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四期)
儒釋道這三教中,前兩者普遍對於其他教存著排斥態度。儒家學說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牢居封建正統地位,因此比較專行獨斷,不允許有超越其宗旨的思想苗頭的壯大, 特別是宋明以來的理學家們,對於其他兩教明裡暗裡地排擠。釋教在教義上明確規定,背離經典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不虔誠的,自然也不會將其他兩教的學說吸收進自己的思想核心。
道教就不一樣了,其自產生開始就具有兼容並包的特點。最初的道經其實是百家學說以及民間學說的雜糅體,思想來源極其豐富。三教定型之後,道教的外在實力最弱,所以必須藉助儒釋的力量謀求自身的發展,積極收取兩教的思想精華以自用。其中,釋教學說在在根本上和道教有共通之處,所以被借鑑得最多。魏晉以來的道家經典中,可以看到不少佛教的影子,甚至是特有的術語。
佛教中比較著名的幾個大的核心,如因果、空、輪迴、禪法等,道教均有抄襲,而且速度很快,幾乎是前者一有更新,後者馬上跟進。佛教學說與老莊學說巧妙融合之後,道教的思想顯得更加完備了。特別是全真教,實現了真正的三教合一。其典籍中有這樣一個論述,說現在的父母這麼辛苦地為自己的子女打拼,是為了償還之前做人子女時欠下的債。紅塵中的是是非非不過是因果輪迴,只有跳出這個樊籠才能領悟到真理,獲得自身的解脫,所以出家修行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這就將子女與父母的之間的關係放到一個欠債與還債的輪迴裡,是佛教輪迴說和儒家孝道的集中體現。
因為道教思想兼收並蓄,但正因為內容駁雜,所以精度並不如其他宗教令人滿意。道教將「道」作為修為的最高目標,力求超越生死,這一點和佛教的「真如」有很多的共鳴。但從理論角度來講,前者顯然沒有後者完善,偏重感性,不注重闡釋上的清晰明確。因此很多人對道經的理解都是似是而非,主觀性太強,見解也多種多樣,由此催生出許多不同的派別,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三百餘派。這些教派之間有的彼此攻訐,對整個道教的發展弊大於利。
道教的最高修煉境界是與道合一,與真實不變的道理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契合。對於道的求索要面相整個自然界,以本身為根基,探求萬物本元。道教一切外在修煉的目的也就是對自己的內心產生作用,修身即是修心。修身的過程其實並不簡單,某些還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不是意志力不堅定之人能消耗得起的,所在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道教都是上層階級的專屬宗教。
聯繫道教的自身特點,縱觀現今的宗教現狀,我們可以發現,道教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其他宗教的勢頭太過強盛。現今國人幾乎處於基督教和佛教的包圍之中,這二教雖然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但總能抓住國人的心理,迅速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途特色的新式宗教,招攬大批信眾。相較於身體力行,人們顯然還是更青睞於毫不費力的心靈雞湯。所以道教的生存空間被其他宗教擠壓,失去了原本該有的發展勢頭;
其二,道教並不致力於傳道。相較於其他宗教的普度眾生,道教更加關注的是自己的修行本身,以自己的得道來濟世救人,所以在傳道上並不積極,造成「別人愛信不信關我何事」的表面現象。道士崇尚逍遙的生存方式,愛好清淨自在,一身傲骨,無心對外界施加過多的影響,也並不會去招攬信眾,所以並不會有太好的民眾基礎;
其三,道教內部分化嚴重。道教是一個兼容並包的宗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與無序。道教內部分化出了許多派別,這些派別又分別信奉不同的神仙,擁有對經典的不同解釋,如此一來各派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攻訐,在整體上對道教的發展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複雜的神仙體系讓人眼花繚亂,教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各家的解釋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令人實在不知該如何選擇、該信哪一個。況且派別一多難免魚龍混雜,出現一些害群之馬,再被一些組織機構惡意醜化,就變成了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妖道、江湖騙子形象,讓人不覺敬而遠之,連累道教在民間的聲譽。
宗教是一個比「道」還要玄乎的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每一種宗教的發展都有其規律和道理,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希望在不久遠的將來,我國的傳統宗教能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