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 又名白犀牛、方吻犀,是現存五種犀牛中個頭最大的一種,也是即大象之後,當今世界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犀科 Rhinocerotidae
屬:白犀屬 Ceratotherium
種:白犀 C. simum
白犀是五種現存犀牛中最大的一種。
雄性體長3.7-4米,肩高170-186釐米,重量大約2300公斤;
雌性體長3.4-3.6米,肩高160-177釐米,重量大約1700公斤。
白犀與人類的比例參考
白犀體軀渾圓粗壯,沒有大褶和皺紋形成的甲冑。
白犀頭部與人類的比例參考
頭部長,大約為120釐米,管道狀的耳朵可以旋轉,聽覺較為靈敏。
上唇平而寬,呈方形,故有寬吻犀及方吻犀之稱,角長在鼻子上,兩隻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後。
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前角最高紀錄為158.7釐米,一般長度大約60-90釐米,后角較短。
它們是由毛髮的角質硬化形成的,並不是骨質的,而是上皮組織的衍生物,所以沒有長在骨頭上,而是長在皮膚上。
白犀的頭骨
白犀與黑犀的頭部特徵對比
白犀生活在非洲熱帶和亞熱帶草原、稀樹草原和灌叢,主要以草為食。
一天中一半時間用於進食,三分之一的時間休息。和其他犀牛一樣,它們也喜歡呆在泥漿中,以降低身體的溫度。
白犀比黑犀溫和,但是受威脅時能用每小時50多公裡的速度飛奔,進行攻擊或逃跑。
奔跑時會將重心放在後肢的三趾間,並利用臀部穩住前身。
白犀以群居為主,它們會組成最多可達14頭犀牛的群體,其中主要是雌性,未成年的小白犀會聚集在一起,跟著一頭成年母白犀生活。
雄性白犀則基本是獨居,以糞便和尿液劃分領域,發情期的雄性會發生打鬥。它們會對突然闖入的人類有一定的攻擊性。
只在交配的時候在一起生活。交配的白犀會一起生活2-3天甚至幾周。
白犀孕期約為16-18個月,每胎一崽,出生時重量約為40-65公斤。斷奶期長達一年,出生後2-3年是比較不穩定的時間段。雌性的性成熟期為4-5歲,雄性則需要10-12歲。
白犀的平均壽命一般為40-50年。
我真的白嗎?
白犀的名稱由來沒有公論。事實上白犀的身體顏色與黑犀沒有很大區別,其區別主要在於比較大的體型,和寬大的嘴唇。
一個常見的說法是白犀牛的白字是來自於荷蘭語的「wijd」,意思是「寬」,最早移民非洲南部的歐洲殖民者荷蘭人用寬嘴唇這個特徵來和尖嘴唇的黑犀牛區分,之後說英語的人將「wijd」誤譯為「white」,即「白」,使得這個名字誤導世人。
事實上荷蘭語中,也是用「黑」、「白」來命名這兩種犀牛,而且即使早期荷蘭語文獻中也從來沒有「寬」、「窄」犀牛這樣的提法。
還有說法是白犀牛的白色指的是它白色的角,或者身上的白色的幹泥巴。
白犀共有兩個亞種。其中北方亞種(C. s. cottoni)主要分布於非洲東部和中部的烏幹達和尼羅河上遊,南方亞種(C. s. simum)主要分布於南部非洲的南非、納米比亞、辛巴威等國,尚存在兩萬頭左右。
南白犀 C. s. simum
北白犀 C. s. cottoni
北白犀曾經分布在烏幹達西北部、查德南部、蘇丹西南部、中非共和國東部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
1970年代及1980年代之間的非法獵殺令其數量由500隻減至15隻。由1990年代至2003年間,其數量回復至32隻。
2000年的研究發現它們的數量在上升,可確定生存的共有30隻,另有6隻可能生存。
2003年中後,非法獵殺再度猖獗,它們野外的數量急降至5-10隻。在加蘭巴國家公園的5隻北白犀都已經死去,因此該物種已在野外滅絕。
最後在野外生存的北白犀均生存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加蘭巴國家公園。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於2005年1月批准將5隻北白犀由加蘭巴國家公園移送到肯亞,並加強保育加蘭巴,讓這些北白犀有可重回的環境。
不過,移送未曾開始,這5隻北白犀就已經死亡。
於2005年8月,地面及空中搜索發現有一隻獨居的雄犀,並包含一隻成年雄犀和兩隻成年雌犀的群落。
到了2008年6月,由於沒有再見到它們的蹤跡,估計它們已經滅絕。
野外北白犀已經滅絕,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蘇丹(Sudan )」於2018年3月19日死亡,壽命45歲。
現時圈養的北白犀全球只剩2隻,而且全是雌性,北白犀已宣告功能性滅絕。
對此,科學家搜集了北白犀的精子和卵子試圖復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