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魏晉時期中國牛耕實現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轉變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蘭州6月15日電(記者連振祥)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牛耕主要方式的「二牛抬槓」,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向「一犁一牛」的轉變,甘肅河西走廊出土的諸多魏晉墓畫像磚反映了這種轉變的全過程。

  甘肅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副館長許海軍近期對這些魏晉墓畫像磚進行了系統研究。 「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魏晉墓出土的『牛耕圖』畫像磚都有生動顯示。」許海軍說,「這為研究中國古代牛耕技術提供了形象的考古資料。」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甘肅河西走廊的嘉峪關、肅州、高臺等地陸續發現了一批魏晉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畫像磚,這些畫像磚筆法簡練,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軍事、民俗、農耕等內容,其中「牛耕圖」畫像磚反映了魏晉時期農耕技術。

  許海軍說,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畫像磚中有20餘幅牛耕圖,內容多為民間農耕,亦有軍事屯田。許海軍對這些牛耕圖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牛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二牛抬槓,二牛肩軛挽拉直轅犁;另一種是單牛拉犁,一牛曲軛挽拉雙轅犁。這兩種方式都是一人扶犁揚鞭驅牛。

  據了解,新城魏晉5號墓編號020的畫像磚,表現的就是二牛抬槓牽引一直轅犁,一人扶犁驅牛犁地的畫面;6號墓編號040和023的兩幅圖,表現的也是犁地的場景,兩幅圖均為單牛拉犁。許海軍說,這三幅犁地圖,通過對不同犁具的形象描繪,記錄了農耕從二牛抬槓向一牛耕作的轉變過程。

  河西走廊出土的「牛耕圖」畫像磚顯示,牛耕參與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個過程。5號墓編號022的畫像磚表現的「耙地圖」為兩頭牛拉著一套帶齒的耙,一人站在耙上驅牛耙地;6號墓編號029的畫像磚表現的是一牛拉一套帶齒的耙,一人蹲踞耙上甩韁驅牛,反映的也是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的轉變。

  另外,高臺駱駝城魏晉墓群出土的畫像磚中與牛耕相關的有10餘塊,其中編號695的畫像磚在一幅圖上表現了犁地和耱地兩個場景。畫面的左半部分表現的是二牛抬槓一人扶犁犁地,右半部分則是一牛拉一耱緊跟犁地人後面。這種一人控制三牛將犁地和耱地結合起來的耕作方式,顯示當時人們已經熟練掌握了牛耕技術。

  許海軍介紹,牛耕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用牛成本大大下降,有助於牛耕生產的推廣,同時也表明魏晉時期,牛耕在河西地區已經相當普及,河西地區的農業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

相關焦點

  •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接著以陝西米脂出土的東漢牛耕畫像石為例說:「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發展到西漢後期即逐漸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圖中兩頭牛牽引一犁在耕地,掌犁人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揚鞭驅牛,還可以通過牽引牛鼻穿環來控制耕牛。」作者認為,這一介紹語焉不詳,特別是趙過推廣的耦犁,「要用兩頭牛牽引,三個人駕馭」更難理解。
  • 人類要有感恩之心:牛對主人的這一跪,令人揪心
    與狗、豬、羊、雞等動物一樣,牛最初也是作為人類的食物而被馴化。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之後,牛逐漸被人們用於農耕。中國古籍中對牛耕的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國語》。《國語·晉語》中,晉大夫竇犨對趙簡子說:「範氏、中行氏不體恤百姓的苦難,想在晉國擅政,如今他的子孫流落到齊國務農耕地,這就如同原本是祭祀宗廟的牛,現在變成了在田畝中辛勤耕作。」
  • 俗話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後來人們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分為陰陽,當有了人類之後,男人就為陽,女人就為陰,大地為陰,牛為陽。到了東漢時期才開始大規模推行用牛耕田,這就好比陰陽相合,從而地裡才生長出了莊稼。所以牛為陽,男人也為陽,後來人們也就把牛比作了男人。
  • 古人講「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到底是什麼意思?
    證明以前的農耕社會,老百姓都會通過牛來耕種土地,耕牛比人的力氣大得多,所以通過牛來拉犁耕地,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減輕工作量。如今老百姓在春天種田的時候,會使用機器來耕種田地,所以耕牛的使用率越來越低。
  • 牛——軍事與農業的大牲口
    中國以農立國,牛關係到社會民生甚巨,故商家每年都印有農業行事曆的春牛圖,以供張貼參考。接下來談談古時對牛的利用。人類馴養家畜已有萬年以上的歷史,但對於牛的馴養卻相當遲。在西方,牛被家庭豢養的最早遺址可能早到七千八百年前。中國七千多年前的遺址雖曾出現牛骨,卻不能肯定牛是否已被家養。要到五千多年前,肯定是家養的牛才普遍見於遺址,其骨骼的形態已有明顯的變化。
  • 中國牛文化千字文
    毛主席尚牛,曾多次論及。他談到自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圖書館讀書生活時說:「我就像一頭牛闖進了菜園子,見到遍地青菜,拼命地大嚼大吃,嚼個不停。」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一文中強調:「牛,這是農民的寶貝。『殺牛的來生變牛』,簡直成了宗教,故牛是殺不得的。」
  • 牛鈴悠悠:中國古代社會的牛
    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中國北方地區依然存在著野生原牛,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距今3900年前後)的先民使用野生原牛肩胛骨製作卜骨。古DNA的研究表明,當時野生原牛、野生水牛和家養黃牛種群共存,並且,野生原牛與家養黃牛種群發生過雜交。
  • 牛年之「牛」文,「牛」詩,「牛」對聯
    一直到現在,不通機耕路的山衝野畈,還有牛耕田耙地的忙碌身影。即便有了拖拉機耕田,拖拉機還被人們親切地稱呼為「鐵牛」。從這個簡單而樸實的稱呼中,就可以看出來老百姓對牛有多麼深厚的情感。古往今來,人們把對牛的喜歡,對牛的崇敬,對牛的讚美之情,從「牛詩」「牛詞」中表達出來。
  • ,漫談「牛元素」對於中華文化的意義
    故本文就以「牛肉稅」出現的原因,牛的象徵,淺談中華千年中「牛」的地位,以給讀者一個更加全面的角度去了解牛的「前世今生」,詳細解讀「牛」文化。一、「牛肉稅」——宋人與牛自古以來,牛肉就是中國人餐桌上的限定美味,例如魏晉南北朝時「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李白「烹牛宰羊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而「限定」是指牛肉在當年相當昂貴。
  • 解讀牛家譜--中國數字科技館
    據研究,和政羊可能是近旋角羊的直接祖先。與這兩種動物親緣關係較近的陝西轉角羚、烏米獸等也生活在大致相同的年代。由於這些動物與現生的羚牛、扭角羚等在形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從而也曾被歸入麝牛亞科。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和政羊、近旋角羊、烏米獸等從形態特徵上已極度特化,與現生麝牛沒有直接的祖裔關係,可能為牛科演化歷史上已滅絕的一個分支。
  • 湘西苗族椎牛考誤
    究其所言,一是四月八是牛的生日,這一天不能椎牛;二是四月八是佛生日。後又偶得先生《湘西椎牛考誤》一文,閱後覺得雖然有許多史料,不失一篇好文,但其中之「誤」頗多,不駁不覺為快,以免今後以訛傳訛,「誤」導他人。
  • 中國風:金馬迎春 泥牛卸負——讀陳作力大師的馬與牛
    馬的身上剪出「迎春」二字,陳大師說,創作這幅作品就是為了喜迎新春佳節,祝福親朋好友和天下人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牛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早已成為一種象徵符號。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由於它在農耕社會的重要性,使得以牛入畫入詩成為傳統。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有趙構、趙孟頫、孫弘等十四家題記。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更將牛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
  • 鍾正山與牛
    鍾正山<勤耕豐收圖>24*33cm同樣,鍾正山先生酷愛牛,所繪各種形態的牛,用筆厚重樸實,靈動可愛,天然妙 趣,憨態可掬,落筆落墨順暢不滯。作品中充分表現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生活趣致,可見 其筆墨功力之深厚。
  • 一山和牛:什麼是和牛?和牛的種類有哪些?
    今天,我們就先來聊聊「和牛」一詞。什麼是和牛?對於喜愛吃牛排、西餐以及習慣買進口牛肉的消費者來講,對於「和牛」這個詞並不陌生。從價格上看,正宗和牛的各類肉製品本身比一般肉類要貴不少,普通家庭也不可能一日餐三都吃。
  • 「牛看門、狗犁地」,基層專業人才邊緣化須警惕
    調研發現,基層專業幹部人數捉襟見肘,還常常被拉走幹雜活,專業崗位上常常出現「牛看門、狗犁地」的現象。(半月談 5月28日)「牛看門、狗犁地」,是對基層專業幹部「挪作他用」的生動表述,是基層專業人才邊緣化的一個重要表現。
  • 《說文解字》第137課:成語「犁庭掃穴」的「犁」是什麼意思?
    (牛拉車)犕字除本義之外,還有如下幾個字義:(1)八歲牛。《玉篇.牛部》:「犕,牛八歲也。」《集韻.至韻》稱:「犕,牛八歲謂之犕」。另有一說是六歲牛,出自《本草綱目.獸部.牛》「(牛生)六歲曰犕」;(2)牛具齒。
  • 同樣崇拜牛,中國羌族與印度有什麼關係?
    引子牛,在部分地區被視作「神獸」,其中以印度、羌族為主。在印度,牛的地位之高,莫出其右。印度人認為牛是維持生存的保障,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牛是不可侵犯,應該受到人類的頂禮膜拜、心存敬仰,最為神聖的存在。羌族的「牛文化」,雖及不上印度如此瘋狂,卻也相差無幾。
  • 還記得電影《鬥牛》裡面的牛二和牛嗎?
    在鬼子的大掃蕩之下,給八路軍擠奶的一頭外國牛隻能寄養在村民的家裡面,希望鄉親們能夠好好養著這頭牛,等到他們回來時,他們再去將這頭牛牽走。 鄉親們義不容辭,為了報答八路軍守護家園的這一份情誼,鄉親們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在全村人都被鬼子殺死的情況下保住了這頭牛。最後全村只剩下黃渤飾演的牛二和這頭奶牛。
  • 農夫、鞭子和牛
    作者:六品錦衣衛講一個故事,這話要說到十年前。農夫老周有三畝水田,家裡有村裡給分配使用的三頭年齡大小不一的水牛,老周每天都牽著三頭水牛去耕種這三畝水田,白天耕種,夜晚餵糧,老周活的自在,水牛也幹的舒坦,時間就這樣和諧的過去了一年。
  • 為了驗證斑馬條紋的作用,一群牛被畫成「斑牛」,牛:好像被整了
    為了驗證斑馬條紋的作用,一群牛被畫成「斑牛」。牛(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這造型)大家可能和牛有一樣的疑問:這是不是在整我(牛)?畢竟日本人的腦洞可以和黑洞媲美,這真的不是一次整牛運動嗎?這群「斑牛」雖然滿場跑來跑去不是很開心的亞子,但是看起來頗為上頭,十分喜感。不要以為這只是無意義的搞笑,其實這是日本研究人員做的一項研究——「黑白條紋是否能夠防止牛被蒼蠅叮咬」這個靈感的來源很容易就能猜出是來自斑馬的,之前曾有研究表明斑馬身上的條紋能夠有效防止斑馬被馬蠅等小蟲叮咬。於是日本科學家有了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其它動物披上斑馬外衣也有這種奇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