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9點,王子豪都會探訪養牛場,手持平板電腦,認真地記錄信息,「我在記每頭牛每餐的食量。」他指著一頭牛耳朵上的「耳標」對記者說,「這裡面的信息量很豐富。」
王子豪是湖南省衡陽市浩德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擁有美國名牌大學雙學士學位及美國註冊會計師證,原本可在國外或一線城市找一份高薪工作,他卻毅然回到衡陽,成為「牛仔」,實踐著科技養牛和生態養牛的夢想。
王子豪的養牛場「中西結合」,飼養了進口的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安格斯牛及湖南名牛「湘中黑牛」,一共300多頭。他指的牛「耳標」,在每頭牛耳朵上都有,「這相當於牛的『身份證』,記錄了每頭牛的性別、年齡、屬於哪一代、食量等數據。」王子豪說。
在他的計劃裡,這些數據將為後一階段的自動化飼養打下堅實基礎。下一步,他將在每頭牛的「耳標」上生成專屬二維碼,當養牛場內的機械投料器掃描二維碼後,將按食量為每頭牛精準投料,從而實現精細化飼養。更重要的是,牛出欄進入市場後,即使變成肉塊,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查詢到原牛信息,為牛肉的質量安全提供可追溯的保障。
王子豪的人生原本跟養殖業沒有任何聯繫。
與很多人一樣,他最初的人生軌跡也是「讀書——考大學——找工作」。不同的是,他的學歷和經歷更為「耀眼」。
他回國與父親王浩宇的經歷有關。2014年,原本從事服裝和貿易生意的王浩宇轉型創辦了衡陽市浩德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生態特色養殖為主業。奮鬥5年,公司遇到了發展瓶頸。
彼時,王子豪在美國順風順水,美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父親公司遇到的困境讓他頗為擔憂,「畢竟父母年紀大了,養殖業投入大見效慢,又很辛苦,我在美國不放心。」他說。
王子豪糾結不已,思慮再三,選擇了回國重振家業,發揮自己會計及營運管理的專業特長,努力把粗放的「家庭作坊式」養殖場變成精細管理的現代化養殖場。
父母沒有想到的是,王子豪動靜很大,玩的都是硬科技。
在「浩德盛」飼養幼牛的牛棚裡,有一層黑黑的、厚厚的「土」。這不是一般的「土」,而是生物墊「床」,是王子豪科技養牛、生態養牛的另一個嘗試。
眾所周知,牛的大小便都直接拉在牛棚裡。如果人工鏟運牛糞,再到發酵池中發酵處理,人力成本較高;如果不處理,容易產生病菌危害牛的健康,還會汙染周邊環境。怎樣既節省人力,又變牛糞為有機肥料呢?生物墊「床」能解決這個難題。
生物墊「床」底層由蘑菇渣和一種特殊的發酵菌種構成。牛大便後,牛糞落在墊「床」上,牛不斷走動踩踏,無需人力就把牛糞與蘑菇渣及發酵菌均勻混合。在發酵菌的作用下,牛糞分解成高養分的有機肥,再送到地裡成為「桂牧1號」牧草的肥料。用有機肥種出來的牧草,又成為牛的主草料。這樣,就形成了低汙染甚至是零排放的「綠色循環」。
王子豪稱,生物墊「床」技術是他在美國考察大型養殖場學到的一項新技術,目前在幼牛棚中試驗,一旦技術成熟,將在養牛場全面鋪開。
企業是帶動鄉村脫貧的有力載體,「浩德盛」也不例外。
東陽渡鎮光輝村小嶺組64歲的村民朱啟輝是「浩德盛」的員工。多年前,一場車禍導致他右腳殘疾,喪失了外出打工能力,家裡也陷入貧困。「浩德盛」開辦後,他成了養牛場的飼養員之一,在家門口實現再就業。「每天給牛餵草料,活兒不重,每月能賺2400元。」朱啟輝笑著告訴記者。
與朱啟輝一樣是「浩德盛」資深員工的還有另外4位貧困村民,他們或種植收割牧草,或打掃衛生,每月工資也是2400元。此外,還有52位貧困村民屬臨時用工,按工時計算工資。
現在,王子豪每天與牛相伴,用專業知識降低養牛成本,提升養牛效益,實踐著科技養牛和生態養牛的夢想。他深信,隨著公司進一步轉型升級,將帶動周邊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