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建安時期的這四個文學團體,才知道什麼是傳說中的魏晉風流

2021-01-08 凌凌發文史

在文學史上,我們經常能聽到「魏晉風流」這個詞,所謂「魏晉風流」其實就是魏晉名士特有的充滿了人格魅力的藝術化的生活方式和內在精神。,他著名作家魯迅把魏晉風流歸結為:「酒,姿容,神韻。」能被冠上魏晉風流這個標籤的魏晉名士大都是神韻清雅、姿容甚佳,同時喜歡借酒言志。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李澤厚則補充:「除了酒、姿容和神韻這三樣,還必須加上上等的身份和華麗好看的文彩詞章。」確實,在當時能稱得上有風流氣度的人一般都是出生士族,他們追求自由、狂放不羈,同時又才華橫溢,甚至驚才豔絕,在文學和書法上都深有造詣。這一點在建安時期的以下四個文學團體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三曹

三曹雕像

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僅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成就,在文學上更是開創了「建安文學」的先河,雖然不像嵇康、王羲之等人那樣直接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但可以說是他們的個性是魏晉風流這種名士風度形成萌芽。首先說到曹操,曹操的個性不必多說,無論是「慧眼是關羽」、還是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都體現出了他性格中的不拘一格,一首《短歌行》也足以證明他的才學。

再說到曹丕和曹植,儘管後人對曹丕的評價一般都比較負面,但曹丕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個心中也不缺乏灑脫不羈的一面,比如說他和建安七子中的一個人是好朋友,那人死後曹丕前去弔唁,竟讓所有人在靈堂前驢叫,只因為那位友人生前喜歡聽,這件事足以表現曹丕在一個冷血統治者外表下的不羈靈魂。最後就是曹植,洛神賦,七步詩,足以表現其風流與個性

二、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分別指的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建安七子很好地發展了建安文學,和三曹雖然都是東漢末年、魏晉之初的文學團體,但他們斐然的文採灑脫的文風都為魏晉風流的形成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建安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瑒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採。"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

三、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分別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由於他們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於是世人將他們成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中又以嵇康和阮籍為代表。如果說「三曹」和「建安七子」對魏晉風流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那麼竹林七賢就是魏晉風流的「完成品」

就拿其中的代表之一——嵇康來說,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政權取代之後,嵇康拒不從仕,獨居在竹林中,飲酒作賦、林中散步打鐵,不想做的事情就算是當權者把砍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也不會去做。雖然這種不合作的態度最後還是觸怒皇權,使得嵇康被處死刑,但即便如此,他仍舊不改初衷,赴死前一曲《廣陵散》名動天下,死得慷慨,活的自由,這種精神態度將魏晉名士灑脫不羈的精神面貌發揮到了極致。

再來說阮籍,阮籍也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雖然沒有到嵇康那種為了自由捨棄生死也在所不惜的程度,但他的個性也十分獨特。據說嵇康有一雙「青白眼」,家裡來了他喜歡的人,就以禮相待、青眼有加,家裡要是來了不喜歡的人,不管你是誰都給你來個大白眼。司馬昭當上皇帝後想將女兒嫁給他的兒子,阮籍不高興了,在三個月之內每一天都喝得酩酊大醉,愣是讓司馬昭沒有開口的機會,最後只好放棄了這個念頭。竹林七賢x中的其他幾個人和阮籍、嵇康等人可以說是「臭味相投」,這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其恣肆可想而知

四、蘭亭名士

蘭亭雅集

蘭亭名士包括謝安、王羲之、王徽之、劉惔、王濛、支遁、孫綽、許詢等人,其中以謝安、王羲之等人為代表。蘭亭名士出自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當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一眾名士在會稽山的蘭亭(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許公裡處)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有謝安、謝萬、孫綽、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名士參加

蘭亭名士的雅集產生了蘭亭序文章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並使之逐漸形成一種圍繞蘭亭雅集和蘭亭序書法文章的文化現象。內容包括類似的文人聚會、修禊日的曲水流觴活動、相關文學、戲曲、書法、碑帖、繪畫、器物圖案等等,統稱蘭亭文化。如果說竹林七賢是「魏晉風流」的「完成品」,那麼蘭亭名士就是「魏晉風流」的最終版。因為比起竹林七賢目空法紀的「狂」,他們多了一些感性的「雅」,精神面貌顯得更加純熟。

但無論是「魏晉風流」萌芽時期三曹還是建安七子,或者是發展及完成時期的竹林七賢還是蘭亭名士,他們都以獨特的精神內涵影響著後世,現代人人口中的「個性」在這些文學團體表現得淋漓盡致,傳說中的魏晉風流,大抵就是這些文人名士所表現的這樣——滿腹經綸,而灑脫不羈。

相關焦點

  • 魏晉風流付竹林
    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走到一起,相聚於山陽,共為竹林之遊,留下了那麼多的逸聞趣事和詩文佳作呢?從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來看,竹林七賢遊於嵇公竹林的主要原因,大概有這麼幾點。其一是魏晉之際詭譎的政治局勢。《晉書·阮籍傳》言及當時文士命運,有這麼幾句話:「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其二是漢末出現的處士橫議之風。東漢桓靈之世,宦官幹政,朝政日非。
  • 有趣的歷史冷知識,魏晉風流流行不洗澡,十二生肖為何沒貓
    屈原第1條,屈原本來的姓是姓羋,只不過在當時的時期只有女子才用姓。男子直接用氏,所以後來大家就叫他屈原,如果真的登記戶口本的話,他應該叫做羋原。所謂的魏晉風流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在魏晉時期那些讀書人追求一種真性豁達。而且當時人們的生活非常淳樸,而且生活方式非常開放。一些文人平日裡就是飲酒吃仙丹縱情於山水之間。甚至更有狂妄的經常抬棺狂飲,一不穿衣服在屋子裡跑來跑去。
  • 起源於漢朝的闢召制度:為啥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說起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人才選拔制度大多都是科舉制度,但是要知道,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才初具雛形逐漸建立起來,在此之前,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存在近千年。在這近千年的歷史中,人才選拔制度依舊是個不變的課題——怎麼選拔出更加優秀更加符合政治發展方向的人才來為皇權和君主專制服務以求謀得更長久、穩定的發展的關鍵,就在於選拔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優越性。
  • 「敷粉何郎,偷香韓壽」,從士人的怪異舉動,看另類的魏晉風度
    說起每個歷史朝代的特點,首先你想到的會是什麼?是秦時埋入土的青銅器和兵馬俑?還是悠悠兩漢編纂成冊的經學?抑或是唐宋盛世的詩詞文章?那麼魏晉呢?這個夾縫中的魏晉讓你想到的是什麼?這個冒著仙氣兒的短暫朝代到底因何而能產生那麼多的爭議?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魏晉的那些事兒。
  • 三國時期如何喝酒呢?魏晉南北朝的酒文化讓你開眼界
    儀狄和杜康都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據說儀狄是大禹時的人,而杜康是何時人史料卻沒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曹操所說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實際上就是把杜康和酒劃等號,而並非所謂的「杜康酒」,所以今天拿著杜康酒作為招牌酒未免都有招搖撞騙之嫌。
  • 180個小眾冷門詩句,帶你領略真正的「魏晉風流」!
    今天,筆者整理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180個詩句,或醇厚,或淡爽,或濃鬱,或窖香……這20位文壇巨匠在詩句中,陪大家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末南朝宋初期詩人)1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建安七子(上)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
  • 自由且癲狂,從「竹林七賢」了解魏晉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竹林七賢飲酒彈唱漢代結束,便進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就是朝代更迭頻繁,以至於在這段時期,一個人身處兩個朝代的事情屢見不鮮。說到魏晉時期的裸奔愛好者,那便是七賢之一劉憐了,並且也是七賢裡面幽默風趣的一人。劉憐的身世和外形都十分不佔優勢,而在當時,身世象徵著社會等級,外形或可決定社會地位,這也就是為什麼魏晉男風、門閥盛行的原因之一,樣貌美好的人,進入仕途的機會大很多,然而劉憐兩樣都不佔。
  • 存在感非常弱的兩晉,為什麼會形成建安風骨,原因是這些
    說到建安風骨許多人都知道,因為它的文學風格深刻的影響了後世,雖然這一種風格形成的時期是在兩晉,而這兩個朝代在歷史上存在感並不是很強,因為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許多人物大家都聽說過,可是你要說在哪個朝代許多人都講不上來。
  • 生同枕,死同穴:魏晉南北朝時期喪葬有何特點?
    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夫妻能「死同穴」合葬在一起,卻不僅是恩愛的象徵。妻子能與丈夫合葬,是一個女子地位的象徵。這事怎麼說?儘管這一時期女子的地位得以提升,但男尊女卑的風氣仍是社會主流。嫡庶之別,在當時備受推崇。也因此,只有正妻才能在去世後與丈夫合葬。
  • 「建安七子」中,5人死於同一年,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七子中,年齡最大的孔融,死於公元208年,也就是曹操南徵荊州那一年。曹操在走之前,為了穩固後方,將保皇派的孔融殺掉。第二個死的是阮瑀。阮瑀死於公元212年,那是在曹操建銅雀臺之後的第3年。阮瑀年輕時曾求學於大名士蔡邕,蔡邕的年齡比曹操還大一輩兒,所以阮瑀的年齡不會太小,應該比曹操的兒子曹丕要大一些。
  • 奇葩的哀悼方式,曹丕率文人學士學驢叫,送別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看來,曹丕還真的喜歡王粲,竟然能出這招,大家還能說什麼呢,世子都能這樣幹了,其他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於是,一片驢鳴之聲曠野迴蕩。若是普通人這種搞笑的舉動,也就是當作笑談說說罷了,而這群人的驢鳴悼亡,卻被記入史料,這不僅是曹丕的歷史地位,還有王粲的名望。
  • 無酒不成宴一一魏晉公宴中的酒詩
    《詩經》中的酒詩可以分為祭祀宴飲詩和日常飲酒詩三大類。雖然也有酒伴隨著詩產生,但是單純以追求享樂為目的的宴飲詩極少。魏晉時期,酒也沒有完全擺脫它作為祭品的角色,漢末蔡單著《酒槽銘》一文,就傳承並強調:「酒以成禮,弗繼以淫」。
  • 夏侯惇「拔矢啖睛」純屬文學誇張,「五代」時期的張歸厚才是原型
    但是有個俗話,亂世出英雄,所以,那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可是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大江東去,泥沙俱下,有許多人英雄是名不副實的。在曹魏集團中,有一個人地位非常高,生前備受曹操器重,死後還備受恩寵之人。作為戰將來說,實在是太名不副實了,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將——夏侯惇。曹操是一代梟雄,同時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 魏晉時代的清涼,誰曾執麈尾,揮羽扇
    根據文獻記載,秦漢時期還出現了紈扇。但以上幾種早期扇子,以扇風納涼等實用性為主,直至麈尾扇、羽扇等新扇種的出現,扇子的形象和功用才有了更新發展,並成為風度、氣質的體現和載體。麈尾扇即是在扇面周圍加裝獸毛的一種特殊類型扇子。通常認為產生於魏晉時期,是當時竹林七賢等魏晉名士清談用物,諸葛亮指揮三軍時所持之扇亦是麈尾。
  • 阮籍:狂浪是一種態度,真名士自當風流
    魏晉時期,大談玄風,借酒與藥石散自陳心志。時人便讚賞推崇為名士。然而《禮記·月令》有云:「季春之月,勉諸侯,聘名士」,說的就是有的人以隱居沽名釣譽,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出仕。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阮籍先生,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名士。
  • 「王與馬,共天下」:士族文化,一場魏晉大變局
    世入建安,軍閥割據而國家四分五裂。中古時期是土地開發的時代,塢堡組織和莊園經濟是中古經濟的代表,其對應的家族制度是魏晉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制。  世族以家族形式繼承財產幹預政治,形成世族壟斷政治權力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世族不僅壟斷了政治權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佔據了文化的優勢。魏晉以來士族門閥蒸蒸日上。
  • 神話故事中「閻王」是誰?民間傳說有這四個人,你認為是哪一個?
    實際上,閻王的原型為印度神話中的「閻摩」(耶摩),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話中,閻王是冥界唯一的死神之王,後來又擴編為十殿閻王。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中原後,佛教中的一些神也被民間信仰加以改造吸收和採納,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開始在中原流行開來,在南北朝時期,一些文學作品已出現系統、多重的陰司體制。
  • 最聰明的建安七子「徐幹」--我在曹操那來去自如,全身而退
    而在這七人中,如果說誰的功利心最淡,誰最不在意功名利祿,非徐幹莫屬。出生於讀書世家的徐幹,自小就非常聰明,及入學年齡時,他就開始誦讀經書,而且他讀書有個特點,聲音琅琅,就像那鐘鼓般洪亮悅耳,讓人稱奇。不僅如此,徐幹凡是誦讀過的文章,常常能過耳不忘。因此,徐幹在非常小的時候就記下了幾十萬字的文章。要知道,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也未必能夠達到這樣大的閱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