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ati網站7月10日消息,紐西蘭有種名為「鴞鸚鵡」(Kakapo)的鳥,有翅膀但不會飛,幾乎是擺設,外表呆萌可愛,性格溫順可人,曾被紐西蘭當地的毛利人當寵物養。
這種鸚鵡因形似貓頭鷹而得到了一個綽號——「貓頭鷹鸚鵡」(owl parrots),即便基因研究表明,這種鸚鵡和貓頭鷹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除了形似貓頭鷹以外,這兩種物種的作息也很像,都是晚上活動,因此,鴞鸚鵡又有了另一個綽號——「夜鸚鵡」(night parrot)。
鴞鸚鵡是世界上最重的鸚鵡,平均體重為4到6磅,日常以植物種子、堅果、水果和花朵為食,尤其愛吃一種名為芮木淚柏(rimu)的植物的果實,這種果實中富含鴞鸚鵡成長所必須的維生素D。
雖然鴞鸚鵡不會飛,但它們卻有強健的腿,這使它們能夠快速移動和攀爬林中樹木。那它們的翅膀完全是擺設嗎?非也。當它們想要下樹的時候,就會伸展小翅膀,以保證降落安全。
鴞鸚鵡奉行「慢生活」的態度,對於自己的終身大事也是不緊不慢。當雄性鸚鵡4歲大、雌性鸚鵡6歲大的時候,才會考慮「結婚生子」。當然,這和它們的壽命比起來,也不能說特別慢了。鴞鸚鵡的壽命一般來說很長,甚至會有超過90歲的高齡鸚鵡,簡直是「鸚鵡中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英國鳥類學家喬治·愛德華·格雷(George Edward Grey)曾在自己1845年寫的日誌中首次描述了這種古怪的鳥類,他稱,自己的寵物鴞鸚鵡的行為更像是一隻狗,而非一隻鳥。
但是,鴞鸚鵡的性格溫順和與世無爭卻讓它們陷入了危險的境地。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一起來捋一捋紐西蘭鴞鸚鵡的生存歷史。
13世紀之前,紐西蘭大塊大塊的地區無人居住。在島上茂密的樹林裡,鴞鸚鵡活得逍遙又自在,鴞鸚鵡的種群也是「枝繁葉茂」。然而,隨著人類的到來,疾病和其它一些哺乳動物也被帶到了這裡。
貓貓狗狗和老鼠——這些在人類看起來似乎毫無威脅的動物在這裡卻成了鴞鸚鵡的「噩夢」。除此之外,鴞鸚鵡還成了人們的盤中餐,它們的羽毛變成了人們鬥篷的一部分,它們的骨頭成了人們雕制魚鉤的材料。
18世紀,歐洲殖民者的到來讓一切都雪上加霜。新一批的入侵物種也紛至沓來,包括兩種老鼠、白鼬、黃鼠狼、復鼠和雪貂等。在入侵物種在紐西蘭活得風生水起的同時,鴞鸚鵡的種群規模迅速縮減。
1980年代,人們終於意識到,如果不對鴞鸚鵡進行有力保護,這種鳥類將走向滅絕。為此,紐西蘭自然保護部門制定了鴞鸚鵡保護計劃,其中包括清除一些島嶼上的鴞鸚鵡天敵,並將現有的鴞鸚鵡重新安置到這些棲息地。
這是一隻相對聰明的鸚鵡
今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只花了數百年時間,就將紐西蘭5000萬年的物種進化史抹得一乾二淨。目前,僅有211隻鴞鸚鵡存活於世,它們分布在紐西蘭四座沒有天敵的島嶼上。雖然研究人員為保護鴞鸚鵡作出了很多努力,但鴞鸚鵡的繁育工作依然充滿挑戰。
希望終有一天,鴞鸚鵡的種群可以在紐西蘭的密林中重新壯大起來。
(圖片來源:ati網站、網絡)
本文選題:金戈帝企鵝。編輯:Lola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