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說起一個國家的偉人,肯定會受百姓的愛戴,能夠成為國家偉人,必定是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傑出貢獻,也會有超乎常人的氣質及胸懷。
今天說的這位統治者,在臨終那一刻,有幾百萬民眾主動送行。
他就是印度的領導者,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也被印度百姓稱為「聖雄甘地」。
甘地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1869年,甘地出生在一個中等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
甘地性格比較孤僻,基本不與身邊的人交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甘地意識到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在19歲那年,前去英國倫敦學習法律。甘地也沒有辜負他這份學習的熱情,在英國學業有成後,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印度。
當時,印度正在被英國所壓迫,甘地為了帶領印度百姓抵制英國統治,就在暗中做一些反抗的舉動。
但事實看出,甘地的這些作為卻沒起任何作用,印度依然受到英國的壓迫。
面對英國的壓迫,甘地沒有就此放棄
1939年,就在甘地對這種現狀一籌莫展時,正巧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次戰爭,也讓英國本土處於混亂中,已經無法關注印度的局勢,這才讓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因為甘地堅持不懈的反抗英國政府,因此也成為印度百姓心中的大英雄,畢竟甘地之前的做的一切,都被印度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為了感謝甘地讓印度脫離英國的統治,百姓還尊稱甘地為印度的「國父」。
印度發生內部分裂,甘地為處理衝突而亡
甘地雖然性格內向,但卻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在甘地的眼中,百姓利益才是國家的核心,也是這種思想,才讓印度百姓心甘情願的臣服於他。
但權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種誘惑,很多富有野心的印度頑固教徒,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分裂行為。這種權利的爭奪,也完全演變成印度內部宗教的血拼。他們每個人都想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隨之就發生了諸多衝突和戰事。
甘地不願意看到在印度內部,出現如此的景象,為了解決這些衝突,甘地利用自己在印度的威望,四處勸阻分裂的慫恿者。
可惜的是,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自己國家的頑固教徒刺殺了。
為甘地送葬的百姓數百萬人
當甘地被刺殺的這個消息傳出之後,印度全國百姓都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曾在甘地火化當天,整個印度更有數百萬人前來送葬,場面雖然盛大,但也是十分混亂。
甘地自從英國留學歸來,就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他的精神思想也是為了帶領印度邁向獨立,從而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事實上,他的這些做法是偉大的。
結語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出現過內部分裂組織,這也是一些國家的現狀。
甘地的「非暴力」哲學思想,同時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