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夫妻能「死同穴」合葬在一起,卻不僅是恩愛的象徵。妻子能與丈夫合葬,是一個女子地位的象徵。
這事怎麼說?儘管這一時期女子的地位得以提升,但男尊女卑的風氣仍是社會主流。嫡庶之別,在當時備受推崇。也因此,只有正妻才能在去世後與丈夫合葬。
嫁得好,不只關係到女子身前的榮華,還關係到女子去世後的尊榮。當時的女子去世後遵循什麼樣的喪葬禮儀,這得看她生前所嫁丈夫的身份地位。當然女子自己也得爭氣,倘若嫁了一個身份地位不錯的丈夫,但自己是小妾身份,去世後享受的喪葬之禮不僅不及正妻,還沒有與丈夫合葬的資格。
是啊,看人這一生,由生至亡,葬禮是人生的最後一個儀式。回首人這一生,無不艱難不易。這種感慨,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而言,也許感觸更為真切。緬懷與希望,人們總是對去世的親人懷有如此複雜的思緒。於是,葬禮這人生之道別儀式,便在人們的理解與操辦下,極具時代特色。
陪葬玉器
世事無常,生靈塗炭。難見希望的殘酷現實,在時人的心裡烙印下深深的溝壑。受此影響,信仰「因果報應、靈魂不散、修煉升仙」的佛教、道教,漸漸地走入時人脆弱的內心。人們相信,葬禮不只是告別,更是希望,傳統儒家文化與新興宗教思想交融,在時人的解讀下閃耀著時代的色彩。
「古者天子諸侯葬禮粗備,漢世又多變革。魏晉以下世有改變,大體同漢之制」。據史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喪葬禮俗主要有四種:「倡導薄葬、聚族而葬、潛埋虛葬、盂蘭盆齋」。雖有變革極具時代特色,總體上卻承襲漢制。觀其過程,仍舊分為「葬前禮、葬禮、服喪禮」。觀其操作程序,「招魂復魄、沐浴飯含、小斂大斂、下棺」等與漢代大同小異。
畫像石一角
回頭看,當人將死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把這種時刻稱為「屬纊」。到了「屬纊」時刻,旁人要為沒剩幾口氣的人脫掉內衣,換上準備已久的壽衣。不知被換壽衣者的所思所想,但大家都明了,此刻那位換上壽衣的將死人,即將走向人生的盡頭。
見他(她)閉眼去,悲懷從中起,「招魂復魄」之禮,便首先在逝者親人的思念與操持中進行。那一刻,逝者親人帶著逝者的上衣,攀爬到自家屋頂。登至屋頂,「左執領,右執腰」,面向北方呼喚已逝親人的名字。
呼喚切切,呼喚哀哀,飽含希望的呼喚響徹天空。只願,能將已逝親人的「魂魄」召喚回家。呼喚完畢,召喚逝者的親人便將逝者衣服拋下,並覆蓋於逝者屍體上。到此,第一道「招魂復魄」之禮完畢。
然後,親人們開始著手對逝者身體「沐浴」。這一時期喪葬禮儀上的「沐浴」,與現今的沐浴不同,那是對初死者的洗屍儀式。
倘若逝者是女性,親人們會選擇女侍為其沐浴。沐浴,代表著「沐」與「浴」,即為逝者的屍體洗頭和洗身。如此沐浴,是為了讓逝者一身乾淨地揮別人世。
據《晉書·王祥傳》記載,王祥臨死前叮囑其子孫:「氣絕但手足洗,不須沐浴。」如此看,對逝者沐浴是當時約定俗成的習俗,不給逝者沐浴,反而需要特別交代。
《晉書》
沐浴潔淨後的逝者,安詳沉靜地等待著飯含報喪、成服、接三、成主等儀式來臨。其中,飯含儀式比較特別。
飯含,即在逝者口中含入珠玉等物。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薄葬,在統治階級倡導反對下,飯含的物品則不一定是珠玉。直到北朝,厚葬風氣回暖。飯含珠玉,才漸漸重回人們的喪禮中。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