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歌曲20年:音樂產業走到巨變前夜?

2021-01-09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作者:億謙,36氪經授權發布。

18年前,一位還在上學的女孩,花幾十塊錢攢了一套音效卡和麥克風,自己在家裡錄唱了幾十首歌,一股腦兒傳到網上。①

我們後來都知道了,這位女孩網名叫香香,她當時常混的一個音樂網站叫163888,由鄭立創辦於2003年。

鄭立和香香相識於2002年,那一年,百度MP3上線,搜歌下載唯一障礙只剩帶寬。同年,一位叫楊臣剛的幕後音樂人開始接觸網絡。

因為香香,鄭立有了辦163888的想法——儘管那會網際網路還處於撥號時代,網速之慢,非Z世代可想像,但最早的一批網蟲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擁抱新時代,像香香這樣在網上發歌唱歌的網友,當時已不是少數。②

實際上,在鄭立還不認識香香之前,「網絡歌曲」和「網絡歌手」的概念在坊間就已經傳開了。2001年,網友貝貝龍把一隻叫《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Flash傳到網上,從此雪村成了網絡歌手的開山鼻祖。

隨後,《豬之歌》、《丁香花》、《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等「網絡歌曲」蜂擁而至,於是,在主流樂壇上周杰倫、蔡依林、林俊傑、五月天、S.H.E.等神仙打群架的同時,香香、楊臣剛、唐磊、龐龍等網絡歌手們用自己的歌曲冷不丁的把2004年變成了「網絡歌曲元年」。

所有的網絡歌手背後,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不被傳統音樂市場認可。

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1995年就錄好了,唱片公司一直不知道該怎麼推,直到歌曲變成了Flash;唐磊拿著自己在家裡錄的小樣去找唱片公司,屢屢吃閉門羹,乾脆索性把歌曲傳到網上給人聽;龐龍曾說自己在《兩隻蝴蝶》火之前,等了16年,自殺的心都有過。

感謝網際網路。

2004年,對於整個中國網際網路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浪、搜狐和網易三大門戶首次宣布全年度盈利,TOM、盛大、騰訊等紛紛上市,創辦才一年的淘寶,翻盤ebay,出現突破性增長,經歷了21世紀初的泡沫破滅之後,中國網際網路開始了新一輪的衝鋒。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1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04年6月30日,我國網民首次突破1億,達到1.03億人,寬帶用戶數首次超過網民用戶的一半。

2003年6月,鄭立用自己為人製作寵物網站賺來得2000元錢創辦了163888,當即就吃到了網絡人口快速增長的紅利,第一個月的訪問量就超過了3萬人次,伺服器都受不了了。次年,163888號稱註冊會員、翻唱和原創歌曲上傳量、佔有中國網絡音樂總量的70%,拿到200萬美元的投資,《老鼠愛大米》在163888上獨家首發。

網際網路春風得意的同時,另一種新媒介也悄然而至,這便2003年由中國移動引入中國市場的「彩鈴」。

21世紀前五年,既是中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五年,也是手機在中國快速普及的五年。2004年底,信息產業部稱,中國2004年手機用戶數量達到了3.34億,是中國網際網路人口的三倍多。與此同時,彩鈴用戶量從前一年的不足200萬翻了十倍,增長到2000萬。③

就這樣,網際網路和彩鈴聯手鋪設了一條通往海量受眾的通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下沉。

下沉到哪裡?下沉到廣大的人民群眾那裡,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從來沒有買過磁帶或CD,但是,因為網際網路和手機,他們有了新的娛樂方式,而且,唾手可得。

多年前,某媒體曾經在一篇報導裡描繪過這樣一幅場景:夜色中,辛苦了一天的工人們,有的挨著著牆坐在廠房門口發呆,有的百無聊賴的躺在宿舍床上撥弄著手機,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打開手機,聽聽歌。

聽什麼歌?可能就是《那一夜》。

彩鈴的出現,給音樂市場帶來的衝擊,絲毫不亞於現在的抖音。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實實在在的看到,錢。

《老鼠愛大米》彩鈴單月下載量曾創下600萬次的紀錄,月入1200萬元,總收入號稱1.7億,《兩隻蝴蝶》收入說是超過2億元,鄭源的《一萬個理由》和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也號稱下載量破億。

用《三聯生活周刊》的話說就是——

 「彩鈴一響,黃金萬兩」。④

熱門歌曲的彩鈴銷量數以千萬記,其中的佼佼者,大都是一些聞所未聞的名字,除了上面提到的名字,還有胡楊林、東來東往等。

這些歌手大都由服務供應商(SP)或內容供應商(CP)從網上挖掘,以極低的成本製作出彩鈴歌曲,推銷給不斷膨脹的手機用戶,而 「網絡歌曲」正合了這些手機用戶的胃口。

其中一家SP公司,孵化出了一個自己的「人才庫」,5sing,2004年9月14日誕生,網站Title是「中國原創音樂基地」。5sing早年的一批用戶,後來都出息了,汪蘇瀧、徐良、回音哥、河圖、銀臨……

對於彩鈴商人們來說,網友們上傳的歌曲就像是一個金礦,隨時有可能從中挖到寶,然後通過彩鈴賺錢,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009年,數位音樂市場結構,無線音樂收入佔比高達92.1%(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網際網路的野蠻生長,往往伴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2006年,籤約分貝網的香香憑藉《豬之歌》獲得了第6屆中國金唱片獎頒獎典禮網絡歌手獎。同一年,分貝網的用戶許嵩發表了歌曲《別咬我》,在歌曲中,他抨擊了分貝網未經同意用他的歌曲賣彩鈴盈利的事情,隨後帳號被註銷。

這件事情當年在主流媒體上並沒有激起任何水花。那一年,大張偉的事才叫事,唱片公司的籤約歌手才叫歌手,許嵩只是一個還在上學的普通網友罷了,

直到5年後,許嵩籤約海蝶音樂,媒體們開始好奇,許嵩是誰?

然而,回過頭去看當時發生的一切,問題的答案可能就在其中。新興的網際網路平臺,不僅僅為普通網友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也為年輕一代創造了新的社交方式,網友們基於相同的興趣聚集在一起,通過網際網路架構出一種新的關係。

翻閱許嵩早年的博客,我們可以看得出,作為當時還很年輕一代的網民,85後的許嵩基本上屬於網生網長,對於他來說,網際網路與其說是一個傳播平臺,不如說是生活本身。他在網絡上發布歌曲、在博客裡書寫生活、在論壇裡跟大家打成一片,並由此積累了大量的粉絲。

許嵩的成長路徑是典型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並且同樣適用於當下的原創音樂場景,只不過,平臺換成了網易雲音樂或者騰訊音樂人,傳播靠微博和抖音。

2006年,網上最火的歌手,肯定不是許嵩,但有可能是S翼樂團。

S翼樂團的歌曲《QQ愛》次年在「2007朝陽流行音樂周暨首屆網絡音樂節頒獎典禮」上入選了「網絡排行十大流行金曲」。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為這首歌拍攝了MV,理由是,為了生活。

彭磊

21世紀前十年,是傳統唱片業大崩盤的十年。主流歌手的唱片銷量譁譁下跌,更別提市場本來就小的樂隊了。為了生活,曾經捧紅過樸樹的宋柯,改籤超女。

有一個人不需要為了生活改變自己的,他就是周杰倫。2006年,周杰倫發行新專輯《依然範特西》,再一次用典型的周杰倫式曲風告訴大家:我不需要改變。

周杰倫到現在也沒改變過自己,但他卻改變了一代人。⑤

重聽21世紀前十年的網絡歌曲,我們會發現,周杰倫是標準範本之一,後弦、許嵩、徐良、汪蘇瀧,包括很多古風歌手,早年的歌曲都不免帶著周董的印跡,周董的「中國風」不知道養活了多少「網絡歌手」。

感謝周杰倫。

在歌曲創作上,影響力能跟周董的影響相提並論的,大概也就只有「網際網路」了。

《QQ愛》這首歌的名字便可見一斑。2005年2月,QQ的同時在線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一年後,S翼樂團推出歌曲《QQ愛》。歌裡是這麼唱得,「哦,qq愛,是真是假誰去猜,說不定對方他是杰倫」。

《QQ愛》

周杰倫和網際網路,就這樣合體了。

但網際網路對於網絡歌曲創作的影響剛剛開始。

2004年,初代網紅芙蓉姐姐開始在網絡上呼風喚雨,兩年後,以知性路線出道的創作歌手王蓉,改唱「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受苦,老婆體形像豬,也有男人追逐」(《芙蓉姐夫》)。

為了生活。

有人把寫歌視為一種藝術,就有人把寫歌視為一門生意。甚至,如果你稍微了解一點當代流行音樂的歷史,你會發現,「流行歌」身上帶有天然的商業基因。

一百年前,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歌曲創作者的歐文·柏林列出過一個「寫一首成功的流行歌曲需要遵循的九條規則」,其中一條是:

這首歌的作者必須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生意。

在歐文·柏林所處的「叮砰巷時代」,貼熱點是創作者們必備的技能,因為找不到熱點,有人甚至跑到賓館開房去隔牆偷聽。⑥

現在用不著那麼費勁了,在網上蹲著就行了。

蹲著蹲著,就有了《傷不起》。

10年前,有人在網上這樣一個問題:鳳凰傳奇為什麼不愛貓撲不愛豆瓣偏愛天涯?(想想《最炫民族風》的歌詞,茫茫的天涯是我的愛)

這個看似無聊的問題,卻是21世紀前十年中國網際網路生態的真實寫照。沒有微博的時代,網友們在天涯或貓撲上社交,文藝青年們則喜歡上豆瓣,也總免不了有人要拿鳳凰傳奇說事。

「解構」和「重組」,是網際網路上永恆的套路,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們,在網上樂此不疲的製造著種種「蜜汁觀念」。

曾經風靡一時的「殺馬特」便是網民製造的網絡名詞(網絡圖片)

天涯er將鳳凰傳奇奉為「R&B第一組合」,豆瓣er為鳳凰傳奇創建了「誓死追隨鳳凰傳奇」小組,一篇轉自貓撲的帖子說,他們開創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曲風——農業重金屬。

多年後,相同的套路讓龐麥郎受益匪淺,這都是後話了。

鳳凰傳奇之後,「農業金屬」的桂冠又落到了慕容曉曉頭上,2009年年底通過彩鈴發布的《愛情買賣》紅遍大江南北,彩鈴下載量一年超過7千萬次,慕容曉曉出場費翻了50倍。⑦

與《愛情買賣》走紅相得益彰的是網友的各種改編,在視頻網站上,基於歌曲惡搞出來的視頻層出不窮,這種視頻,那會已經有了自己的名字,病毒視頻。

視頻能成為「病毒」,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視頻平臺,二是能形成病毒性傳播的通路。優酷和土豆等視頻平臺的先後創辦,為網友們提供了新的陣地,社交網絡的興起為後者創造了條件,二者合一,便是Web2.0。

筷子兄弟便是Web2.0的受益者。

2009年,他們還是兩個在貓撲上插科打諢的Mopper,五年後,他們靠著一首《小蘋果》站到了美國音樂獎的舞臺上。

有人把它視為一出鬧劇,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場網際網路自導自演的空前絕後的「行為藝術」。無論如何,《小蘋果》走紅的背後,折射出了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的巨變。

2005年起,中國網際網路開始迅速碎片化,土豆、優酷、豆瓣、微博等新平臺、新服務的先後出現,快速分食著網際網路市場,用戶的分流,在下一個十年帶來了天涯和貓撲的沒落,也帶來了新的傳奇。

而且,隨著2008年豆瓣音樂人上線,「網絡歌手」的氣質也在發生變化。豆瓣上的「網絡歌手」(美其名曰「獨立音樂人」)就不怎麼唱中國風,他們的精神領袖是陳綺貞,他們的靈魂伴侶是木吉他,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寫出一首自己的《旅行的意義》。

雖然,最後火的是《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

但總的說來,2010年代前五年,網際網路是屬於視頻和微博的時代。

視頻網站把 「解構」和「重組」視覺化,從而帶來更強烈的感官刺激,而微博則提供了把感官刺激轉化為病毒傳播的解決方案。

長年混跡於網際網路的筷子兄弟,深諳網絡傳播之道,從成名作《男藝伎回憶錄》到《老男孩》,網際網路思維被他們玩得爐火純青。

《男藝伎回憶錄》

最終,他們抓住了視頻網站和微博崛起的紅利,以一曲《小蘋果》站到了「神曲之巔」。2015年春晚現場,《最炫民族風》和《小蘋果》合體,「網絡文化」站到了紫禁之巔。

當「轉帖」變成「轉發」,傳播也因此變得更快速更有效率。

下一次的「效率革命」,要等到四年後了。

上文提到了兩個字,下沉。實際上,自500年前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活字印刷機之後,這個趨勢就沒有變過。⑧

一如活字印刷機把媒介的控制權從教宗轉移到了民間,網際網路則讓媒介內容的生產普及給了大眾。也就是所謂的UGC。當一位普通網友在臥室裡便可以通過個人電腦來創作和錄製歌曲,上傳到網上還能積累出數以萬計的聽眾,音樂產業必然將發生巨變。

形形色色的數字音頻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簡稱DAW)作為新的生產力工具,成為推動個人化音樂錄製的重要一環

克萊•舍基在《人人時代》一書中說,大眾媒介(傳統媒體或唱片公司)是靠控制技術和資源來盈利,21世紀前十年,一切看起來有些「失控」。

儘管彩鈴火爆背後是渠道控制資源的結果,但技術發展不斷加速的時代,這也只是一個小插曲。

新媒介迅速放大了人的欲望,也迅速的摧毀了他們。2009-2010年,鄭立涉黃入獄,移動音樂基地反腐,為21世紀前十年的網絡歌曲熱潮劃上了一個省略號——是省略,不是休止,彩鈴買賣至今仍然存在,只是,已不再是市場熱點。

音樂市場的下一個章節,在國家重拳出擊關閉大量盜版音樂網站以及智慧型手機的興起下起筆。

「我一直不認為網絡歌曲是一種歌曲形態,我認為它是一種歌曲生態。」資深音樂人李廣平在《抵達內心的歌謠》一書中寫道。

實際上,上文中提到的很多所謂「網絡歌曲」,比如《最炫民族風》、《傷不起》、《小蘋果》,都是專業化團隊生產的結晶。很多「網絡歌曲」之所以被認為是「網絡歌曲」,只是因為它們在網上好像比較火。

這個「生態」,從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表現出了更強大的活力。無孔無入的社交媒體,成為神曲孵化的「溫床」,並在2012年催生出《江南Style》這樣一個「奇蹟」。

《江南Style》

主動利用網絡文化去創作和推廣歌曲成為一個基本套路,前有《傷不起》,後有《小蘋果》,前有「農業金屬」,後有約瑟翰·龐麥郎。

與此同時,網生網長的「古風」開始受到關注,沉溺於二次元文化的新一代網民,在暗地生長了多年之後,終於獲得資本的青睞,在網際網路巨頭的「泛娛樂戰略」推動下,「古風」隨著二次元文化一起,逐漸進入主流視野。

整個音樂行業也在向網際網路轉移。從宋柯賣烤鴨和百度MP3的正版化開始,經過十年的野蠻生長之後,中國音樂市場進入了建立新秩序的時代,網際網路巨頭成為新的主角。⑨

2013年,中國網際網路音樂市場暗潮洶湧。這一年,阿里巴巴收購了蝦米音樂,丁磊搞出了一個網易雲音樂,年底,QQ音樂聯合七家音樂公司組成了一個「維權聯盟」。

正版化勢在必行,版權戰一觸即發。版權戰的背後,是中國音樂市場的深度網際網路化,IFPI數據顯示中國音樂市場的收入超過90%來自網際網路,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音樂平臺也高度依賴資源的控制——誰控制最多的優質資源,誰才能吸引用戶、留住用戶。

版權戰抬高了版權價格,也倒逼平臺開始投資版權生產,藉助自身的渠道優勢從UGC中孵化「爆款」。網絡歌手也不叫網絡歌手了,改叫原創音樂人了。

跟過去的網絡歌手一樣,這些「原創音樂人」中,既有真正的個人音樂玩家,也有專業歌手,但是,在網際網路上,無論個人還是團隊,對於平臺來說,都是User(用戶),都得抱網際網路大腿,靠網際網路吃飯——隨著「流量」取代「銷量」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生殺大權交到了平臺手裡。

但真正改變潮水方向的,可能是——

手機。

網絡圖片

賈伯斯生前看不上音樂流媒體,2003年,他在iTunes音樂商店上線時曾說,用戶只想買音樂,不想租音樂。(針對的是音樂流媒體的包月模式)⑩

但賈伯斯沒有想到,智慧型手機日後改變了一切。

當用戶點點手指就能隨心所欲的聽歌,而且選擇面無限大的時候,沒有人還會在意音樂是租的還是買的,於是,音樂流媒體火了,以iTunes商店為代表的付費下載沒落了,iPod沒了。

網際網路分散的注意力,在手機這裡聚焦,網際網路製造的碎片,在手機這裡放大。

在智慧型手機上,用戶刷刷手指可以做各種事情,刷歌,刷微博、刷公號、刷短視頻。刷著刷著,海量用戶轉眼間就能產生巨大的流量,並由此影響了音樂傳播的走向。

尤其是「社交短視頻」橫空出世,讓歌曲走紅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用戶點點手指,就有了各種「熱曲」:《學貓叫》、《紙短情長》、《野狼Disco》、《卡路裡》、《出山》、《少年》、《離人愁》、《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

過去,推一首《傷不起》或《小蘋果》,也沒那麼容易,也得想方設法,也得聽天由命。當年為了推火《小蘋果》,推廣團隊不知道投入了多少資源,準備了多少物料。就算是這樣,後來很多團隊想用類似的方式複製《小蘋果》的成功,大都以失敗告終。直到《卡路裡》出現,「神曲」才真正算是完成了一次新老交接。

《卡路裡》

與《卡路裡》一起上位的便是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社交短視頻。在這些社交短視頻平臺上,只要方法得當,「爆」幾乎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源源不斷的「××熱曲」已經證明了「效率」的存在。⑪

平臺也樂於看到這些所謂的爆款歌曲,因為平臺也需要流量,也需要用天文數據來給自己打雞血。

終於,20年之後,不同屬性的網際網路平臺合謀打造出了一個新的生態,「網絡歌曲」開始從邊緣走向中心,音樂產業也走到了巨變的前夜。

40年前,一場朋克運動,讓DIY(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成為年輕人們的新時尚,人人都可以彈吉他,是他們的信條。

40年後,新媒介、新技術的發展,讓DIY真正深入人心,人人都是音樂人、人人都是創作者、人人都是媒介。

「網際網路並非是在舊的生態系統裡引入新的競爭者,而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十多年前,網際網路預言家克萊·舍基在《人人時代》一書中這麼寫道,如今,中國網際網路音樂的發展軌跡似乎正應了舍老的這一番話。

網際網路巨頭們早已把觸手伸進了傳統音樂公司,騰訊音樂甚至入股了傳統音樂公司的老大哥環球音樂集團。

但巨變仍然還只是前夜。網際網路對於傳統音樂生態的顛覆仍然僅僅只是開始,LOW仍然是輿論場對於音樂網生內容的普遍印象。不過,我們絲毫不懷疑網際網路公司有一天也能投資生產出《隱秘的角落》這樣的精品——從《嘻哈四重奏》到《隱秘的角落》,網劇走過的路,網際網路音樂也不免要走一走。

音樂生態的變化,並不只是簡單的上下遊交接,而是生產關係的系統性變化。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生產力革命,正在充分釋放個人價值,不只是網際網路,音效卡、DAW、MBP、手機等軟硬體工具、設備的每一次迭代,都在推動音樂生態的變化,「網絡歌曲」不過只是其中一個表徵。

而且,隨著音樂的進一步網際網路化,「網絡歌曲」作為傳統行業對立面而存在的原有內涵正在消失,很快,人人都是「網絡歌手」,每首歌都是「網絡歌曲」,屆時,「網絡歌曲」這個詞將失去存在的必要,新的音樂生態才算真的成立。

當然,很多年後,我們可能還會記得,這一切的起點是:

翠花,上酸菜。 

相關焦點

  • 流程表出爐:2017第四屆音樂產業高端論壇歡迎您
    2016年11月初正式出道,以」一分鐘男變女「的視頻,爆紅微博話題榜。此後推出第一首單曲《動不動說愛》,隨即攜《動不動說愛》亮相2017年河南衛視春晚舞臺,現場唱跳歌曲,大獲好評。2017年3月推出首張同名專輯《喬紫喬》。
  • 「網絡神曲教父」老貓:只有商業,沒有音樂
    主流情歌缺乏關注度「神曲」卻獲廣泛認同《QQ愛》誕生的2005年、2006年,正是「網絡神曲」的「創世紀」。網際網路進入尋常百姓家,新興的數字革命開始衝擊傳統唱片業的衝擊,網絡成為一般人獲取音樂娛樂最廉價的渠道之一。
  • 希望我們愛了20年的音樂才子玩的開心!
    曾有一度我們無論走到哪音像店都放著周杰倫的歌曲,無論我們看什麼電視轉播的頒獎典禮都能看到他不斷領獎的忙碌身影,即便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不認識他但卻也知道「哼哼哈嘿」。在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他用音樂表達出了他對人生的認知。
  • 2020年火爆網絡的歌曲有哪些?
    歌曲總能在不同的情景下表達一個人的心境,優美的音樂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抒發一個人的情感。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更是為音樂的發展和流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接下來讓我們盤點一下2020年火爆網絡的八首歌曲,看看你都會唱嗎?
  • 播放列表裡那些「灰名」歌曲能聽了!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達成版權...
    國家版權局還表示,自2015年組織開展網絡音樂版權秩序專項整治以來,網絡音樂侵權盜版得以有效遏制,網絡音樂版權秩序明顯好轉。據雷帝網此前報導,騰訊音樂已於2016年下半年開始實現全面盈利,2017年淨利潤超過16億,2018年預計淨利潤還會翻番。最新數據顯示,QQ音樂付費綠鑽用戶累計超過1.2億。
  • 「雙槳」蕩了幾十年 少兒音樂豈能困守老歌
    「雙槳」蕩了幾十年 少兒音樂豈能困守老歌 2019-01-20 06  當了家長之後,很多人都在奇怪:他們小時候在幼兒園唱的《小兔子乖乖》《讓我們蕩起雙槳》《健康歌》,為什麼幾十年後,他們的孩子還是在唱這些歌?而且,只要孩子離開幼兒園,一上小學,聽的歌立馬就從「蕩起雙槳」變成「小妹妹坐船頭」,從兒童歌曲一步跨入成人歌曲。
  • 日本音樂古典音樂聖誕歌曲·10首歌曲
    日本音樂聖誕歌曲的經典歌曲/ Oldies 10選擇石原裕次郎「玉章的聖誕節特集」每年12月到處都溢滿的「聖誕歌」。在此之後,徐懷鈺迅速蔓延,那還吃和蛋糕或交換禮物或照明在城市和20世紀20年代的裝飾,似乎在至少市區已經屢見不鮮的事實。在音樂方面,1927年,「平安夜」是由牧師靖芳樹,「平安夜」是日語翻譯的。
  • 《一剪梅》海外走紅,TikTok正重塑全球音樂產業
    6月15日,據媒體報導,費玉清的代表作《一剪梅》近日在歐美地區走紅,在音樂平臺Spotify上一度獲得了挪威第一、紐西蘭第一、芬蘭第二的排名。而副歌部分的歌詞「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音譯「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成為了網絡上的一句流行語。網友們也利用這句歌詞瘋狂玩梗,做了很多表情包。
  • 2020年四川好網民網絡正能量歌曲徵集活動火爆來襲!
    你是否想將自己原創的音樂作品  成為人人傳唱的經典歌曲?  現在機會來了!    2020年「網聚職工正能量 爭做四川好網民」  網絡正能量歌曲徵集活動  為全面貫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音樂漫談31|浪漫主義時期(三):藝術歌曲與弗蘭茨·舒伯特
    事實上,歌詞與歌曲的密切結合就出現在這個時期。由於聲音的抽象特徵,浪漫主義詩人認為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真實、最純淨的藝術;而浪漫主義作曲家也在當時的詩歌中發現了音樂的共鳴,並把它轉化成歌曲,相信音樂可以提供僅靠文字無法表現的東西,強化了詩歌中的情感。儘管在整個人類歷史中,都有用偉大的詩歌創作的歌曲,然而19世紀詩歌創作的繁榮局面。
  • 2020天津原創網絡公益歌曲大賽十佳金曲展播:《小錦鯉》
    2020天津原創網絡公益歌曲大賽十佳金曲展播:《小錦鯉》 2020-12-02 20: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20首偶像經典歌曲,翻開這些年我們的遊戲回憶!
    細數這些年,我們與遊戲為伍,有的遊戲成了情懷,有的遊戲成了記憶,有的成為我們不願捨去的陪伴,而每個遊戲中總有那幾段音樂是讓人難以忘卻的,或有妙音,或有感情,深深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裡,不識遊戲枉少年,笑談昔年結仙緣。聞聲不忘初少時,今朝聽曲憶當年。今天就讓我們翻開記憶,看看這些年陪伴過我們的遊戲音樂。
  • 音樂產業的to B生意怎麼做?這些公司已經踏出了第一步
    而另一邊,音樂產業裡的to B市場才剛剛起步。目前看來,全球市場中to B領域,國外由於版權使用更規範,相關公司和產品更成熟,而國內在近幾年也湧現了一批紮根在商用音樂、影視遊戲音樂、舞臺配圖服務等產業鏈內的公司。尤其是商用音樂,已經打響了國內to B市場的第一槍。
  • 2020年,誰還在鄙視「流量音樂」?
    在9首原創歌曲中,他融合了復古DISCO、電子、巴洛克音樂、FUTURE POP、圖瓦民歌、蒸汽波、崑曲等十多種音樂品類。這種對多樣音樂品類的包容和駕馭,讓他保持著「八勝一敗」的最高勝率。但在音樂發展史上,很多現在看起來「牛逼」的音樂在當時都有點「LOW」:藍調音樂是黑人奴隸在勞動之餘歌唱生活的音樂;爵士樂發源於19世紀美國紅燈區,黑人為客人助興的「性暗示」演奏音樂;鄉村音樂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南部勞動人民歌唱生活時誕生的,還一度被稱為「鄉巴佬音樂」。
  • 300首網絡歌曲被禁
    通告要求,2011年9月15日前,各網站應當徹底刪除,否則將依法予以查處。限定在9月15日前徹底刪除為進一步規範網絡音樂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網絡音樂產品及其違法經營活動,文化部決定進一步清理違規網絡音樂產品,並於日前公布了「第三批未經內容審查或備案的網絡音樂產品名單」,包括此前發布的第一批、第二批100首違規網絡音樂產品,共三批300首違規網絡音樂均未報請文化部進行內容審查或備案,擅自上網運營。
  • 花10億美元買下所有熱門歌曲 這位音樂大亨瘋了嗎?
    來源:36氪來源:神譯局編者按:在蘋果和Spotify的付費流媒體業務的促進下,音樂產業的日子似乎好過起來了。但是對於創作人來說,日子似乎跟過去沒有多大區別——直到金牌經紀Merck Mercuriadis出來攪動這個市場。
  • 華語音樂20年,最能打的還是周杰倫、陳奕迅
    從當年音樂風雲榜到如今各大流媒體平臺的統計分析,分析技術更新了,統計維度變多了,榜單在記錄大眾市場口味的同時,也折射出一些值得尋味的行業趨勢。華語樂壇20年,最能打的還是周杰倫、陳奕迅流媒體平臺的誕生如猶如一場變革,打碎了內容流通過程中地域的藩籬,卻無法輕易抹去地緣文化的影響。
  • 最強音冠軍,網絡原創歌曲鼻祖,一個執念於踢館歌手的音樂狂人
    在升降戰中演唱《火燒的寂寞》遺憾的進入逆襲組;當時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小V覺得曾一鳴的爆發力和感染力太強,為此科普了一下自己,才發現原來是「老熟人」啊;記得在剛接觸網絡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叫做音樂紅茶館的BBS,不過後來卻不知道什麼原因消失了;不過那時候確實在那裡面聽到了很多很好聽的原創歌曲還有翻唱歌曲什麼機槍哥哥、小鳴、土豆頭等等很多人的作品都特別不錯在循環看完
  • 2019年三首網絡歌曲,MV太美了,火爆
    這幾首網絡歌曲,歌很好,畫面很美,你喜歡嗎?網絡歌曲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我不知道你是否喜歡他們,有幾首網絡歌曲超受歡迎,而且他們也很好聽,普通民眾都知道,每個網絡平臺都非常火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歌曲。
  • 1個月4首爆款歌曲,網易雲音樂颶風計劃的推歌方法論
    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作者 | 朱力克「推歌難,難於上青天。」做過音樂推廣的朋友,或許會有這樣一種感慨。自1892年第一首百萬銷量金曲《After The Ball》問世至今,歌曲推廣至今仍然是一件讓業內頭疼的事情。 儘管過去百年來,業內不斷總結經驗,但哪首歌真的會火,始終沒有人能算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