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玄學大興,隋朝二帝都信奉道教!

2021-01-10 壹路讀行

魏晉時期,玄學大興。自從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就成了很時尚的東西,被名士文人們津津樂道。

道士們認為,一切眾生,察賦於道,自具道性。道在天地自然一切之中,一切眾生,皆念道性。道性與眾生之性,非一非異,是一亦是二。眾生察道生,眾生是非道。道性眾生性,皆與自然同。道和眾生,猶如印泥印字,泥中有無數字,本印字不減。

《 玄珠錄 》 說:明知道中有眾生,眾生中有道。所以,眾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眾生,能應眾生修。是故即道是眾生,即眾生是道。

眾生心神得自道體,這心神本來是清靜透明的,具足一切功德智慧。可是,後天多欲,塵緣迷惑,導致心動神馳,與道隔斷。潛心修行,斷諸煩惱,清除穢泥汙垢,恢復清靜本心,心神透明,復歸於道。

《 坐忘論 》 說: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因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道與道隔。若淨除心垢,開神識本,名曰修道。

《 三論元旨 》 說:眾生沉淪苦海,莫不囚心而然。滅妄歸真,自然之源妙矣!

道士在實踐中認識到,服食草木,只能健身治病,要想長壽,必須依靠丹藥,黃金、白銀、丹砂煉製的仙藥才能長生不老。

這樣,一大批丹仙道士沉迷於丹爐之中,認為這個小小的丹爐,就是一個奇妙無窮的人宇宙。丹爐三足鼎立,象徵著天地人三才相會,上下二合象徵著陰陽二儀,足高四寸象徵四時,爐深八寸以應八節,下通八門以配八風,炭燒二十四斤以適二十四節生二十四氣。上鼎下丹,陰陽顛倒,水火相爭,上水應天之清氣,下火取地之濁氣。天地木符,陰陽相合,融化金銀以成仙丹,自然長生不老。

隋朝二帝都信奉道教,大量懷揣丹術仙藥的道士進入宮廷。

隋文帝楊堅喜歡看道經,見道經上有開皇二字,覺得眼前一亮,於是,開國年號就用開皇。

道士王延是當時著名的道人,經常出入北周皇宮。這位陝西扶風的術士,擅長所謂神仙方術,精通煉丹之法。他在樓觀拜師於陳寶熾大師,學習方術。隨後遊歷華山雲臺觀,師從名傳遐邇的真人焦曠,秘密修習三洞秘訣真經,修成仙道長生秘術。

周武帝聽說王延修成長生術,特地派使進入華山,拜訪王延,召他入宮。厚賞了王延,想讓他留在身邊。於是,王延領謝了皇帝的美意,領謝了皇帝的厚賞,以神仙之術,侍從在皇帝的身邊。在宮中生活了幾年,王延留戀山中,請求暫時回山中,皇帝允許,他回到了華山之雲臺觀中。不久,周武帝想念上延,再次將他召回宮中,並讓他帶回雲臺觀 8 名弟子。武帝心悅讕報,盼咐違造通道觀,任命王延為觀主,負責校理三洞經籍。王延不負厚望,主持觀內書務,潛心三洞經圖,撰寫了 《三洞珠囊 》 ,收錄道經 8000 餘卷。

隋文帝建立帝業後,吩咐在京城設玄都觀,恭請王延為觀主。

開皇六年( 586 年),隋文帝派使帶著寶馬香車,前去恭迎王延入官。隋義帝鄭重齋戒之後,將王延請入人興殿。

相關焦點

  • 受儒家教育,信奉道教,梁武帝改信佛教對宗教的走向
    而南北朝時期正是我國思想發生大變革的時代,宗教互相間的衝突在這一時期也有所體現,而作為統治者的梁武帝他的個人信仰更是關乎到宗教的發展。一、信奉道教,以儒家理念治國梁武帝個人思想信仰隨著他的年齡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事情,從他的早年信仰來看,他更像是一位道教徒,然而他的教育經歷卻是接受儒家的教育成長起來的。六朝時期很多大家世族皆信奉道教,梁武帝的信奉道教是家族傳承而來的。
  • 起源於漢朝的闢召制度:為啥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說起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人才選拔制度大多都是科舉制度,但是要知道,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才初具雛形逐漸建立起來,在此之前,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存在近千年。在這近千年的歷史中,人才選拔制度依舊是個不變的課題——怎麼選拔出更加優秀更加符合政治發展方向的人才來為皇權和君主專制服務以求謀得更長久、穩定的發展的關鍵,就在於選拔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優越性。
  • 自由且癲狂,從「竹林七賢」了解魏晉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竹林七賢飲酒彈唱漢代結束,便進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就是朝代更迭頻繁,以至於在這段時期,一個人身處兩個朝代的事情屢見不鮮。於是摒棄禮法,玄學興起,玄、道、儒合流便成為了時代趨勢。魏晉清談盛行,避世思想濃厚,人們寧願選擇在竹林裡飲酒彈唱、高談闊論,也不願深陷混亂複雜的政權之中。魏晉文人的內心世界是紛亂的,他們不似太平年間人心來的安穩,在人生選擇上也大多選擇消極避世,人生在世,及時行樂。
  • 生同枕,死同穴:魏晉南北朝時期喪葬有何特點?
    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夫妻能「死同穴」合葬在一起,卻不僅是恩愛的象徵。妻子能與丈夫合葬,是一個女子地位的象徵。這事怎麼說?儘管這一時期女子的地位得以提升,但男尊女卑的風氣仍是社會主流。嫡庶之別,在當時備受推崇。也因此,只有正妻才能在去世後與丈夫合葬。
  • 研究表明:魏晉時期中國牛耕實現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轉變
    新華社蘭州6月15日電(記者連振祥)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牛耕主要方式的「二牛抬槓」,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向「一犁一牛」的轉變,甘肅河西走廊出土的諸多魏晉墓畫像磚反映了這種轉變的全過程。   甘肅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副館長許海軍近期對這些魏晉墓畫像磚進行了系統研究。
  • 道教文化:道教的神仙那麼多,到底怎樣才算是「仙」呢?
    太乙真人是《封神演義》中十二金仙之一,《封神演義》又是依據我國本土宗教「道教」而成書的。《封神演義》中有著極其龐大的道教神仙系統,無疑,道教必然包含成仙的內容。春秋時期,黃老之學在中國發源,老子和莊子是其著名代表人物,道家思想核心便是「無為」。道教是在道家的思想基礎上,結合中國古代的神仙崇拜發展形成的。
  •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濟,從隋朝義倉稅看古代社會保障
    而與此相同的是在隋朝時期設立義倉,獨建義倉稅這樣的社會保障體系,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隋朝時期的社會保障稅。其中有漢朝時期的「常平倉制度」,提供國家在豐收年間儲備大量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的糧儲保障制度。此外,還有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於孤寡老人、貧困弱小者的幫扶制度,建立濟貧院。 據《南齊書》當中記載佐證稱「太子與竟陵王子良俱好釋氏, 立六疾館以養窮民。」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隋朝時期首創義倉制度,並且徵收義倉稅。
  • 「敷粉何郎,偷香韓壽」,從士人的怪異舉動,看另類的魏晉風度
    那麼魏晉呢?這個夾縫中的魏晉讓你想到的是什麼?這個冒著仙氣兒的短暫朝代到底因何而能產生那麼多的爭議?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魏晉的那些事兒。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朝代,同時因為政治的鬆散也是一個言行極其自由的朝代,開放的文化和動蕩的環境造就了多元化的審美,而這個時期在我們今天看來仍是一個魔幻而充滿吸引力的時代。從魯迅到餘秋雨都對魏晉的歷史深深著迷並沉溺其中。
  • 各個朝代不同的女子服飾,漢朝端莊,魏晉飄逸,帶你領略古典之美
    通過一些電視劇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秦漢時期尤其是漢朝的時候,女性所穿的衣服都是一件非常長的袍子,這種袍子叫做曲裾袍,屬於深衣制的一種。這種衣服最大的特點就是款式比較端莊穩重,穿在身上能夠給人一種非常大氣的感覺。只不過相對於其他形制的漢服來說,沒有那麼方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那麼常見。
  • 三國時期如何喝酒呢?魏晉南北朝的酒文化讓你開眼界
    不過要說三國時期的酒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別樹一幟,所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橫槊賦詩怎麼能少得了酒呢?那麼三國時期的酒文化又是什麼樣的?「杜康酒」又是怎麼發明的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三國魏晉時期的酒文化究竟如何?一.無酒不成席,酒是如何誕生的?關於中國釀酒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如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還有猿造酒說等。
  • 魏晉風流付竹林
    其三是魏晉之際玄學思潮的興起。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把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言之「玄」作為闡釋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鑰匙,視《老子》《莊子》《周易》為三玄,主張清靜無為,回歸自然。竹林七賢進一步發揚了他們的學說,主張回歸自然,張揚個性。而嵇康寓所的竹林則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清靜優雅、融入自然、遠離塵世的去處。其四是自正始名士何晏開始的服食飲酒之風的深刻影響。
  • 湛江民間信奉的「真武大帝」,曾被多名皇帝加封,地位顯赫
    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玄天上帝,又稱玄天上帝、北極玄天仁威上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玉虛師相、九天降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大帝,是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鎮守北方天界之神。中國民間尊稱玄天上帝、玄帝、玄帝公、上帝公、帝爺公、元天上帝等。在廣東民間,稱呼為「北帝」比較多。
  • 沈偉:拙論道教文化對明代中國陶瓷紋飾的影響
    縱觀陶瓷燒造歷史,從泥條盤築到當代灌漿模壓3D制瓷,陶瓷器上的紋飾無時不刻的都在變化著,不斷的反映出當時器物生產時期的社會喜好和需求。我們至今還可以從陶瓷紋飾內容上的變化看出來當時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和宗教信仰,小小一件陶瓷器完全可以反映出大社會的氣象面貌。
  • 晚年武則天信奉道教,為消除罪惡將此物投給諸神,現被收入博物館
    晚年武則天信奉道教,為消除罪惡將此物投給諸神,現被收入博物館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湧現出無數人物,無論是英雄豪傑還是奸佞宵小,總會留下一些故事,愚公移山,磨杵成針,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勾踐臥薪嘗膽,嶽母刺字,孟母三遷,倉頡造字,大禹治水,蘇秦懸梁刺股
  • 看了建安時期的這四個文學團體,才知道什麼是傳說中的魏晉風流
    在文學史上,我們經常能聽到「魏晉風流」這個詞,所謂「魏晉風流」其實就是魏晉名士特有的充滿了人格魅力的藝術化的生活方式和內在精神。,他著名作家魯迅把魏晉風流歸結為:「酒,姿容,神韻。」能被冠上魏晉風流這個標籤的魏晉名士大都是神韻清雅、姿容甚佳,同時喜歡借酒言志。
  • 道教作為本土教派,為何對外影響不大?因為這幾個原因
    作為中國五大教派之中唯一一個發源於本土的教派——道教,從古至今對我國的社會 、文化、經濟乃至民族精神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為何似乎如此興盛的道教文化,卻鮮有對外傳播呢?這主要是因為道教傳道不傳教的淵源。1、道教並不熱衷於對外傳教道教在我國的歷史久遠,根據考據,道教在繼承了先秦道教的思想,大概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確定道教的形式。而從起初道教的思想就崇尚「道」的思想,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的思想。而重道的表現之一正是講究道法自然,認為一切自有緣法。對於道教本身的傳播也並不熱衷,鮮有如佛教、基督教一般的傳教者。
  • 儒、釋、道三教,為何道教的勢力最弱?真相讓人痛心!
    道教就不一樣了,其自產生開始就具有兼容並包的特點。最初的道經其實是百家學說以及民間學說的雜糅體,思想來源極其豐富。三教定型之後,道教的外在實力最弱,所以必須藉助儒釋的力量謀求自身的發展,積極收取兩教的思想精華以自用。其中,釋教學說在在根本上和道教有共通之處,所以被借鑑得最多。魏晉以來的道家經典中,可以看到不少佛教的影子,甚至是特有的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