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在農業機械未大量使用前,體型高大、壯碩魁偉、屬於哺乳綱偶蹄目的牛,是我國最常見的重要家畜。中國以農立國,牛關係到社會民生甚巨,故商家每年都印有農業行事曆的春牛圖,以供張貼參考。接下來談談古時對牛的利用。
人類馴養家畜已有萬年以上的歷史,但對於牛的馴養卻相當遲。在西方,牛被家庭豢養的最早遺址可能早到七千八百年前。中國七千多年前的遺址雖曾出現牛骨,卻不能肯定牛是否已被家養。要到五千多年前,肯定是家養的牛才普遍見於遺址,其骨骼的形態已有明顯的變化。牛的性情溫順,甚至孩童都可以牽引其穿鼻而加以指揮,不過這是牛被長期馴養以後的現象。相信牛在未被馴養前也相當兇猛不羈,起碼古人見其體型高大且有尖角,一定不敢想像它是溫馴的動物,因而可能會遲疑是否將其馴養。
牛在後世有軍事及農業上的大用。不用說,剛開始時牛也與其他野獸一樣,只被當作肉食的供應。不知是因牛肉味美,還是體型高大,在家畜中,牛是商周以來最隆重的祭祀犧牲,是高級貴族特許的祭品。為表示對神的禮敬,祭祀用的牛、羊要加以特別的圈養,不得放任到外頭遊蕩。《春秋》記載,常因牛角受鼠咬齧等事而卜問改換別的牛,甚至有時還要卜問祭祀所供的牛要何種性別和年齡,因此存在幾個牛齡的專字,其他供祭的 動物就沒有得到人們這種對年齡上的特別注意。春秋以後,牛成為耕地的主要勞動力,有極大的經濟效益,不再是一般人的肉食供應,限制其屠殺,故《禮記·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而且所用的牛也分等級,同篇:「祭天地之牛,角繭慄。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祭天地和宗廟要用剛長角或角尚短,肉嫩味美但價昂的幼牛。幼牛剛長角,質軟而可能被鼠咬齧,故有卜問改牛之事。宴賓客就取最具經濟價值的飼養角度考慮,日常驅使或食用則選擇多肉的壯牛。東漢以後受佛教教義的影響,人們更少吃牛肉,牛基本不是供食用的動物而為君王賞賜大臣的珍食了。
「食肉寢皮」是古代常見的詛咒用語。牛皮沒有柔軟的毛,不是做寢具的好材料,但是經過曝曬、鞣化的牛皮具有堅硬、強韌、耐磨等特性,適合製造控馬的皮銜、曳車的皮帶、車輿的坐墊、鼓風的橐、納兵器的鮑、函、鼓面、甲冑等。牛骨可製作笄、梳、錐、針、銜、哨、鏃等小型用具,而肩胛骨在商代則是王室用為佔卜的材料,向神明請示治國的大事。角則是製造有強勁反彈力角弓的材料。西方在五千年前已懂得擠乳飲用。牛全身沒有不可用之材料,不過最大的用途還是它的力氣。
牛由於力氣大、行路平穩且有耐力,能載重致遠,不但是適合老弱婦孺的交通工具,更是軍事上、經濟上依恃的負重運輸工具。故《風俗通義》佚文有:「建武之初,軍役亟動,牛亦損耗,農業頗廢,米石萬錢。」而《史記》說周武王於克殷後,「放牛於桃山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如果沒有牛負重致遠的能力,就沒有辦法遠徵,建立霸業。
牛對於經濟的最大效益不是拉車而是拉犁深耕。深耕可以縮短休耕期,提高農地利用率;牛耕也可以連續翻土,加快土地翻整的速度,這無疑是對農業生產有巨大影響的技術。晚商時候的安陽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城市,應當有相當高的土地利用率,才足以應付眾多人口的食物需求。商代是否有牛耕的事實,就成為學術界爭論很久的論題。
《山海經·海內經》說:「稷之孫曰叔均,是始牛耕。」時代在夏朝之前。根據研究,發展較早的古文明,靠牲畜力量拉車和拉犁出現的時間是相近的,因為它們利用的原理是一樣的。埃及和蘇美爾在五千五百到四千八百年前之間,已有構造複雜的牛耕拉犁。商代的牛、馬車已經經歷長期的發展,在理論上,有以牛拉犁應是不成問題的事,但卻需要加以證明。
商代甲骨文有作雙手扶住插入土中的犁,犁前有動物拉曳著並激起土塵之狀。又有「疇」 字,作一土塊被刺起後的翻卷狀。那是拉犁連續前進,犁壁把刺起的土塊推到兩旁才有的形狀。故「旁」 字就以犁刀上裝有橫板的犁壁形以表達兩旁的意義。
商代既有拉曳的犁制,又知以牛、馬拉車,則很難解釋商代的人只以人力而不以畜力拉犁。但是我們又見不到春秋以前有大量使用牛耕的現象;也許商代因有足夠人力,故沒有強烈必要使用節省人力的技術。而且古代沒有比「祀與戎」更重要的事,牛在商代是祭祀最隆重的犧牲,又是作戰運送輜重的家畜。生產糧食並不是首要的任務。(前引《風俗通義》)東漢時代,牛在農業上的用途還得讓位於軍事上的需要,更不用說其前神道設教的商代了。
到了春秋時代,諸國交鋒多,作戰人員需要多,需要能增產的方式。正好當時鐵器應用日廣,鐵犁加上牛耕才有數倍人力的效果,各地才普遍利用這種節省人力且增加產量的技術。雖是如此,晉國的貴族還有不欣賞這種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惋惜牛被普遍用於耕田致使身價降低。
推薦閱讀:《古事雜談》2016年度「中國好書」獲獎作者許進雄
探尋古人生活趣味之作
本書看點:
71篇文章、142個甲骨漢字、189張古文物圖版,論證、解析幾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演進脈絡。
援引《詩經》《楚辭》《尚書》《論語》《孟子》《左傳》《禮記》《考工記》等典論證。
融合考古材料、出土文物、典籍記載,以象形文字為線索,展現漢字文化樣貌。
由漢字象形的特徵,具體解說古人生活的細節。
在推理、演繹古人生活片段的過程中,領略古文字所獨具的豐富意涵,拼湊出數千年前的生活圖像。
關鍵詞 >> 農業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