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丟失,掌教易姓,傳承千年的道教聖山龍虎山,就不是聖山嗎?

2021-01-12 zZ夢醒Zz
龍虎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三句詞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在《二十一史》中「說秦漢」的開場,說的便是「朝代更迭,萬物芻狗,物非人換」。我是先讀的三國才知道這句話,想不到有一天,會把這句話用在龍虎山身上。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因一千八餘年前,正一派掌教張道陵在此煉丹,丹成有龍虎異象升空而得名。至此,這座在當時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的大山,因龍虎異象,以及一位道法高強的道士而走進人們的視野。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龍虎山的命運就開始跟第一代「張天師」、以及中國道教接下來千餘年的滄桑巨變,產生緊密的關聯。

龍虎山

隨著煉丹的成功,張道陵也順利得道,於是便大展拳腳。自稱「承太上老君法旨」,開山創教,立「陽平治都功印」和「「三五斬邪雌雄劍」為鎮教法器!收下弟子無數,俗稱「張天師」, 被世人稱為天師教。因 「掌教之位,非我親子孫不傳」這一教規,歷代掌教都被稱為一句「張天師」。

傳承至第四代掌教張盛始時,或是出於對開山祖師的尊重,抑或是為了更好的修行,舉教遷移至龍虎山。以至於那個時候去龍虎山,大家都想著你是得道高人,在外歷練回來。站在後來人的角度,可以說一句,這是龍虎山和張天師一脈綁定的歷史性時刻。不過這個時候的龍虎山,還算不得道教聖山。

一品官員專用屏風

直到近千年後,張天師一脈傳至第三十八代掌教張與才,世間的玉璽流轉至忽必烈手上,龍虎山的道教才真正實現了青雲直上。忽必烈公開承認掌教張與才「張天師」的身份,並賜名正一教主,主管三山符篆。這樣一來,其他流派的教宗都必須以張天師一脈為尊,但凡想要成為一名有社會地位的道士,就必須來龍虎山的天師府學習。這是張天師一脈的「人生巔峰」,人盡皆知。但同時,它其實也是「滾滾長江」給張天師一脈埋下的伏筆。

此去經年,就到乾隆帝時期,此時位於龍虎山上的正一派道教已經傳承了一千五百餘年,如日中天。在他的眼中,位於江西龍虎山的張天師一脈權勢實在過大,對王朝的威脅也不小。於是便削減了正一派道教的統帥範圍,以及傳教範圍。

龍虎山

當然,也有乾隆帝喜歡佛教多一些的說法,但筆者個人覺得這並不是主要原因,不然何至於道光年間,連正一真人的名號都給取消呢?這就說明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正一派道教千餘年不斷的傳承,實在是太可怕了。在極為講究根正苗紅,講究正統的中原地區,光是靠乾隆一代的削弱,根本無法真正撼動龍虎山正一派道教的崇高地位。

陽平治都功印

到這為止,正一派道教可以說是,失去了來自於朝廷的支持,但也絕對算不上傳承斷裂。但無奈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個敗北的掌權者出現了,他盯上了張天師一脈的純正道統,以及自忽必烈時期就開始積蓄的強大民間號召力。於是第六十三代張天師張恩溥被迫離開龍虎山,倉促間連「陽平治都功印」和「「三五斬邪雌雄劍」兩樣鎮教之寶都沒能帶上,這又為後來的遺失埋下伏筆。

圖右為第六十四代張天師

倉促離開龍虎山的張恩溥,除了沒有帶上掌教印信之外,似乎還遺失了張天師的「傳承」氣運。長子夭折,白髮人送黑髮人,次子無意,無奈的張恩溥只好一力抗下,將掌教之位傳給姓「魯」的外孫。這位姓魯的天師,在接過掌教之位前,就已經姓氏改為張姓。

然而,這似乎依然無法改變任何東西。許多人都在說,如今的龍虎山正一派道教道統,已經不是一千八年前,第一代張天師張道陵所創下的道教道統。印信丟失,掌教易姓,傳承千年的道教聖山龍虎山,也已經不再是那方求仙問道的聖地。

天師府

對於這種質問,接過掌教之位的張金濤(或魯金濤)大師,也並不反駁。他說:「我從來不敢認為自己是張天師,我只是一個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管事住持。」有人把張天師一脈的六十三代,與《易經》中六十三卦既濟卦聯繫起來,說是盛極必衰,我就想起那句「浪花淘盡英雄」,但沒有是非成敗,也沒有轉頭空。

因為,沒有印信無法受封的張天師,難道就不是張天師了嗎?張天師不姓張,或者說正一派道統的掌教不姓張,正一派傳承一千八百年的道統難道就不是正一派道教最正宗的道統了嗎?張天師這個稱號不再被人人推崇,承載正一派道教千年興衰的龍虎山,難道就不是道教聖山了嗎?

相關焦點

  • 道教正一教,到底是哪一教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在長達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幾經演變,從一個教派到分支到各個教派。而今道教教派眾多,有茅山的茅山派,三清派、靈寶派、全真派,以及正一派等等。正一派的起源其實正一派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道教宗派,而是由多個教派組合而成。其起源於張道陵於四川青城山所創立的五鬥米教,所經張衡、張魯等發揚宣傳。至南北朝時期五鬥米教改稱為天師道,這個名稱一直持續到元朝。直至龍虎山天師道一脈受封正一教,這才將天師道改為正一教,全稱為「正一盟威之道」。
  •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道教的符,不是道教特有的道術,早在西漢以前,就出現了符,以及符節、符信、竹使符、銅使符、虎符等。當時把這些符作為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表示徵信的器物。
  • 道教天師之子離世,掌教之位無人繼承,是誰導致如今的道教混亂
    張恩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四書五經,了解道教的經典,在1924年的時候,他執掌了天師道之玉印,法劍,繼承了他父親的位置,成為了第63代天師,而那時候的他才剛剛20歲。根據歷史的記載,在當時的天師道是和山東曲阜孔家比肩的存在,在那時古代的朝廷,甚至還對天師道的掌教授予冊封典禮,在當時可謂是風光無限。
  • 歷史上的尹志平:活了83歲,是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得到元朝支持
    在《神鵰俠侶》中,尹志平雖不是主角,但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是全真教的一個小道士,是丘處機最看重的弟子,比楊康晚兩年入門,得到了丘處機的看重,也是大家默認的下一任掌教,丘處機未來的接班人。他是一個很具爭議性的人物,一方面有俠之大義,但另外一方面又不守清規,默默喜歡上了古墓派的小龍女,並乘人之危玷人清白,侮辱了小龍女。
  • 掌易——身手與造化
    自古論道者涉及抽象和理性的內容,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以人為本,以身為正信,襲用身、心、手、臂、肘、指、掌、節等感性文字來表示,其中所蘊涵的特定意義,人們彼此心照不宣。 這方面的文字資料不勝枚舉,由於讀者一般不察,筆者拈出若干,整理集成了《反身上手百家說》。
  • 《龍虎山張天師》電影網絡熱播,對於道教文化你怎麼看
    將張天師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貼近真實的歷史人物,還原了更為真實的道教,而非玄幻小說中的怪力亂神。從玄幻仙俠中的道士做法、降妖除魔的桎梏中跳脫出來,給予張天師以真情實感的價值表達。龍虎山是道教發源地和道教祖庭,在道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仙靈都會」之稱,而龍虎山上有著一個特殊的宮殿,那就是天師府。
  • 道教人物:赤松子、寧封子、廣成子、赤精子、彭祖、容成公
    神人過其處,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連掌其法。後授黃帝以《龍蹺經》被封為五嶽真人。其形象為頭戴蓋天冠,身著朱紫袍,腰佩三庭印,總司五嶽。後寧封子積火自焚,其形隨煙上升,視其灰燼,猶存其骨,時人將其葬於北山中。 廣成子 廣成子傳為黃帝時人,居崆峒山石室中,1200歲不嘗衰老。
  • 泰山虎山公園改造提升項目竣工啟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繼澤 泰安報導12月9日,位於泰山腳下的虎山公園改造提升項目正式竣工,新的虎山公園以更加美麗的姿態呈現在市民面前。虎山公園自1989年建成開放以來,一直未進行過大的改造提升,尤其是虎山生態園關停和東北虎園外遷後,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嚮往。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虎山公園改造提升工作決定將虎山公園建設成為集風景遊賞、文化體驗、休閒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公園。
  • 傳承幾千年的道教門派是這樣流傳的,你能說出幾個道派名稱?
    想必大家都知道,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道教秉持「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追求長生不死,不信天命,不信業果,所以有「佛修來世,道修今生」的說法。然而道家並不等同於道教,所以下面夜述封神來為大家梳理一下道教的派別流傳。老子傳尹喜,後傳陳希夷,希夷傳火龍真人,火龍傳張三丰,三豐傳沈萬三、邱元靖、李夫子、汪圓通等,分之眾多,這一派系稱為文始派。雖然文始派很早就開派,但是因為該派秉持祖師教義,僅以法脈傳承,所以知道的人相對較少,所以也稱隱仙派。
  • 千年前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很有道理的話
    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一個有著五千年深厚底蘊的歷史古國,處處都透露著哲學文化的氣息。甚至有時候你在大街上隨便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千年前老祖宗的名言。即使是在農村,我們從小到大也會聽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正是這些道理指引著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蒙古族奶製品千年傳承:不是所有的奶製品都叫「察幹伊德」
    原標題:蒙古族奶製品千年傳承:不是所有的奶製品都叫「察幹伊德」圖為通嘎和她的好朋友們一起做的察幹伊德 烏瑤 攝中新網錫林郭勒10月13日電 題:蒙古族奶製品千年傳承:不是所有的奶製品都叫「察幹伊德」中新網記者烏瑤「我喜歡做奶食品,這次帶了好多品種的察幹伊德過來,像這樣需要壓的奶豆腐,我為此忙活了一天。
  • 甘肅有個地方,令人叫絕的道教歌被傳唱了千年
    道教是中國傳統宗教,有著屬於自己的音樂和歌曲,而這些歌曲統稱為「道情」。在甘肅天水市武山縣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道情被傳唱了千年。武山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文化資源深厚,道家的鼻祖等人都曾在這裡活動過,留下諸多遺蹟。武山道家文化源遠流長,老君山、雲霧山、魯班山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 12集紀錄片:《廬山—人文聖山》全集
    《廬山:人文聖山》是由中央電視臺新影中心和江西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聯合製作,於鵬擔任總導演的人文紀錄片。
  • 道教中五嶽大帝,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泰山府君東嶽大帝
    地位又《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稱,東嶽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時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以崇為名,被尊為太華真人。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見東嶽大帝當時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 不是是道教的?
    其中的下榻和登壇,很準確的是都是道家經典的動作,而且登壇講道,也恰恰說明電視劇中把這個角色設定成道教人物,也不算為過!另外從菩提祖師所教給徒弟的道,也讓大家都感覺是這位神秘高人是道教高人。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
  • 隱仙派的故事:這可能是比道教還要正統的門派了
    01承與道家我們都知道,道教前期之所以能夠迅速壯大,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傳承的道家思想,可以說,什麼堪輿、術法、佔卜這都是他的外在表現,真正能夠補充其內涵的就是道家思想,但道家興盛於春秋時期,道教創立於東漢末年,中間有了近千年的斷層時間,難道在這千年以來道家就沒有什麼動作嗎
  • 儒、釋、道三教,為何道教的勢力最弱?真相讓人痛心!
    釋教在教義上明確規定,背離經典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不虔誠的,自然也不會將其他兩教的學說吸收進自己的思想核心。道教就不一樣了,其自產生開始就具有兼容並包的特點。最初的道經其實是百家學說以及民間學說的雜糅體,思想來源極其豐富。三教定型之後,道教的外在實力最弱,所以必須藉助儒釋的力量謀求自身的發展,積極收取兩教的思想精華以自用。其中,釋教學說在在根本上和道教有共通之處,所以被借鑑得最多。
  • 中國最牛的姓氏,你知道是什么姓嗎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擁有23813個,每個姓氏都是獨一無二的,相同的姓氏多有一種祖先認同感,歷史上最著名的姓氏之一——陳氏,他們的傳承可歌可泣!陳氏,在這裡講下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 江右民系家族。
  • 中國道教正統道教神仙之金母木公是誰,他們的具體司職是什麼?
    中國道教正統道教神仙之金母木公道教所說的木公金母即仙人東王公和西王母,又稱東王木公和西王金母,為道教尊神。東王木公男神領袖,住在蓬萊仙島;西王金母女仙的首領,居住在西方的崑崙山。被道教奉為男仙領袖,與西王母共為道教尊神。與西王母共為道教尊神。無父無母,無名無姓。生於遠古洪荒之亂世,碧海蒼靈之華澤,因地屬東荒,指生處為名,自號曰東華。以萬物為師長,以天地為洪爐,以眾生為磨礪,執蒼何劍,守九住心,以殺止殺,以戰止戰,專注一趣,亦神亦魔。座下七十二座神將,皆一時之豪傑,戰無敗績,兵行必勝,天下遂安。即天地共主之位,定仙神之律法,掌六界生死,掌萬仙籍錄,凡有登仙品階事,必謁之。
  • 道教中赫赫有名的北極天蓬大元帥,北極四聖之首,帶你走進道教
    北極天蓬大元帥,道教信仰中的尊神,道教護法神北極四聖之一(《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原為北鬥星宿之一,被尊崇為星宿神。為北極紫微大帝所屬部將,統理北鬥及酆都的神將。祖師九天尚父五方都總管北極左垣上將都統大元帥天蓬真君,姓卞名莊。三頭六手,執斧、索、弓箭、劍、戟六物,黑衣玄冠,領兵三十萬眾,即北鬥破軍星化身也,又為金眉老君後身。生於周時,孔子稱卞莊子,即其神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