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5日電(記者連振祥)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牛耕主要方式的「二牛抬槓」,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向「一犁一牛」的轉變,甘肅河西走廊出土的諸多魏晉墓畫像磚反映了這種轉變的全過程。
甘肅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副館長許海軍近期對這些魏晉墓畫像磚進行了系統研究。 「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魏晉墓出土的『牛耕圖』畫像磚都有生動顯示。」許海軍說,「這為研究中國古代牛耕技術提供了形象的考古資料。」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甘肅河西走廊的嘉峪關、肅州、高臺等地陸續發現了一批魏晉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畫像磚,這些畫像磚筆法簡練,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軍事、民俗、農耕等內容,其中「牛耕圖」畫像磚反映了魏晉時期農耕技術。
許海軍說,嘉峪關新城魏晉墓畫像磚中有20餘幅牛耕圖,內容多為民間農耕,亦有軍事屯田。許海軍對這些牛耕圖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牛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二牛抬槓,二牛肩軛挽拉直轅犁;另一種是單牛拉犁,一牛曲軛挽拉雙轅犁。這兩種方式都是一人扶犁揚鞭驅牛。
據了解,新城魏晉5號墓編號020的畫像磚,表現的就是二牛抬槓牽引一直轅犁,一人扶犁驅牛犁地的畫面;6號墓編號040和023的兩幅圖,表現的也是犁地的場景,兩幅圖均為單牛拉犁。許海軍說,這三幅犁地圖,通過對不同犁具的形象描繪,記錄了農耕從二牛抬槓向一牛耕作的轉變過程。
河西走廊出土的「牛耕圖」畫像磚顯示,牛耕參與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個過程。5號墓編號022的畫像磚表現的「耙地圖」為兩頭牛拉著一套帶齒的耙,一人站在耙上驅牛耙地;6號墓編號029的畫像磚表現的是一牛拉一套帶齒的耙,一人蹲踞耙上甩韁驅牛,反映的也是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的轉變。
另外,高臺駱駝城魏晉墓群出土的畫像磚中與牛耕相關的有10餘塊,其中編號695的畫像磚在一幅圖上表現了犁地和耱地兩個場景。畫面的左半部分表現的是二牛抬槓一人扶犁犁地,右半部分則是一牛拉一耱緊跟犁地人後面。這種一人控制三牛將犁地和耱地結合起來的耕作方式,顯示當時人們已經熟練掌握了牛耕技術。
許海軍介紹,牛耕從二牛抬槓到一犁一牛,用牛成本大大下降,有助於牛耕生產的推廣,同時也表明魏晉時期,牛耕在河西地區已經相當普及,河西地區的農業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