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民族的文字、語言、音樂、舞蹈、風俗、景致、樂器……共同融合成為博大厚重而多彩的中華文化,無不令觀眾感嘆中華地大物博、人傑地靈。連日來,在第五屆絲綢之路藝術節上,來自藏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漢族的藝術家們,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民族風情視聽盛宴,令西安觀眾領略到雪域高原與綠色草原的壯闊,各族同胞天然未經雕琢的藝術天賦,以及各民族文明交流共融的感染力。
舞劇《駝道》融合三民族特色
舞出中西商貿繁榮
古絲路文明,由一條條駝道及商隊連接在一起。9月19日晚,大型民族舞劇《駝道》首次來到西安與觀眾見面。 該劇由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出品,再現那段久遠的絲路商隊歷史。
「該劇運用以蒙古族、哈薩克族和漢族為主的藝術元素,再現了古代絲綢之路對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及和諧共贏的深遠影響。」該劇總導演孔德辛介紹。
劇情以道爾吉和他的雙胞胎女兒金花、銀花為主線,與阿力麻裡商人哈斯德爾和江南茶行掌柜水生為延伸線,講述了他們在兩邦茶葉商貿往來的過程中發生的一段「駝道茶情」。全劇勾勒出萬裡茶道中的道道風景線,通過極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舞段,展現出商貿互通帶來的經濟繁榮發展,與當下「一帶一路」建設高度契合。
《駝道》作為一部舞劇,卻有五個主演,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孔德辛表示雖然不是由一個主體去帶動整個故事的走向,但依然有故事線去連接整部舞劇,整部劇故事性強就是為了讓觀眾在看懂的前提下再去欣賞藝術。
舞劇《駝道》在講述蒙元時期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商貿往來時,通過駝舞、採茶舞、馬舞、天鵝舞、鷹舞、倒喇舞等絢麗多彩的民族舞蹈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同時劇中出現了蒙古讚詞、長調、鷹哨、東布拉、口弦等眾多少數民族樂器和音樂,讓西安觀眾見識到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的迷人風採。該劇通過原創服裝、音樂、舞蹈將具有厚重意義的一段歷史大氣磅礴地展現在舞臺上,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藏族樂器碰撞西洋樂器
民族交響樂《西藏春天》登陸西安
近日,由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帶來的民族交響音樂會《西藏春天》在西安音樂廳上演。作為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目,《西藏春天》為古城聽眾帶來了一場藏族風情濃鬱,又兼備西洋樂器雅韻的聽覺盛宴。
此次參加演出的西藏自治區歌舞團成員來自多個民族,西藏歌舞團作曲家邊洛介紹,民族交響音樂會《西藏春天》是由中央民族樂團與西藏歌舞團共同創編的,匯集了漢藏眾多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精心創作、共同演繹,是具有中華民族氣質和精神的一臺音樂會。「《西藏春天》充分汲取了國內近年來最新的創作理念與經驗,選取具有藏民族特點的作品,經過改編、加工與移植,突出樂曲優美動聽的旋律和耳熟能詳的民族特色
整場音樂會選取具有藏族風味作品,最終呈現了《走進西藏》《歡歌起舞》《故鄉的情懷》《弦子舞曲》《雪域青年》《天路》《喜馬拉雅歡歌》《扎西德勒》等13首獨奏、合奏、獨唱、合唱節目。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音樂會不僅運用了較為常見的西洋樂器,還融入了扎念琴、大法號、牛角二胡、藏缽、法鈴等多種西藏民族樂器,民族風情和西洋韻律碰撞,更加相得益彰。
(文/圖 記者 職茵 實習生 高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