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 2017年9月11日,首農食品集團收購英國櫻桃谷農場100%的股權,種鴨規模躍居世界第一,聯合本土「北京鴨」,集團種鴨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在世界其他地區擁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
在國外,「櫻桃谷鴨」被稱為「Pekin Duck」,中文翻譯為「北京鴨」。實際上,這一知名的「櫻桃谷鴨」如果仔細考究其身份,不難發現,它的前身是中國北京所產的「北京鴨」。那麼,土生土長的「北京鴨」,為何會成為國外農業企業的「王牌」呢?這恐怕要從100多年前說起了。
1873年,「北京鴨」鴨種被美國人詹姆斯帶至北美,後輾轉輸入歐洲,自此, 逐漸佔領歐美肉鴨市場。1958年,英國人約瑟夫·尼克森爵士創辦了以產鴨為主營項目的公司——櫻桃谷,經多年遺傳選擇實驗,在北京鴨的基礎上培育出生長速度快、肥肉率低的鴨種,俗稱「櫻桃谷鴨」,並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所向披靡。
1991年,「櫻桃谷鴨」大面積進入國內肉鴨市場,成為南方鹽水鴨、板鴨的主要原料,「北京鴨」在北京烤鴨中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促使著世界第一大種鴨公司與世界上最大肉鴨養殖、消費市場強強融合的加速推進。
2016年6月開始,櫻桃谷公司的股東開始在全球選擇買方,同年9月份收到極具競爭力的四份意向報價。首農食品集團旗下首農股份聯合中信農業,經過多輪磋商談判,以集團綜合實力、發展戰略和立足於企業育種資源和能力、戰略協同能力,贏得了櫻桃谷公司管理層一致支持,認為公司在新股東的支持下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從淵源和情感上,櫻桃谷公司家族後人對「櫻桃谷鴨」能早日回到中國也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最終,首農股份通過公開競拍,完成本輪跨國收購,實現「櫻桃谷鴨」的百年回歸,重回故鄉北京。
「櫻桃谷鴨」的回歸,將強大的種鴨育種研發能力及世界領先的種鴨基因、智慧財產權和技術一併帶回中國,對提高我國鴨產業核心種源自給率、建立良種繁育體系、維護我國農產品產業安全、建立民族品牌及推動肉鴨行業上遊的側供給改革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有關專家認為,「櫻桃谷鴨」百年回歸具有標誌性意義,成為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探索典型案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根據國家「培育自主品種、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和擴大良種覆蓋面」的宏觀目標,結合首農食品集團制定的「立足動物育種,建設開放的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平臺,把首農股份打造成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動物育種企業」的經營戰略,收購完成後,首農食品集團向櫻桃谷公司派出董事對公司發展戰略、投資方向等進行掌控,從戰略上、資源上給予全方位支持和管理,並對中國區業務和海外業務分別進行整合,提升首農股份在動物育種市場地位及市場佔有率。
在中國區業務方面,加強櫻桃谷公司的育種與「北京鴨」原種交流,擴大櫻桃谷基因來源,在國內建立獨立的、擁有基因技術的實驗室,推動櫻桃谷的育種研發團隊從英國向國內轉移,利用遺傳基因研發的優勢,整合中國各地種源,改良白羽肉鴨、蛋鴨的產品表現,加速對中國本地麻鴨產品的開發,有效增強首農食品集團育種方面的儲備及研發能力。在海外業務方面,利用綜合產業優勢拓展櫻桃谷海外業務,與股東現有海外網絡以及養殖、餐飲、服務等方面業務形成協同,助力櫻桃谷海外業務量質齊增。
根據首農股份公司「立足動物育種,建設開放的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平臺,努力打造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動物育種企業」的戰略願景。2019年,確定櫻桃谷公司「保祖擴繁」的戰略規劃並完成在國內外進行運營基地建設的戰略布局。2020年,先後在河南、內蒙古、越南完成祖代、父母代運營基地建設。
作為「我國畜禽良種領域具有雄厚產業優勢的領軍企業」,首農食品集團將搶抓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強做優做大特色產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機遇,落實國家領導提出的首農食品集團要做「農業中的『華為』」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市委市政府有關部署要求,根據首農食品集團發展戰略規劃對種業板塊的整體規劃,發揮生物種業「中國芯」的驅動力,利用產業與科技融合的發展思維,建設開放種業平臺,發力「育繁」和「原研」,打造「育繁推」業務體系,推動從育種向農業綜合性服務的延伸,夯實集團種業板塊的國內領先地位,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切實踐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責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