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
道教的符,不是道教特有的道術,早在西漢以前,就出現了符,以及符節、符信、竹使符、銅使符、虎符等。當時把這些符作為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表示徵信的器物。符由象徵信物的作用演變為具有預測事變的神秘色彩,是與兩漢時期社會上天人感應說、讖緯學說的興盛,以及《河圖》、《洛書》、星辰信仰的流行、影響分不開的。早期道教中已把符文看作是上天下達的神明指令的手段,是天神給予的信行。法師們認為,「符者和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氣無形而行於符,此作而彼應,此感而彼靈。」
靈氣相通,就有靈驗。傳說正一派始祖張陵曾住陽平山,畫符投水中,龍妖即逃,從此,正一派以符圖驅邪伏魔越演越盛。道教符圖的用法有8種:①佩戴法。正一天師將符紙折成八卦形,佩帶在身上,或用紅線紮緊,掛在脖子上。②貼法。可將符文張貼在家中門上、床頭;櫃壁、窗上。③吃法。法師把符文燒成灰、用清水衝,待澄澱後,用清水衝服。此法淵源於古代巫祝。④煮法。把符紙放在白水中煮沸,或加入中草藥中煮沸,晾冷後服用。⑤化法。常用火焚化之。⑥洗擦法。將符灰溶在盆內,用水洗擦臉部及身體。
⑦噴淋法。法師口含符灰水,手作各種指咒,用力噴淋祈求者,以達到驅除邪氣的作用。⑧彈點法。用各種手勢,沾符灰水,或點、或彈信徒面部,以示祝福、驅邪。正一派道教的符作為一種畫在紙上的象形會意的文字標誌,是人與神、人與宗教世界主宰力量溝通的媒介;是宗教超靈感力的體現;是人類希求藉助他力來戰勝現實社會中邪惡、災害的願望的精神力量。總之,道教的符文是多種宗教意義的集合體。咒,是正一派天師口中常念的三言、四言的短語群,常用咒語少則數字,多則數百字。
念咒時,伴有各種手勢、劍法、步法,法師們認為這樣才能賦予符文靈驗的力量。道教的咒語來源於先秦時期巫覡的「咒禁法」。佛教傳入後,亦多受佛徒香咒、贊偈的影響。南北朝後,咒語成了對神明讚頌、祈訴、傳令的秘語或頌詞了。唐一代,道教咒語中,多包括方言、外來語、民俗俚語。這些,對研究古代語言、語音、聲韻學、社會民俗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籙,通常指記錄有諸天官曹名屬佐吏的法牒,牒中必有相關的符圖咒語,又通稱法籙。是道教扶正祛邪,治病救人、助國消災的主要手段。
正一派的法篆創始於漢時的張陵,發展於北魏的寇謙之。唐朝之際,篆文就有120階數百種文圖,同時用來指道門中某些齋醮儀式,如:金籙齋、黃籙齋、玉籙齋等。兩宋元明以來,由於籙圖在一般法事中沒有符、咒簡單易行,掌握起來難度較大,在道教齋醮活動中越來越喪失了實際意義和使用價值,遂逐漸消亡了。自明朝開國後,太祖朱元璋為完成其君主獨尊的政治體制,對宗教採取了利用政策,不崇尚某一宗教,對教團嚴加檢束,防止教團勢力的發展,造成政治、經濟上的損失。
首先,不準正一天師品位超越帝王之上,洪武元年(1368),張正常天師入觀,太祖曰:「天豈有師乎?」下令改授正一嗣教真人稱謂,免去「天師」尊稱。洪武三年,又令「寺觀庵院,除殿宇梁棟門窗神座案棹許用紅色外,其餘僧道自居房舍,並不許起鬥拱彩畫梁棟及僭用紅色什物床榻椅子」。其次,清整教團,去其奢侈,洪武五年詔令僧道齋醮,泛恣飲食,有司嚴治之。同時,御注《道德經》,頒天下,令道眾研習。
《大政記》記載:「洪武七年御注《道德經》成,上謂儒臣,舉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與『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之類曰:『老子所語,豈徒託之空言,於養生治國之道,亦有助也。但諸家之注,各有異見,朕因注之,以發其義』。」另外,禁止40歲以下男子、50歲以下女子出家入道,規定每3年發一次度牒,府郡40人、州30人,縣20人,儘量減少逃避徭役者。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令清理釋道二教,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寬大可容眾者一所並居之,不許雜處於外,違者治以眾罪。……命天下僧道,有創立閹堂寺觀非舊額者悉毀之。」明太祖還設立道錄司,掌管天下道士,在外府州縣,則設立道紀同分管道士事。「內外道官,專一檢束天下道士,違者從本司懲治,若犯與軍民相於者,從有司懲治」,可見明王朝檢束道士是嚴厲的。
終明一世,均遵循太祖遺訓,雖然出現過東派、西派的復興,南方武當道的興起,但道教的教團勢力已如強弩之末,江河日下了。道教傳至大清帝國,清政府對其更加嚴峻、冷淡。由於新文化思想的興起,西歐近代科學技術的傳入,基督教教會的侵入,爭奪了大批的信徒,古老的宗教意識受到了衝擊,道教終於呈現出不可挽回的衰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