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湘西椎牛考誤》之誤
——兼與呂華明先生商榷
作者:中共湘西州委辦公室 吳心源
呂華明先生是筆者大學時期十分敬佩的國文老師之一,某日,突聞其言:「四月八不是苗族的節日」,令人大吃一驚。究其所言,一是四月八是牛的生日,這一天不能椎牛;二是四月八是佛生日。後又偶得先生《湘西椎牛考誤》一文,閱後覺得雖然有許多史料,不失一篇好文,但其中之「誤」頗多,不駁不覺為快,以免今後以訛傳訛,「誤」導他人。
湘西苗族椎牛(歐勇 攝)
《湘西椎牛考誤》之誤主要表現在:一是「2006年5月6日(農曆四月八),鳳凰縣政府在鳳凰縣吉信和吉首萬溶江古戰場組織舉行了苗家四月八椎牛活動,從此椎牛便成了四月八活動的主要內容。」此處,呂先生顯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二是「湘西椎牛時間內容的岐誤,主要是因為清嘉慶年間的禁令」,「苗族語音四和十不分,所以趕秋被誤傳了四月。五月祭鬼椎牛失傳了,七月迎秋被誤為趕秋。」其依據是《湖南通志》:「每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於朝,扶老攜幼,環宿其旁,凡五日以牛酒酢椎歌,歡飲即還。呂先生之所以得出以上之「誤」,筆者以為先生顯然一不懂苗語,二不知曆法,三不曉民俗,四不知歷史。
湘西苗族椎牛(歐勇 攝)
四月八是牛生日。關於此說,筆者在田野調查中也得到應證。2010年虎歲苗年活動中,筆者曾向花垣縣雙龍鎮(原排碧鄉)板慄村巴代扎石山冬(又名:石山崇)詢問四月八的來歷,他說,以前我們的祖先曾經多次訓服野牛,未能成功,終於在四月八這一天馴服成功了,牛耕替代了人耕,免除了人力的勞役之苦,於是將這天確定為牛生日。馴服野牛的人相傳是蚩尤,後來為了紀念他,描述其為「牛首人身」,史書記載為修狃,苗語大業,意為水牛。2006年5月6日(農曆四月八)牛生日,出現椎牛之誤的原因是組織者祭祖的祭祀功能過於強化,在牛生日椎牛,顯然犯了大忌,以致讓呂先生以為四月八椎牛是這天活動的主要內容。我們知道,祭祖的形式多樣,祭品也多樣,但依其不同的場合,對祭品還是有所講究。苗家祭祖追求的是人神同樂,我吃了祖先也得吃,某種程度上我就是「祖先」的延續,這就是苗族自我不滅論的具體體現。
佛生四月八、二月八、卯月八實為同一天。關於這一點,筆者在《釋迦牟尼生卒年新考》一文中早已闡明。苗族古歷的實質是十二生肖太陽曆,相傳是伏羲發明的,「伏羲令羲和制日月」,此處的日月是指日曆和月曆,而不是天上之日月星辰。賀剛先生在《湘西史前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說》一書中明確指出:「據地下遺存與古史傳說材料的綜合考察,早期高廟文化與晚期高廟文化與大溪文化可能是遠古人文始祖伏羲和炎帝族團的遺存,由此推斷伏羲與炎帝均是生活在南方地區以沅湘流域和洞庭湖區為中心,包括鄂西南,黔東南清水江流域,廣西桂江流域,廣東北江、西江流域至珠江口地區廣大地域範圍內勢力強大的遠古族團,在南中國獨領風騷。」高廟先民的第一大發明是發明了「太陽曆」。筆者編撰的《苗族古歷》一書於2007年7月由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當時未曾看到賀剛先生公布的高廟考古材料,以及他的《湘西史前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說》(2013年10月第1版),在此特引用「高廟文化八角星圖像測日投影示意圖」權作對苗族古歷的考古證據補充。
(上圖為賀剛先生八進位的高廟文化八角星圖像測日投影示意圖)
趕秋是在「立秋」這一天。從苗族古歷中,我們得知,冬至為歲首月首日首時首,冬至陽生(陽旦),夏至陰至(陰旦),24節氣是陽曆節氣。現在流傳的24節氣歌是陰陽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苗歷24節氣順序見下表:
(圖中24節氣按順時針方向循環轉換)
苗族趕秋的傳說,老幼婦嬬皆知,在此不再贅述。「苗族趕秋」於2016年11月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世界2000多萬苗族同胞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喜事,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進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數不多的項目之一,這標誌著苗族趕秋為宣傳苗族文化、推介苗族文化、讓苗族文化走向世界搭起了更高的平臺。經研究,相關組織單位決定在蚩尤故裡、世界邊城,精準扶貧首倡地花垣縣舉辦「世界的趕秋·趕秋的世界」迎州慶·2017年花垣苗族趕秋活動。
湘西苗族趕秋(歐勇 攝)
椎牛祭祖。苗族崇祖祀魂,信仰萬物平等,萬物有靈。關於這一點,當今的量子理論已經充分證明,質量和能量互相轉換這個結論來源於質能公式:E=mc^2,苗人「有貧富無貴賤,有強弱無貴賤,有眾寡無貴賤」,愛和平、喜自由、打冤家、勇自絕。苗族諺語中有「水平不流、不冷不熱五穀不結、選倒(得)就倒(得)」等,寓示物質基礎、能量轉換、結構穩定的「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
呂先生認為「苗族椎牛祭祖的習俗應當與盤瓠說產生於同一個時期。這個時期至少在漢代中後期。」關於盤瓠,筆者在《盤瓠先祖考》一文中指出:「槃瓠即大瓠,也就是槃王、瓠王或伏王羲王(大者,王也,首領、王公之意),就是伏羲或伏羲王,為苗族的先祖。」盤瓠時期是在高廟文化時期,而不是在漢代中後期。盤瓠文化發源地瀘溪縣浦市鎮下灣出土的高廟文化遺存足以證明,高廟文化遺址曾出土7200年前的陶犬罐,還有陶文「苗」字。範曄在《後漢書 南蠻西南夷列傳》作俑說: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徵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得犬戎之吳將軍之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彩,曰盤瓠。下令之後,盤瓠遂含人頭造闕下……經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盤瓠死後,因自相夫妻……衣裳斑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蠻夷。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順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此處最早出現漢人一詞,並與蠻夷相對而言。至於漢族,是在南北朝時期由多民族大融合才形成的新民族,後來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據(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記載: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此處西周時期的熊渠「蠻夷」,顯然比後漢時期的盤瓠「蠻夷」要早得多,從考古角度往上推源,高廟盤瓠尤為更早,至少在7000至7800年左右。
湘西苗族上刀梯(歐勇 攝)
傅鼐椎牛禁。傅鼐奏請「嚴禁椎牛祭鬼」,得到嘉慶皇帝恩準,「將苗民妄信椎牛聚眾惡習禁止革除」,自此,湘西椎牛被正式廢除,實則擔心苗民借椎牛祭祖,聚眾鬧事。作為椎牛祭祖的儀式仍在民間秘習相傳保留至今。
四月八日是苗族傳統文化節日。1987年5月3日,國家民委認定「四月八」為苗族傳統節日。為此,中央民族大學特放假一天,以示慶賀。農曆四月八日是中國苗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集牛生日節、祭祖節、英雄節、姊妹節、對歌節、購物節等為一體,豐富和展示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肆(四)在苗語中讀「倍」,拾(十)讀「谷」,而不是象呂先生所說:苗族語音「四」和「十」不分,語言事實不清。
筆者曾多次參加巴代吳牛振所組織的四月八活動,吳牛振,男,苗族,湖南省吉首市人,苗族四月八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如今的四月八已經不再椎牛,但祭祖仍在進行,一般以豬、羊等家牲作祭品。苗族四月八、趕秋節向世人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農耕文明,也將伴隨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覺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
注釋:
引自清乾隆本《鳳凰廳志》箋注(漢英對照本)呂華明主編 第178、184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
本文發表於《雲夢學刊》2010年6月第31卷第3期第51、52頁;
引自《湘西史前遺存與中國古史傳說》 賀剛著 嶽麓書社2013年10月第1版序言第5頁、338頁。
·END·
監製/角角
主編/瑪瑪
編輯/唐老鴨 李三五 石方
審核/青葉膽 殤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