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餵料
和牛
5月24日午後,盂縣新瑞利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肉牛養殖基地裡,飼養員武守田駕駛著撒料車,緩緩駛入養牛場。正「閉目養神」的牛兒聞聲而動,起身走向食槽。伴隨著「隆隆」的響聲,撒料車勻速將草料倒進食槽。武守田說:「草料的配置是有配方的,比例需要很精準,這樣才能保證每頭牛的平均日增重。多了少了都不行,十分嚴格。」
吃的草料如此講究,因為這些牛身價不菲。盂縣新瑞利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韓東清指著一頭通體黑色的牛說:「這就是和牛,是從國外進口的,被稱為牛中『貴族』,一頭能賣近10萬元呢。」
和牛看起來與普通肉牛差不多,為何每頭能賣10萬元?在韓東清的帶領下,記者一邊參觀這座現代化的養殖場,一邊聽他介紹和牛的「金貴」之處。
韓東清介紹,和牛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品質優秀的良種肉牛,原產於日本關西兵庫縣。和牛是十分珍貴的優質肉牛品種,肉多汁細嫩、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肌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在和牛腿上一個部位出產的肉大理石花紋明顯,被稱為「雪花肉」,尤其受到喜愛,因此和牛在日本屬於「國寶」級動物,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出口到國外,新瑞利邦養殖場的和牛是從澳大利亞輾轉來到中國的。
2015年,盂縣新瑞利邦肉牛養殖基地於落戶盂縣。目前已經建起了6座高標準雙列式牛舍,養殖著600多頭各類肉牛,其中有近百頭和牛。這些和牛皮毛烏亮、身材敦實、胸寬肚圓,每頭牛的耳朵上都有一隻圓形的耳標,存儲著牛的出生日期、體重變化情況等基本信息,方便技術人員隨時掌握牛的生長情況,開展相應的馴化、育肥工作。
和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在盂縣安了家,飼養員擔心它們水土不服,因此,在和牛的整個繁育、養殖、育肥過程中,養殖場力爭科學合理飼養。場區與省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聘請我國在肉牛繁育領域的專家運用現代技術開展精細化養殖與數位化管理,以降低飼養成本、保證產品質量、縮短飼養周期。
和牛飼養周期較長,去年,養殖了兩年的和牛陸續出欄,被運往位於河北的一處屠宰基地。盂縣新瑞利邦肉牛養殖基地一位負責人介紹說,按照科學方法飼養,每頭和牛出欄體重可達700公斤以上。和牛在許多大中城市很有市場,整頭和牛出售,售價可到4萬元左右,如果按照不同部位的肉品出售,每公斤售價近600元。總公司在北京、深圳、西安等地經營餐飲公司,肉品經過加工後再出售,每200克售價在400元左右。
「和牛養殖30個月才能達到銷售標準,目前出欄的牛僅能保證供應自己的餐飲公司。」這位負責人說,和牛的供不應求讓公司看到了良好的市場前景,今年,新瑞利邦肉牛養殖基地還將有一部分和牛陸續出欄。今年,公司準備擴大養殖規模,再購進300頭和牛,同時購進600頭養殖周期較短的西門塔爾牛和恩格斯牛,「長期和短期養殖相結合,既能保證每年銷售收益,又能長期精養和牛,創造利潤」。 (侯 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