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貓咖」擼擼貓也逐漸流行起來。孫瑞亭攝
「貓咖」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年輕人進行體驗。孫瑞亭攝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身邊熟悉的同學、同事、親友,悄然有了一個神秘的身份。他們白天奮戰在格子間裡,與一段段代碼、一篇篇稿件鬥智鬥勇,下班後立刻化身「暖男」,或牽著自家的狗狗開跑「馬拉松」,或抱著家裡的貓咪不停「上下其手」——這樣的一群人,江湖人稱「鏟屎官」。
與過去飼養寵物看家護院的訴求不同,當前人們更願意把寵物當作家人。寵物角色與定位的轉變也促成了養寵消費能力的提升,逐漸掀起了一股「寵物經濟」浪潮。
近日,記者針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採訪。
家有愛貓錢到底該不該花
李靜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作為一名愛貓人士,她家裡養了兩隻貓,一隻是花5000元買的布偶貓,另一隻是在路邊救助的狸花貓。
「3斤裝的中檔貓糧,100多元,一個月吃掉2袋,加上配餐、罐頭、營養品等,一個月下來就近千元了。」李靜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再加上更換貓砂等耗材,以及貓咪的牙刷、牙膏、消毒用品等,僅2隻貓,一個月的花銷就得2000多元。據李靜介紹,她每月工資的近七成都花在寵物身上,再加上房租,幾乎剩不下來什麼錢,有時候還得父母接濟。
相對於剛剛畢業的李靜,已經是倆孩子媽媽的王女士在養貓方面,顯得較為理智。「在寵物店給貓剪指甲一次20元,如果像美美毛、美美容,一次要花150元,一個月至少得做一次,光這些算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花費。」王女士說,養一隻貓的月消費確實挺高,但如果理性消費,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錢,「因為既要養寵物又要養孩子,不可能不節制地為貓咪花錢,我一般自己動手給貓咪修剪毛髮、剪指甲、做驅蟲,這樣下來,一年也可以省下不少錢。」而在王女士看來,儘管精打細算可以省下不少的日常花費,但如果需要出遠門,寄養的費用還是不少的。「我家三隻小動物,按照一隻一天的寄養費33元,3隻一天就要上百元,十天就得1000元了。」
給貓咪治病花多少錢都願意
俗話說:沒什麼別沒錢,有什麼別有病。這個道理對人適用,對寵物更加適用。前段時間,市民郝先生家的橘貓不知為什麼走路一瘸一拐的,精神也不太好,郝先生慌忙帶著它去寵物醫院。到了醫院,光是最基本的檢查就花了300元。「這些還都是例行檢查,主要是排除貓瘟和其它傳染病,做過這些檢查,才開始進一步查找貓的病情。」郝先生告訴記者,在寵物醫院,他忙前忙後給小貓繳納各種檢查費用,一上午下來花了1000多元,又帶著幾百元的藥品回家,結果還沒來得及吃藥,貓咪自己就恢復了。後來找了個懂行的朋友一問,才知道貓咪只是自己磕破了爪子,休養休養就沒事了。
事實上,給寵物看病花費多,已經成了很多養寵人的共識。家裡養著兩隻貓的小張告訴記者,現在別說是什麼大病了,就是貓咪得了個普通的感冒,要治好也得花上千元。而剛剛工作沒兩年的小夥劉超,最近更是讓自己的貓咪弄得焦頭爛額,這隻剛剛接回家不到半個月的小奶貓,又是嘔吐又是發燒,看上去奄奄一息。「去寵物醫院檢查,說是貓瘟,到目前為止已經花了一萬多塊錢了,這個月的工資已經全部投進去,還刷了信用卡,可現在也只是吊著命。」劉超無奈地說,儘管醫生已經把最壞的結果告訴他,但他仍然想盡全力守護它到最後一刻。
雲養貓一樣花錢如流水
養寵物顯然花費不小,可有這麼一些年輕人,儘管一隻寵物都沒有養,可每月花在寵物身上的錢也絲毫不見少。這便是當下流行的「雲養貓」。
在金鳳萬達1號門三樓的「有貓」人貓互動體驗館裡,記者遇到了相伴來這裡「擼貓」的楊瑞和她的朋友,經歷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楊瑞和朋友暫時都是無業狀態,儘管找工作的過程並不理想,但她們還是堅持每周來這裡擼貓。「我一直都很喜歡貓,可是現在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根本負擔不起這樣一個小生命,沒辦法,只能到這裡來擼擼貓過過癮。」楊瑞說。
然而,儘管只是「擼貓」,每個月的花費也不少,楊瑞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體驗館單人體驗一次是68元,如果和朋友結伴來,兩人收98元,平均一人49元,一周來一次,一個月也要200元~300元。如果想要「討好」一下貓咪們,還要花20元買貓零食。
比起楊瑞,有些人更是把「雲養貓」發揮得淋漓盡致,「有貓」的一名員工告訴記者,店裡有一隻特殊的布偶貓,是顧客花了幾千元從體驗館買的,但因為家裡人對貓的毛髮過敏,不得不把貓咪送到體驗館長期寄養,自己只能通過視頻來一解相思之苦,養貓成了「雲養貓」,每月還要交一筆不菲的寄養費用。
養一隻貓花費這麼多,到底值不值呢?事實上,在採訪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貓咪過得好的李靜,還是精打細算理智消費的王女士,都不曾後悔自己在貓咪身上的消費。在他們看來,貓並不僅僅是一隻寵物,而更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在我家,貓和狗都不只是動物,而是我們的家人,家人生病了,我們當然會不惜一切代價去挽救。」
記者 吳璇 孫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