畫畫、剪裁到製作,4歲的彤彤和媽媽費了好大一番勁才將廢舊的材料自製成一個燈籠。而當彤彤滿心歡喜地帶著燈籠到幼兒園參加評比時,卻被其他小朋友手中高端大氣上檔次,在製作過程中只需粘粘膠水的網購燈籠比了下去。
孩子受傷:自制不敵網購
為營造節日氛圍,增長孩子們的傳統文化知識,今年中秋節期間,不少幼兒園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廣州、深圳等地,一些幼兒園除現場教孩子們製作月餅、講與中秋有關的傳統故事、開展各項遊戲外,還要求孩子們穿上傳統服飾,製作各式各樣的燈籠參加評比。
「接到學校布置的作業後,我馬上到網上查找燈籠的製作方法。」深圳市民燕女士說,她家孩子今年剛上小班,對學校的活動一個都不敢落下。從收集廢舊紙盒、一次性筷子到教孩子粘貼、塗畫,她花了大半天時間。
然而,與燕女士一樣,部分家長到了幼兒園展示作品的時候才發現,認真落實老師要求、用廢舊材料做出來的燈籠卻是最醜的。原來,部分家長在網上購買了DIY燈籠,從選材到粘燈籠所用的膠水,一併配齊。
家長只需坐等快遞上門,像按下傻瓜相機的快門一樣,省時省力就能完成作業,而且做出來的燈籠用料專業、品相高端大氣,許多孩子根本不需動手。最後在學校的評比中,這些網購產品一一勝出。
「彤彤,下次媽媽也給你買一個好看的。」看見孩子失落的樣子,一旁的媽媽無奈地安慰道。
河北一幼兒園小朋友展示用廢舊物品製作的服裝 牟宇 攝
家長苦惱:不會做、沒時間做
許多家長認為,學校布置這些手工作業的初衷是好的,但結果卻沒有朝著學校預計的方向發展。部分老師為了過節而應景,一些家長則為了應付而應付。
「連著3天布置和中秋有關的作業,僅做燈籠一項我就要繳械投降了。」在工作崗位上幹得遊刃有餘,卻愁自己「不是巧婦」的中班幼兒彬彬的媽媽說。
「自從孩子上學後,我們就害怕過節,學校舉辦的一些節慶活動,最後任務大多落在家長身上。」深圳市民譚先生說,他和妻子都在一家公立醫院上班,平時加班屬於常態,有時還沒有雙休。
多位家長表示,為了應付學校布置的手工作業,他們通常會向網際網路求助。半月談記者上網搜索發現,各式各樣的燈籠都可以花錢購得,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除了燈籠,學校布置的很多手工作業,都可以在網上買到。
「此前,我們費老大勁又剪又裁又畫,用廢舊的快遞盒拼了個小火車簡直是拿不出手。網購的飛機、大炮、機器人,只需要稍微拼裝一下,一按還會唱歌亮燈,孩子們高興,家長也省事多了。」廣州市一位媽媽說,網購的確解決了不少家長的煩惱。
幼兒園小朋友用舊紙箱製成的舞龍服裝玩耍 楊晨光 攝
評比導向應鼓勵自製
利用傳統節慶的時間節點,既讓孩子們接觸到傳統文化符號,又從小培養一種環保理念,是一件好事。然而,孩子們利用廢舊材料用心創作的燈籠在評比中敵不過網購產品時,這種評價結果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我們的教育。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程紅兵認為,拿著只需粘粘膠水就完工的燈籠在幼兒園比高低,不僅讓中秋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溫情漸漸遠離了孩子,也讓應付惡習在孩子心中紮根,更讓孩子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周運清表示,評比要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孩子利用廢舊材料,掏空心思做出來的作品儘管不精美,卻是孩子的創造和勞動成果,學校應加以鼓勵。
程紅兵建議,在許多家長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社會可承擔某些教育功能。比如今年中秋節期間,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松柏社區黨委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中秋燈籠DIY活動,吸引了30多名青少年參加。在製作燈籠時,社區邀請了3名老年志願者為小朋友指導,搭架子、掛穗子、剪雙面膠、貼花紙、安裝彩色燈……小朋友們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