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建安七子」,挽救荊州百萬百姓的姓名,為何會病死在路上

2021-01-08 濤濤新鮮事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當年曹操攻打荊州,是王粲挽救了荊州百萬老百姓的姓名。

當時曹軍還沒到荊州,劉表就病死了,繼位的兒子劉琮舉州降曹操。荊州在當時,算是一片樂土。在劉表當家期間,一直設法明哲保身,使荊州免於戰火摧殘,因而物阜民豐,擁有百萬人口及十萬帶甲之士。從形式上看,荊州的實力,似不亞於曹操,其實不然。曹操的用兵能力,堪稱三國佼佼者,荊州一旦與曹軍對戰,傷亡一定慘重。而且,以劉琮對抗曹操,就好像兔子決戰獅子,肯定覆沒無疑。

曹操式的徵戰,有個慣例——圍而後降者不赦,荊州一旦戰敗,不但劉琮要倒黴,全體荊州軍民,也將慘遭浩劫。以荊州人口之眾,將會是一場歷史大悲劇。所幸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人挺身而出,王粲說動劉琮不戰而降,把一場可能的悲劇轉成喜劇,因而保全了荊州與百萬條性命。

他歸順曹操以後,得到重用。荊州平定後,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賜王粲爵關內侯,王粲又被調任軍謀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以後,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衛覬等負責除舊布新,制定新的典章。[9] 據《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於王粲。[10]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讚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賦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為騷體。最為人傳誦的是作於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發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是其一大藝術特色。在抒情小賦的發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擬的《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比較成功。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攬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徵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王粲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主要是隨曹操出徵的感受,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國效力的意願。

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徵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可見二人其交情確實非同尋常。

相關焦點

  •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為什麼魏文帝曹丕願意為他學驢叫?
    建安時代是東漢末年最精彩的一段時期,爆發了諸如官渡、赤壁等著名戰役,同時隨著戰爭而引發的社會動蕩,在建安文學界內也湧現出了許多璀璨輝煌的群星,建安七子便是群星中一組極其亮眼的星座,王粲在其中也是尤為突出的一位。王粲生平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出身於名門望族,家中前幾輩人都在朝中擔任要職。
  • 他是三國建安七子之首,去世後人們學驢叫為他送葬
    在三國亂世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印象大多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然而就在這個亂世卻也是文學興起的時代,其中我們熟知的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就是一代詩人文豪,他有很多作品流傳至今。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與曹植在當時都是名噪一時的文學家,除了曹氏父子以外,同一時期最有名的文人應該要數「建安七子」了。
  • 「建安七子」中,5人死於同一年,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年間的7位大文豪: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為什麼叫建安七子呢?因為他們全部揚名於建安年間,同時也全部死於建安年間。建安,是漢朝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的年號,從公元196年起,到公元220年止,共25年。
  • 奇葩的哀悼方式,曹丕率文人學士學驢叫,送別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下棋人不相信他能夠做到,故意拿了個手帕蓋在上棋子上面,重新換了個棋盤讓他擺上,結果是無一子誤差。王粲在算術上面也是個天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他生性善於計算,很簡捷就能算出答案,不出差錯,所以說王粲就是個奇才。
  • 他是建安七子之首,17歲寫出《七哀詩》,曹丕讓人學驢叫為他送葬
    儘管這時候的詩詞作品遠不及唐宋的一半,但是仍然也冒出來了,一大批值得後人稱讚的文人,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建安七子。今天要講述的這個人物,就是排在這七子之首的王粲,或許大多數人直到這個人,而是因為他所作的那首《七哀詩》,這首詩中字字泣血,訴說了當時亂世的悲愴景色,但是誰又知道,這竟然出自一個17歲的少年之手呢?
  • 建安七子(上)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
  • 「建安七子」孔融為何被曹操殺害,9歲兒子臨死前8個字名傳千古
    「建安七子」孔融乃儒學大家孔子的後人,傳承了孔子身上的明德大智,一身儒家風範。世間向來就流傳著孔融讓梨美談,可見孔融自小展現出來的品格也是讓世人欽佩的。他更是德才兼備,在詩書學習上他也有過人的天賦。孔融自小便勤奮好學,擅長寫詩作文,「腹有詩書氣自華」便由此形成了孔融身上的君子氣質。 孔融的才華受到世人的肯定,甚至一度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後來魏文帝曹丕還這樣稱讚他:「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能與楊雄班固齊列一排,可見對孔融的的褒獎與器重。
  • 「詭異」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國人物多人集中離世,到底發生什麼?
    ▲曹操影視形象 眾多歷史人物的離世,和建安二十二年爆發並持續八年的全國性瘟疫有莫大關係,如呂蒙、法正等人病死,常被推測和瘟疫有關。荊州根據地是《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復興漢室」的基礎,荊州的丟失讓這一戰略無法得以實施。也可以說,漢朝復興的最後希望也在此折沉。而東吳在據有荊州之後,完成了魯肅初見孫權時提出的「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建立上遊屏障的規劃,穩固了自身的力量。而且荊州南部諸郡的錢糧物資,也成了吳軍在長江中遊的重要後勤保障。當然,對東吳而言福禍參半,因為其同時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盟友。
  • 從荊州到夷陵,陸遜為何能連挫劉備?
    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劉備的夷陵之戰,兄弟二人在面對陸遜時竟接連慘敗。荊州為何會土崩瓦解,劉備又如何在夷陵全軍覆沒?一、地理決定丟公安必失江陵常說的「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只是失掉南郡和公安。在這之後,荊州的其他州郡為什麼會被呂蒙、陸遜一一搶去?
  • 樂極生悲、福禍相依:劉備為何會在巔峰時期敗給孫吳陸遜?
    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大勝,曹操大敗。孫權的江東政權得以穩固,劉備得到荊州,得以獲得喘息之機,並向西發展勢力。曹操則暫時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和時機。這一戰也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打下基礎。
  • 建安二年,兩個孩子在亂軍中逃跑,最後他們成為了吳魏的帝王!
    其實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建安二年的戰亂中,有兩位小孩從戰爭中逃亡出來,最後這兩個小孩卻成為了三國吳和魏國的主公。這兩位從戰亂中逃跑的小孩成為了吳國和魏國的主公後,他們直接改寫了三國的歷史。首先魏國稱帝者是曹丕,而它當初之所以敢第一個稱帝的原因就在於孫劉聯盟的名存實亡,而且在之後的夷陵之戰中更是關係落入了低谷之中。孫權雖然獲勝,但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失。
  • 他是孫權手下的得力助手,卻因借荊州給劉備,遭到孫權的抱怨
    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他是孫權手下的得力助手,卻因借荊州給劉備,遭到孫權的抱怨!建安五年,孫策遇刺,不久死去。孫權接替了哥哥的位置。孫權從小就聰明。但是一個人再聰明也需要有幫手。尤其是在這個百廢待舉的時候,孫權更加感到人才的重要,尤其是一流的人才,這時周瑜給他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魯肅。魯肅是安徽人,在歷史上以忠厚著稱。
  • 為何建安十三年,奸雄曹操看起來竟是那樣的悲涼!
    只有曹操認為應趁機與之決戰,但是沒有人跟同他的,遂獨自引軍西進。只有張淼派了一支小部隊跟隨。曹操與董卓交鋒,因為士兵數量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倖免於難。曹洪對曹操說:天下統一大業,可沒有我曹洪,不可沒有曹操!於是曹操騎著馬回到大本營酸棗。只剩半條命的曹操逃回來後發現軍隊裡的人日至酒高會,不圖進取,不關心討伐大業。曹操看到這種情形是徹底失望了。
  • 建安二十六年
    安迪(上海)·東寫西讀 歷史上並沒有建安二十六年。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春天,曹操病故,曹丕繼任丞相、魏王,改元延康。這年十月,漢帝禪位於魏,曹丕稱帝,改元黃初。這一年有三個年號。 次年,劉備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元章武。
  • 建安二年,兩個熊孩子在亂軍中逃跑,分別成為吳魏兩國的帝王
    按照歷史規律,在曹魏,東吳,蜀漢之間的紛爭與爭奪之中,天下最終將歸於統一,在孫權,曹操,劉備中將會誕生出一統天下的唯一一位。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時代的梟雄卻在偉業還未建成之時就紛紛死去了,漢室的復興成為了泡沫,最後爭得天下之人,竟是曹魏的輔臣——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沒有異於常人的謀略,更沒有上述梟雄的勇猛,更有趣的事,司馬懿,人送外號——扮豬吃老虎。
  • 建安二年亂軍中逃跑了兩個孩子,正是這兩個孩子改寫了三國歷史?
    曹丕之所以敢於並成功篡漢,是因為他看到孫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而且經過夷陵之戰,劉備和孫權都元氣大傷,不但不能同心協力伐魏,而且還要防範對方背後捅刀子。如果孫權沒有奪荊州殺關羽,一旦曹丕稱帝,這兩個人就可以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旗號,大張旗鼓地進攻曹魏,而且會得到中原多數百姓的支持。外有孫劉兩面夾攻,內有門閥士族起兵內應,曹丕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 河北臨漳縣:士人怪癖學驢叫,難聽的驢叫聲,他聽來竟是天外仙音
    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士人怪癖學驢叫,難聽的驢叫聲,他聽來竟是天外仙音。(王建安 攝影)七子園,位於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的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新區,介於金鳳南大街和正陽路交叉口西北角。該園之名,取自東漢末年居於鄴地(今臨漳縣一帶)並享譽古今的「建安七子」。
  • 最聰明的建安七子「徐幹」--我在曹操那來去自如,全身而退
    這段話正是建安七子之一「徐幹」一生的寫照。他「潛身窮巷,頤志保真」,雖過著極其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01、求知慾特旺盛的徐幹建安是漢朝末年漢獻帝的年號,在這個天下三分特定的亂世,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九年(公元214年)、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後發了三道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
  • 看了建安時期的這四個文學團體,才知道什麼是傳說中的魏晉風流
    再說到曹丕和曹植,儘管後人對曹丕的評價一般都比較負面,但曹丕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個心中也不缺乏灑脫不羈的一面,比如說他和建安七子中的一個人是好朋友,那人死後曹丕前去弔唁,竟讓所有人在靈堂前驢叫,只因為那位友人生前喜歡聽,這件事足以表現曹丕在一個冷血統治者外表下的不羈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