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寫話能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觀察能力,能促使學生從一種更為細緻的角度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運用一定的表達方式寫下來。
但是很多孩子在遇到看圖寫話的時候卻無從下手,只能撓頭,家長很想輔導孩子卻沒有思路。其實在看圖寫話教學過程中,圖畫是看圖寫話的基礎載體,孩子們必須要願意看圖片,必須要仔細看圖片,才能將圖畫中所反映的內容清晰、完整地描述下來。
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如何藉助圖畫來引導學生展開看圖寫話活動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三個好方法。
01引導學生細緻入微地觀察圖畫
在進行看圖寫話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對教材中的插圖進行細緻的觀察,這樣才能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首先,引導學生細緻地觀察語文教材中的圖畫。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美麗的圖畫,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觀察圖畫,一邊朗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如何將圖畫中的內容繪聲繪色地描寫下來的。
例如,《小猴子下山》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小猴子在下山的過程中,被各種東西所吸引,先是摘玉米、扔玉米,後來是摘桃子、扔桃子,再然後是摘西瓜、扔西瓜,最後因為扔了西瓜也沒有追上小兔子,最終空手而歸的故事。
課文中的插圖完整地呈現了故事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詳細地觀察圖畫中呈現的內容,如:
小猴子扔桃子、摘西瓜的圖片:在小猴子身後,有兩個掉落在地的桃子,小猴子一臉興奮地跑進了西瓜地,很顯然它是被又大又圓的西瓜深深吸引了;小猴子扔西瓜、追兔子的圖片:在小猴子身後,是一個被摔壞的西瓜,小猴子頭也不回地跑向兔子的方向;課文中的最後一幅圖畫:小猴子手裡什麼也沒有,兩手空空地朝著家的方向走去。學生只有完整地觀察到了圖片上的內容,才能理解圖片的含義,才能很好地將其表述出來。
其次,引導學生細緻地觀察練習題目中的圖畫。當然,學生們在課外也會進行相應的看圖寫話練習,他們需要在全面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展開寫作。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圖片告訴學生,在觀察這些圖畫的過程中,要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為主,以「天氣,人物的表情、動作,所講述的道理」為輔,展開寫作。
也就是說,在觀察圖畫時,我們要知道圖畫中呈現的時間是早上還是中午?是放學時還是周末?是夏天還是冬天?我們要對圖畫中反映出的地點進行大致的分析,對圖畫中的人物及其事件做準確的判斷,這樣才能基本將圖畫描述完整。然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能力進行相應的拓展。
例如,在一幅圖畫中,地上有厚厚的積雪,遠處的房頂上和樹枝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積雪,有兩個小朋友在打雪仗,兩個小朋友在堆雪人。那麼,這幅圖畫中所反映的時間就是冬天,人物、地點、事件就是小朋友們在空曠的操場上嬉戲玩耍,學生們可以結合自己的能力進行拓展。
02引導學生發揮想像補全畫面
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教材中的課文插圖,還是練習教輔中的圖畫,都無法展現畫面中應當有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圖畫內容,展開豐富的想像,將圖畫中沒有表示出來的,但是又合乎邏輯的內容補充完整,讓學生寫出的話語更加豐富多彩。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和大人一起讀」中的《拔蘿蔔》一課中:
第一幅圖是老爺爺一個人在拔一個很大很大的蘿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像:這個蘿蔔為什麼能長這麼大呢?應該是老爺爺種下蘿蔔後,對它進行了澆水、施肥和捉蟲,對它進行了很好的照顧,蘿蔔才能長得這麼大,大到老爺爺一個人都拔不動。第二幅圖是老爺爺和老奶奶兩個人一起在拔蘿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像:應該是老爺爺一個人拔不動,所以就喊來了老奶奶來幫忙,還有就是他們兩個人在拔的過程中肯定是使出了渾身的力氣。緊接著還有第三幅圖和第四幅圖,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拔蘿蔔的隊伍中,有小姑娘、小狗、小貓,還有一個小老鼠,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拔蘿蔔的行動中,那麼蘿蔔最後能不能被拔上來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像。
又如,還有這樣一幅圖畫:在一個有鮮花、湖泊、草地、亭臺的地方,一個小姑娘正要伸手去摘一朵漂亮的鮮花,但是被她身後的大人制止了,她身後的大人微笑著擺動手……那麼要想將這幅圖畫清晰、完整地描述出來,學生們就要展開合情合理的想像:這是一個什麼地方?結合我們的生活常識,這應該是一個公園。圖畫中一大一小的兩個人物是什麼關係呢?小女孩還很小,應該不會是獨自一人外出,那麼她身後的大人肯定是她最親近的人,所以是媽媽的可能性比較大。學生們可以給小女孩起一個名字。她們母女倆在進行怎樣的對話呢?結合圖片中的動作,肯定是有關能不能摘花的問題,她媽媽在擺手,那就是不能摘花的意思。
這樣想像下來,整個圖畫大意就是,星期天,麗麗和媽媽一起去公園裡玩耍。公園裡的風景很好,有大大的湖泊,有青青的草地,還有五顏六色的花朵。麗麗太喜歡那朵花了,就想伸手摘下來,她的媽媽趕緊擺手制止,告訴她:「鮮花是給每個人看的,我們不能摘。」在媽媽的教育下,麗麗停止了摘花的想法和動作。
03引導學生結合圖畫展開討論
在看圖寫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口語表達的基礎上展開書面寫作。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將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內容說出來,每個學生都會從其他學生的講述中受到啟發,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看圖寫話之前展開討論。
例如,教師可以呈現三幅連環畫:
其一是小鴨子和小猴子在一起散步,距離它們不遠的地方,有一口不太深也不太淺的枯井其二是小鴨子深陷枯井中,小猴子用一隻木桶往井裡倒水其三是小鴨子從枯井裡跳出來了,小猴子在擦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三幅圖畫展開充分的討論。學生們可以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想像展開描述:一天下午,小鴨子和小猴子在森林裡散步,由於它們兩個聊得太投入了,小鴨子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裡,這可怎麼辦呢?急壞了井口邊的小猴子,突然小猴子想到了一個辦法……學生們暢所欲言,對其展開了充分的描述,有的說是小鴨子想到的辦法,有的說是小猴子想到的辦法,還有的說是小猴子和小鴨子一起想到的辦法……
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也是學生們進行語言練習的過程,只有學生們將圖畫中的內容講述清楚了,他們才能清晰地將其寫出來。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看圖寫話教學中,教師要將圖畫這一基礎載體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藉助美麗的圖畫,寫出五彩繽紛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