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為何道教的勢力最弱?真相讓人痛心!

2021-01-08 指點江山

(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四期)

儒釋道這三教中,前兩者普遍對於其他教存著排斥態度。儒家學說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牢居封建正統地位,因此比較專行獨斷,不允許有超越其宗旨的思想苗頭的壯大, 特別是宋明以來的理學家們,對於其他兩教明裡暗裡地排擠。釋教在教義上明確規定,背離經典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不虔誠的,自然也不會將其他兩教的學說吸收進自己的思想核心。

道教就不一樣了,其自產生開始就具有兼容並包的特點。最初的道經其實是百家學說以及民間學說的雜糅體,思想來源極其豐富。三教定型之後,道教的外在實力最弱,所以必須藉助儒釋的力量謀求自身的發展,積極收取兩教的思想精華以自用。其中,釋教學說在在根本上和道教有共通之處,所以被借鑑得最多。魏晉以來的道家經典中,可以看到不少佛教的影子,甚至是特有的術語。

佛教中比較著名的幾個大的核心,如因果、空、輪迴、禪法等,道教均有抄襲,而且速度很快,幾乎是前者一有更新,後者馬上跟進。佛教學說與老莊學說巧妙融合之後,道教的思想顯得更加完備了。特別是全真教,實現了真正的三教合一。其典籍中有這樣一個論述,說現在的父母這麼辛苦地為自己的子女打拼,是為了償還之前做人子女時欠下的債。紅塵中的是是非非不過是因果輪迴,只有跳出這個樊籠才能領悟到真理,獲得自身的解脫,所以出家修行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這就將子女與父母的之間的關係放到一個欠債與還債的輪迴裡,是佛教輪迴說和儒家孝道的集中體現。

因為道教思想兼收並蓄,但正因為內容駁雜,所以精度並不如其他宗教令人滿意。道教將「道」作為修為的最高目標,力求超越生死,這一點和佛教的「真如」有很多的共鳴。但從理論角度來講,前者顯然沒有後者完善,偏重感性,不注重闡釋上的清晰明確。因此很多人對道經的理解都是似是而非,主觀性太強,見解也多種多樣,由此催生出許多不同的派別,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三百餘派。這些教派之間有的彼此攻訐,對整個道教的發展弊大於利。

道教的最高修煉境界是與道合一,與真實不變的道理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契合。對於道的求索要面相整個自然界,以本身為根基,探求萬物本元。道教一切外在修煉的目的也就是對自己的內心產生作用,修身即是修心。修身的過程其實並不簡單,某些還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不是意志力不堅定之人能消耗得起的,所在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道教都是上層階級的專屬宗教。

聯繫道教的自身特點,縱觀現今的宗教現狀,我們可以發現,道教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其他宗教的勢頭太過強盛。現今國人幾乎處於基督教和佛教的包圍之中,這二教雖然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但總能抓住國人的心理,迅速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途特色的新式宗教,招攬大批信眾。相較於身體力行,人們顯然還是更青睞於毫不費力的心靈雞湯。所以道教的生存空間被其他宗教擠壓,失去了原本該有的發展勢頭;

其二,道教並不致力於傳道。相較於其他宗教的普度眾生,道教更加關注的是自己的修行本身,以自己的得道來濟世救人,所以在傳道上並不積極,造成「別人愛信不信關我何事」的表面現象。道士崇尚逍遙的生存方式,愛好清淨自在,一身傲骨,無心對外界施加過多的影響,也並不會去招攬信眾,所以並不會有太好的民眾基礎;

其三,道教內部分化嚴重。道教是一個兼容並包的宗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與無序。道教內部分化出了許多派別,這些派別又分別信奉不同的神仙,擁有對經典的不同解釋,如此一來各派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攻訐,在整體上對道教的發展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複雜的神仙體系讓人眼花繚亂,教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各家的解釋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令人實在不知該如何選擇、該信哪一個。況且派別一多難免魚龍混雜,出現一些害群之馬,再被一些組織機構惡意醜化,就變成了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妖道、江湖騙子形象,讓人不覺敬而遠之,連累道教在民間的聲譽。

宗教是一個比「道」還要玄乎的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每一種宗教的發展都有其規律和道理,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希望在不久遠的將來,我國的傳統宗教能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文|江山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有特色的關帝廟在哪兒?泉州龜峰巖,儒、道、釋諸神共祀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黃氏族人在盟心堂左右增建文、武廟。自此,龜峰巖由盟心堂、文廟、武廟等三廟組成,從西向東依次並峙排開,總建築面積580多平方米。大門門楣上木刻「盟心堂」三字,門框邊有木刻對聯:「盟揚祖德江夏派,心志宗序紫雲家」。正殿地板鋪閩南特產「尺二」紅磚。輝綠巖點金柱礎礩連為一體。柱上對聯:「盟後同人歸永好,心中無妄悟真空」。
  • 無為大道、清約大道、佛道——解析道教「三道」
    本文將會以《三天內解經》為核心,解析道教「三道」「三道」的含義本文既然要解析三道,首先要明白「三道」的大意老君因衝和氣化為九國,置九人,三男六女。至伏羲女媧時,各作姓名,因出三道,以教天民。中國陽氣純正,使奉無為大道。外胡國八十一域,陰氣強盛,使奉佛道,禁誡甚嚴,以抑陰氣。楚越陰陽氣薄,使奉清約大道。
  • 玉虛十二金仙誰最強,誰最弱?他們後來都成就了哪些果位?
    典型的邪惡勢力保護傘。身邊法寶很多,只在三霄娘娘手中敗過一陣。後來成就太乙救苦天尊果位。 後入釋成為觀世音菩薩。 6、普賢真人 收徒木吒,封神後由道化佛,成為佛門三大士中的普賢菩薩,號為「大行」。
  • 道教正一教,到底是哪一教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在長達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幾經演變,從一個教派到分支到各個教派。而今道教教派眾多,有茅山的茅山派,三清派、靈寶派、全真派,以及正一派等等。在眾的教派中,我們最聽到的就是正一派以及全真派了,全真派不難理解,全真派由王重陽創立於終南山,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就描述過王重陽及全真七子的故事,雖然與史實有所偏著,大體上還是差不多的。正一派的起源其實正一派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道教宗派,而是由多個教派組合而成。其起源於張道陵於四川青城山所創立的五鬥米教,所經張衡、張魯等發揚宣傳。
  • 受儒家教育,信奉道教,梁武帝改信佛教對宗教的走向
    一、信奉道教,以儒家理念治國梁武帝個人思想信仰隨著他的年齡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事情,從他的早年信仰來看,他更像是一位道教徒,然而他的教育經歷卻是接受儒家的教育成長起來的。六朝時期很多大家世族皆信奉道教,梁武帝的信奉道教是家族傳承而來的。自漢武帝以後,儒家學說一直是封建的正統,梁武帝作為帝王世家,作為統治者自小是要接受儒家的封建理念。而信道與儒家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對性。
  • 三晉文化有什麼特徵——商儒並重,重義尚德,開拓進取,三教合一
    二是敬業進取的開拓精神敬業是儒家哲學的一個基本範疇,孔子就主張人「執事敬」、「修己以敬」,一生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晉商始終把商業作為一項崇高的事業來對待,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山西商人常以子貢為榜樣,從不存在儒尊賈卑的看法。三是重義尚德的義利觀念信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人修身、處事的行為準則。
  • 道教有森嚴的戰神集團正本以解蔽,抗爭「非道逆道」循道而演法!
    本文即以宋元以來被廣泛信奉的戰神真武大帝為中心,結合對道教雷法與武術的考察,來提出對「道教尚武精神」問題的初步認識。一、道教中的戰神信仰如以漢末張道陵天師的教團時代為體制化道教的開始,則可知早期天師道及同時的太平道,皆具有較為強烈的鬥爭傾向。這種鬥爭絕非僅僅指向東漢政府或其它割據政權,更是站在道教太平理念上對天地人神各界不和諧秩序的宣戰。
  • 道教三清尊神為何以元始天尊為首而不是太上老君
    都知道在《封神演義》中太上老君還沒騎青牛出函谷關前是老子,他與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都是鴻鈞老祖的徒弟,並且這老子還是大師兄,正因為這樣很多人都認為老子應該比元始天尊地位高,可是在演義大家沒發現一個問題嗎,為何這「封神榜」在元始天尊手裡?
  • 道教人物:赤松子、寧封子、廣成子、赤精子、彭祖、容成公
    神人過其處,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連掌其法。後授黃帝以《龍蹺經》被封為五嶽真人。其形象為頭戴蓋天冠,身著朱紫袍,腰佩三庭印,總司五嶽。後寧封子積火自焚,其形隨煙上升,視其灰燼,猶存其骨,時人將其葬於北山中。 廣成子 廣成子傳為黃帝時人,居崆峒山石室中,1200歲不嘗衰老。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這是釋的本義。在本義之外,釋字經過發展,又產生很多意思,舉常用的說說:(1)解說,闡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釋不朝正於廟也。」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稱:「釋,解也。」孔穎達作疏稱「解釋公所以不得親自朝正也。」魯襄公為什麼不能親自到祖廟聽政呢,因為在楚地。(2)解,消溶。
  • 道教作為本土教派,為何對外影響不大?因為這幾個原因
    作為中國五大教派之中唯一一個發源於本土的教派——道教,從古至今對我國的社會 、文化、經濟乃至民族精神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為何似乎如此興盛的道教文化,卻鮮有對外傳播呢?這主要是因為道教傳道不傳教的淵源。1、道教並不熱衷於對外傳教道教在我國的歷史久遠,根據考據,道教在繼承了先秦道教的思想,大概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確定道教的形式。而從起初道教的思想就崇尚「道」的思想,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的思想。而重道的表現之一正是講究道法自然,認為一切自有緣法。對於道教本身的傳播也並不熱衷,鮮有如佛教、基督教一般的傳教者。
  •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道教的符,不是道教特有的道術,早在西漢以前,就出現了符,以及符節、符信、竹使符、銅使符、虎符等。當時把這些符作為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表示徵信的器物。
  • 一座山西存在感低的山,即使和武當山一樣,知道它名字的人也不多
    似乎也沒什麼用,呂梁山脈有一座山,名字和武當山一脈相承,但名字卻是雲丘山,知道的人不多,存在感很低。儘管雲丘山在山西省名山大嶽中的存在感很低,知道它名字的人也不多,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一處可以拿得出手的風景,否則怎能有「雲丘北,武當南」的美譽?
  • 漢武帝為何尊儒?武則天為何信佛?船夫:真相史書不好意思寫
    類似的還有另一句俗話」無毒不丈夫「,起最初的版本其實是無度不丈夫,意思是活正人君子要有寬宏的氣度和容人的胸襟,但在傳承過程中,卻被描繪成了大丈夫要變得狠毒起來,可以說是和本意南轅北轍。俗語尚且如此,很多歷史故事也難逃類似的命運,比如我們熟悉的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及武則天的篤信佛教,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真相,以及赤裸裸的權力遊戲,下面船夫便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
    道家不同於道教,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道教是兩漢後把老子神話的宗教。道教晚於佛教,因此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原前,中國是沒有本土宗教的。那麼最要緊的問題是,作為獨立發展、自成主線的文明古國,為何會對宗教意識如此淡薄呢?
  • 道教赫赫有名的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哪吒由來和信仰你了解嗎
    在儒釋道三體合流相融的文化傳承中,得享華人的普遍崇拜與信仰。更因為其鮮明精彩的古老形象與經典傳說故事名氣響亮,從而吸引現代眾多動漫和影視劇都將哪吒設定為主角,加以兒童化的少年英雄方式傳揚,深受諸多孩子們的歡迎和喜愛。
  • 道教常識:道教的「神」與「仙」有何區別?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諸多的神仙,既有先天的尊神,也有後天的仙真,而且還吸納了很多民間的俗神。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和聯繫。早在道教誕生之前,我國就有對於神仙的記載了。《莊子·逍遙遊》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 人們常說「三教九流、八大江湖」,是哪三教哪九流?是什麼意思?
    撥雲見霧尋歷史,水落石出現真相。引言古人的很多俗語,大多數人只知道其字面意思,並不知道背後的深意。其實有時候多了解一些俗語可以增加我們文學知識,提升文學素養。而這些俗語中也蘊含著很多知識,多了解一些對於我們來說也並沒有什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