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椎牛考誤

2021-01-08 騰訊網

駁《湘西椎牛考誤》之誤

——兼與呂華明先生商榷

作者:中共湘西州委辦公室 吳心源

呂華明先生是筆者大學時期十分敬佩的國文老師之一,某日,突聞其言:「四月八不是苗族的節日」,令人大吃一驚。究其所言,一是四月八是牛的生日,這一天不能椎牛;二是四月八是佛生日。後又偶得先生《湘西椎牛考誤》一文,閱後覺得雖然有許多史料,不失一篇好文,但其中之「誤」頗多,不駁不覺為快,以免今後以訛傳訛,「誤」導他人。

湘西苗族椎牛(歐勇 攝)

《湘西椎牛考誤》之誤主要表現在:一是「2006年5月6日(農曆四月八),鳳凰縣政府在鳳凰縣吉信和吉首萬溶江古戰場組織舉行了苗家四月八椎牛活動,從此椎牛便成了四月八活動的主要內容。」此處,呂先生顯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二是「湘西椎牛時間內容的岐誤,主要是因為清嘉慶年間的禁令」,「苗族語音四和十不分,所以趕秋被誤傳了四月。五月祭鬼椎牛失傳了,七月迎秋被誤為趕秋。」其依據是《湖南通志》:「每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於朝,扶老攜幼,環宿其旁,凡五日以牛酒酢椎歌,歡飲即還。呂先生之所以得出以上之「誤」,筆者以為先生顯然一不懂苗語,二不知曆法,三不曉民俗,四不知歷史。

湘西苗族椎牛(歐勇 攝)

四月八是牛生日。關於此說,筆者在田野調查中也得到應證。2010年虎歲苗年活動中,筆者曾向花垣縣雙龍鎮(原排碧鄉)板慄村巴代扎石山冬(又名:石山崇)詢問四月八的來歷,他說,以前我們的祖先曾經多次訓服野牛,未能成功,終於在四月八這一天馴服成功了,牛耕替代了人耕,免除了人力的勞役之苦,於是將這天確定為牛生日。馴服野牛的人相傳是蚩尤,後來為了紀念他,描述其為「牛首人身」,史書記載為修狃,苗語大業,意為水牛。2006年5月6日(農曆四月八)牛生日,出現椎牛之誤的原因是組織者祭祖的祭祀功能過於強化,在牛生日椎牛,顯然犯了大忌,以致讓呂先生以為四月八椎牛是這天活動的主要內容。我們知道,祭祖的形式多樣,祭品也多樣,但依其不同的場合,對祭品還是有所講究。苗家祭祖追求的是人神同樂,我吃了祖先也得吃,某種程度上我就是「祖先」的延續,這就是苗族自我不滅論的具體體現。

佛生四月八、二月八、卯月八實為同一天。關於這一點,筆者在《釋迦牟尼生卒年新考》一文中早已闡明。苗族古歷的實質是十二生肖太陽曆,相傳是伏羲發明的,「伏羲令羲和制日月」,此處的日月是指日曆和月曆,而不是天上之日月星辰。賀剛先生在《湘西史前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說》一書中明確指出:「據地下遺存與古史傳說材料的綜合考察,早期高廟文化與晚期高廟文化與大溪文化可能是遠古人文始祖伏羲和炎帝族團的遺存,由此推斷伏羲與炎帝均是生活在南方地區以沅湘流域和洞庭湖區為中心,包括鄂西南,黔東南清水江流域,廣西桂江流域,廣東北江、西江流域至珠江口地區廣大地域範圍內勢力強大的遠古族團,在南中國獨領風騷。」高廟先民的第一大發明是發明了「太陽曆」。筆者編撰的《苗族古歷》一書於2007年7月由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當時未曾看到賀剛先生公布的高廟考古材料,以及他的《湘西史前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說》(2013年10月第1版),在此特引用「高廟文化八角星圖像測日投影示意圖」權作對苗族古歷的考古證據補充。

(上圖為賀剛先生八進位的高廟文化八角星圖像測日投影示意圖)

趕秋是在「立秋」這一天。從苗族古歷中,我們得知,冬至為歲首月首日首時首,冬至陽生(陽旦),夏至陰至(陰旦),24節氣是陽曆節氣。現在流傳的24節氣歌是陰陽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苗歷24節氣順序見下表:

(圖中24節氣按順時針方向循環轉換)

苗族趕秋的傳說,老幼婦嬬皆知,在此不再贅述。「苗族趕秋」於2016年11月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世界2000多萬苗族同胞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喜事,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進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數不多的項目之一,這標誌著苗族趕秋為宣傳苗族文化、推介苗族文化、讓苗族文化走向世界搭起了更高的平臺。經研究,相關組織單位決定在蚩尤故裡、世界邊城,精準扶貧首倡地花垣縣舉辦「世界的趕秋·趕秋的世界」迎州慶·2017年花垣苗族趕秋活動。

湘西苗族趕秋(歐勇 攝)

椎牛祭祖。苗族崇祖祀魂,信仰萬物平等,萬物有靈。關於這一點,當今的量子理論已經充分證明,質量和能量互相轉換這個結論來源於質能公式:E=mc^2,苗人「有貧富無貴賤,有強弱無貴賤,有眾寡無貴賤」,愛和平、喜自由、打冤家、勇自絕。苗族諺語中有「水平不流、不冷不熱五穀不結、選倒(得)就倒(得)」等,寓示物質基礎、能量轉換、結構穩定的「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

呂先生認為「苗族椎牛祭祖的習俗應當與盤瓠說產生於同一個時期。這個時期至少在漢代中後期。」關於盤瓠,筆者在《盤瓠先祖考》一文中指出:「槃瓠即大瓠,也就是槃王、瓠王或伏王羲王(大者,王也,首領、王公之意),就是伏羲或伏羲王,為苗族的先祖。」盤瓠時期是在高廟文化時期,而不是在漢代中後期。盤瓠文化發源地瀘溪縣浦市鎮下灣出土的高廟文化遺存足以證明,高廟文化遺址曾出土7200年前的陶犬罐,還有陶文「苗」字。範曄在《後漢書 南蠻西南夷列傳》作俑說: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徵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得犬戎之吳將軍之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彩,曰盤瓠。下令之後,盤瓠遂含人頭造闕下……經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盤瓠死後,因自相夫妻……衣裳斑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蠻夷。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順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此處最早出現漢人一詞,並與蠻夷相對而言。至於漢族,是在南北朝時期由多民族大融合才形成的新民族,後來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據(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記載: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此處西周時期的熊渠「蠻夷」,顯然比後漢時期的盤瓠「蠻夷」要早得多,從考古角度往上推源,高廟盤瓠尤為更早,至少在7000至7800年左右。

湘西苗族上刀梯(歐勇 攝)

傅鼐椎牛禁。傅鼐奏請「嚴禁椎牛祭鬼」,得到嘉慶皇帝恩準,「將苗民妄信椎牛聚眾惡習禁止革除」,自此,湘西椎牛被正式廢除,實則擔心苗民借椎牛祭祖,聚眾鬧事。作為椎牛祭祖的儀式仍在民間秘習相傳保留至今。

四月八日是苗族傳統文化節日。1987年5月3日,國家民委認定「四月八」為苗族傳統節日。為此,中央民族大學特放假一天,以示慶賀。農曆四月八日是中國苗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集牛生日節、祭祖節、英雄節、姊妹節、對歌節、購物節等為一體,豐富和展示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肆(四)在苗語中讀「倍」,拾(十)讀「谷」,而不是象呂先生所說:苗族語音「四」和「十」不分,語言事實不清。

筆者曾多次參加巴代吳牛振所組織的四月八活動,吳牛振,男,苗族,湖南省吉首市人,苗族四月八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如今的四月八已經不再椎牛,但祭祖仍在進行,一般以豬、羊等家牲作祭品。苗族四月八、趕秋節向世人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農耕文明,也將伴隨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覺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

注釋:

引自清乾隆本《鳳凰廳志》箋注(漢英對照本)呂華明主編 第178、184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

本文發表於《雲夢學刊》2010年6月第31卷第3期第51、52頁;

引自《湘西史前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說》 賀剛著 嶽麓書社2013年10月第1版序言第5頁、338頁。

·END·

監製/角角

主編/瑪瑪

編輯/唐老鴨 李三五 石方

審核/青葉膽 殤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苗族趕秋節文化之十:揭秘椎牛祭大祖儀式
    苗族的趕秋節文化20篇之第10趕秋節活動中之椎牛祭大祖的內容與形式文:石壽貴攝影:劉玉松等湘西苗族一年一度的趕秋節,有大型的活動和中型或小型活動規模三種形式,其中又有趕「正秋」活動與趕「尾秋」活動的區別。
  • 豐富多彩的湘西苗族銼花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逗比來搞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豐富多彩的湘西苗族銼花。在湘西的武陵山區,苗族婦女用心靈和銼刀創造出具有湘西特色,它的剪紙品種「銼花」藝術,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剪紙藝術,但是和一般的漢族剪紙有著很大的區別。
  • 湘西苗族舞獅的傳說和由來
    作者:石興文本文是新編《湘西苗族舞獅》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紹苗族舞師的歷史沿革、重要意義和風格特點。一、 苗族舞獅的歷史沿革舞獅在湘西苗族地區最為盛行,是苗族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優以花垣、吉首、鳳凰、保靖、古丈等苗區為甚。每逢「春節」、「四月八」、「趕秋」等重大節慶期間,湘西苗區都要在某村某寨舉行慶祝活動。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首族龍頭上長牛角便是農業意象的典型描寫,苗族認為牛、龍相通,有時視牛、龍為一物,牛變龍(龍牛),牛角龍,都有牛,可見苗族龍頭上的那對牛角象徵牛、龍合一,不是隨意添畫的。苗族龍、牛合體有兩個根源:(1)龍主水,牛耕地,它們與農業生產有關係重大的一致性。苗龍有山龍、水龍之分,按苗族的說法,山龍居地上管莊稼,水龍居河海管雨水,山龍實際上就是牛的屬性。
  • 野在黔東南10丨苗族鬥牛,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
    在臺江苗族姊妹節上,有幸全程目睹一次苗族鬥牛活動。這是我長久以來第一次如此安心地享受休閒,如此愜意而自在地遠離忙碌,沒有自責,沒有空虛,沒有負罪感。西班牙鬥牛世人皆知,對中國鬥牛在資料上描述並不多,中國鬥牛的民俗似乎默默無聞。但在貴州的苗族地區,鬥牛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苗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看鬥牛,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苗族鬥牛被稱為「東方式鬥牛」。
  • 從壯語和苗族神話破解原型是水牛
    我們把目光放到龍生九子的傳說裡,龍曾經與牛結合,生下了一個怪物,叫囚牛。它的模樣就像是年獸。我們過年時有一個民俗,就是舞獅子。壯族把嶺南漢族舞獅子叫做囚囚牛,第一個囚是動詞,表示舞。所以牛等於獅子等於龍牛雜交體。囚是在漢語演化中由動詞變成了名字。這個獅子是牛還是一個其他像牛的品種不敢百分之百確定,我們就繼續叫它囚牛吧。在商周的青銅器上,經常刻畫著饕餮,饕餮也是龍生九子之一。
  • 何種牛能鬥、善鬥,苗族同胞選牛經驗很豐富
    鬥牛活動傳承著苗族先民的自強精神,是苗族人民適應生存環境的精神文化體現,也是苗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1.選擇牛是鬥牛競技活動的重要構成環節苗族鬥牛活動包含四個主要環節:牛的選材、牛的訓練、牛的競賽和牛的競技管理。牛的選擇是首要環節,是獲取比賽勝利的關鍵環節。
  • 一場你沒見過的苗族傳統習俗「洗牛」
    &nbsp&nbsp&nbsp&nbsp5月13日,在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舉行的苗族傳統節日「四月八」活動上,苗族傳統習俗「洗牛」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 從苗語稱「巴代」議苗族族群近來的苗語稱呼
    因為我們現在常講的苗語,特別是東部方言湘西苗語的「我們」,我認為用漢字來寫,雙字就應該是「濮蠻」,也可用單字「濮」;而苗語「你們」的漢字是「蠻」還有「蒙」或「模」,歸根結底是「蠻」;還有苗語「他們」的漢字是「齊蠻」。我還認為,前述我們「濮蠻」應是「苗族」暨「湘西苗族」的古時苗語稱謂。勿容質疑,湘西苗族的苗語稱謂,過來都是用四字格的「仡熊仡夷」,和兩字的「仡熊」或「果雄」,而這只是後來的代稱而已。
  • 貴州惠水:傳承400多年,數萬苗族同胞頂烈日歡聚 「牛踩場」
    踩場活動之後,還將擇日進行鬥牛、宰牛等祭祀程序,最終完成祭祀活動。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大壩鄉大保村「批弓牛打場」(地名),苗族同胞舉辦了傳統的「牛踩場」習俗活動,當日,來自惠水及周邊龍裡、花溪等地的苗族同胞數萬人,頂著烈日從四面八方聚集「批弓牛打場」。
  • 嚴德忠:從礦老闆到「牛老闆」
    與嚴德忠說話,忌談牛,*連「草」之類與牛有關的話也別提。否則,他定會滔滔不絕地大談特談「湘西黃牛」,認真得近乎痴迷,詳細得類同嘮叨。不過,在1月初舉行的湖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經濟工作會上,當州委書記表揚他的企業時,他卻一言不發。
  • 苗族鬥牛節的由來
    說起鬥牛,大家最開始能想到的就是西班牙鬥牛了,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西班牙鬥牛起源於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供神祭品),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這種祭神活動,後來演變為賽牛表演(真正鬥牛表演則出現於18世紀中葉)。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的鬥牛——苗族鬥牛節。
  • 中國最大的苗族傳統建築群的蚩尤九黎城
    景區以苗族始祖蚩尤文化為主線,由40餘處單體景觀建築構成,集苗族文化、旅遊景區、遊客接待於一體,繼承和延續了苗族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重現「九黎之城」歷史風貌,是展示和傳承苗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彰顯出的是苗族文化的厚重和豐富的內涵。
  • 湖南湘西芙蓉鎮、德夯苗寨、鳳凰古城旅遊景點遊記心得
    芙蓉鎮原被稱為王村,是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的小土俗村,芙蓉鎮被稱為「千年古鎮,掛在瀑布上」,市中心建在高而穩定的巖石上,美麗的瀑布懸掛在山上,在落差幾十米、水資源豐富的季節裡,瀑布更加壯觀,古街對面有一座土司城,古街的高度可以看到全景,瀑布匯聚一堂,觀水俯視山水,非常有魅力,東河景區的文豪,自然景觀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
  • 湘西:非遺鼓舞進藝校 培訓展演獲成功
    紅網時刻湘西11月21日訊(通訊員 楊朝輝)11月19日上午10點,中國非遺項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鼓——猴兒鼓、花鼓培訓班》匯報展演在州民族藝術學校舉行,來自湘西州及八縣市苗鼓精英、專幹培訓旨在進一步傳承和保護湘西州苗鼓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面向全州苗族鼓舞流布區的中青年傳承人或傳習者,學習湘西苗族猴兒鼓、花鼓,以討論會、研修、培訓、交流學習、實地考察、苗鼓實訓等形式,幫助他們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大家的文化自信,提高傳承人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 美麗苗族蘆笙舞,其起源與苗族傳統鬥牛活動密不可分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苗族節慶期間的蘆笙舞活動規模最大、最熱烈,也最具傳統文化氣韻。相關記載顯示,苗族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 苗族蘆笙舞的起源追溯追溯蘆笙舞的起源,其與苗族傳統鬥牛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苗族鬥牛活動由來已久,目前開展鬥牛活動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等地。
  • 神秘湘西過大年:乾州組團9個景區17個亮點年俗提前知
    神秘湘西過大年 作為「神秘湘西過大年」年俗活動中最大的組團,乾州組團包含了湘西自治州吉首市、高新區、花垣縣、瀘溪縣、保靖縣和古丈縣的9個景區,其中矮寨奇觀、乾州古城、湘西民族文化園、浦市古鎮為國家4A級景區。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佩飾文化
    胸牌為苗族婦女盛裝時佩戴。胸牌苗族銀飾工藝品胸兜苗族刺繡工藝品,流行於貴州的從江、黎平及廣西三江等地。苗族的肚兜與抹胸或圍裙,可能都是同源的,起初是起著遮蓋和保護性器官、乳房的作用,後來才發展成為一種服飾上的重要裝飾物。錦幅雲南楚雄等縣市苗族婦女的佩飾,一般為菱形,全幅長寬各為41釐米,繫於腹部。
  • 舌尖上的美食:湘西「蟲中參」桃花蟲
    作者:葉星箭爬沙蟲,在湘西苗族之地又叫為桃花蟲,是廣翅目齒蛉科的幼蟲,種類為東方巨齒蛉,屬節肢動物類,對於很多朋友來說可能比較陌生,甚至看到後還會害怕,更別說吃了,但對於生活在江河邊的朋友可能比較熟悉。
  • 「湘西鬼才」李宏進與他的「天下第一水司樓」
    該項目對外宣稱,建成後,有望申報三項金氏世界紀錄: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築;世界最高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建築;世界最大牌樓(跨度41米、高28米)。報導稱,造價高達2億。「水司樓」是水族人民的文化符號和智慧的象徵。此外還融合了苗族、布依族特色,是獨山縣淨心谷景區最具標誌性的宏大建築。它屬全木質框架榫卯結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