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一教,到底是哪一教

2021-01-16 愆之行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在長達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幾經演變,從一個教派到分支到各個教派。而今道教教派眾多,有茅山的茅山派,三清派、靈寶派、全真派,以及正一派等等。

在眾的教派中,我們最聽到的就是正一派以及全真派了,全真派不難理解,全真派由王重陽創立於終南山,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就描述過王重陽及全真七子的故事,雖然與史實有所偏著,大體上還是差不多的。

正一派的起源

其實正一派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道教宗派,而是由多個教派組合而成。其起源於張道陵於四川青城山所創立的五鬥米教,所經張衡、張魯等發揚宣傳。

至南北朝時期五鬥米教改稱為天師道,這個名稱一直持續到元朝。直至龍虎山天師道一脈受封正一教,這才將天師道改為正一教,全稱為「正一盟威之道」。

正一教的特點

正一教作為道教歷史最久遠的教派,肯定會其自身的特點。其教派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電視劇中常常看到通過畫符念咒來降妖除魔的道士就是出自正一教。

並且奉歷代張天師為首領,與全真教所不同的是,正一教可以居家修行,亦可以娶妻生子,歷代張天師都以祖師張道陵的後人所擔任。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正一教的宗壇設立於江西龍虎山,其行天心正法、崇尚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如忠、孝、仁、義等等,並以祭先祖、天地為傳統。

其它小教派歸屬正一教

與全真教不同的是,正一教是由多個小教派組合而成,元代以前,正一教只是單一的指代張道陵所創立的天師教,直至明代朝廷只承認全真、正一兩教。

這才使信奉其它仙神宗派歸為正一派,例如三清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太一道以及神霄派等等小教派。而這些教派因為也漸漸的在傳承的過程中融入了正一派,但有些教派雖然融入正一派,但還是保留有自身的傳承,但外界都將其視為正一派的分支機構。

道士託缽——遠離傳統道教的修行方式

道士不事生產,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道教不用檀香,竟然是這個原因

相關焦點

  • 印信丟失,掌教易姓,傳承千年的道教聖山龍虎山,就不是聖山嗎?
    收下弟子無數,俗稱「張天師」, 被世人稱為天師教。因 「掌教之位,非我親子孫不傳」這一教規,歷代掌教都被稱為一句「張天師」。傳承至第四代掌教張盛始時,或是出於對開山祖師的尊重,抑或是為了更好的修行,舉教遷移至龍虎山。以至於那個時候去龍虎山,大家都想著你是得道高人,在外歷練回來。站在後來人的角度,可以說一句,這是龍虎山和張天師一脈綁定的歷史性時刻。
  •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道教的符,不是道教特有的道術,早在西漢以前,就出現了符,以及符節、符信、竹使符、銅使符、虎符等。當時把這些符作為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表示徵信的器物。
  • 道教體系中的神與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明朝小說《封神演義》描寫一場仙人大戰,其中仙的地位是高於神之上的,在三教共押封神榜的其中一條就是,如果三教弟子中誰犯殺劫就會上封神榜,從此為天庭所用,而仙則不會受到這個約束。但是在道教中,神和仙的地位卻完全相反過來。
  • 由張魯發揚光大的五鬥米教,是從何時起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對於道教分支五鬥米教這個流派,大多數人都應當不會太過陌生。無論是在宗教史上,還是在漢至三國史的區間裡,都常常能夠看到這一流派活躍的身影。而主導該流派的宗教領袖,則是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在東漢末年割據漢中自立的張魯。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和道教本身並不是一個概念。
  • 人們常說「三教九流、八大江湖」,是哪三教哪九流?是什麼意思?
    一、三教具體是指哪三教?對於傳統文化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國內有三個主要的宗教。首先是儒學,在人們心中儒學雖然只是一門學科,但是儒學早已經上升到宗教的高度,而且在舊時代,幾乎每個人都信奉儒學。儒學在後期的發展中逐漸僵化,成為統治者加強統治的重要思想工具。其次是道教,道教的是本土宗教,而且在古代帝王都很信奉道教。
  • 儒、釋、道三教,為何道教的勢力最弱?真相讓人痛心!
    釋教在教義上明確規定,背離經典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不虔誠的,自然也不會將其他兩教的學說吸收進自己的思想核心。道教就不一樣了,其自產生開始就具有兼容並包的特點。最初的道經其實是百家學說以及民間學說的雜糅體,思想來源極其豐富。三教定型之後,道教的外在實力最弱,所以必須藉助儒釋的力量謀求自身的發展,積極收取兩教的思想精華以自用。其中,釋教學說在在根本上和道教有共通之處,所以被借鑑得最多。
  • 全真教的故事6 瑤臺歸去看清絕
    此後的歷任大汗,從窩闊臺、貴由到蒙哥,在奄有華夏半壁的同時,注意力已經轉向西方,而徵服西方的宗教所需,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只具備敷衍留守作用的道教,已成雞肋敝履。而全真教的道士們,從尹志平到李志常、張志敬,歷代掌教都未參透這一玄機。
  • 傳承幾千年的道教門派是這樣流傳的,你能說出幾個道派名稱?
    然而道家並不等同於道教,所以下面夜述封神來為大家梳理一下道教的派別流傳。老子傳尹喜,後傳陳希夷,希夷傳火龍真人,火龍傳張三丰,三豐傳沈萬三、邱元靖、李夫子、汪圓通等,分之眾多,這一派系稱為文始派。雖然文始派很早就開派,但是因為該派秉持祖師教義,僅以法脈傳承,所以知道的人相對較少,所以也稱隱仙派。
  • 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全景一覽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神仙六御之一,專司拯救墮入地獄的亡靈,在《封神演義》中,他是哪吒的師父。呂洞賓是「八仙」的重要成員,道教尊為「北五祖」之一,在民間深受崇拜。黃大仙原名黃初平,晉代金華人。他能「叱石成羊」,扶厄濟困、有求必應,深受民間的崇拜。右配殿為文昌殿,奉祀的神仙有文昌帝許真君葛仙翁。
  • 道教赫赫有名的「四大天師」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祖天師張道陵
    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祖天師張道陵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他於東漢末年創立道教,正一真人據說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清微仙譜》、《歷代神仙通鑑》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候張良的八世孫,沛國(今江蘇豐縣)人。
  • 道教中威鎮道門的「四大元帥」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華光大帝
    華光大帝馬元帥生得白如雪,金輪如意正一龍虎玄壇趙元帥黑如鐵,關聖帝君關元帥赤如血,溫元帥青如靛,在道場祈禳中,通常要請四元帥降臨,以助驅邪伏妖。四大元帥是用來驅邪禳災的四大神將,在中國民間頗受人們信仰。中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你可知道馬王爺三隻眼不是好惹的」。一是華光大帝馬靈官元帥、金輪如意正一龍虎玄壇趙公明元帥、亢金大神溫元帥、關聖帝君(關元帥)四位元帥。
  • 神道教與日本
    神道教與日本  [ 2006-07-26 09:39:00 ]    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 隱仙派的故事:這可能是比道教還要正統的門派了
    玄學之中最正統的門派是哪一門呢?可能漢朝時期的人覺得是正一派,元朝時期的人覺得是全真派,也確實,這也是道教之中發展最大的兩個門派,但其實,修真者比較尊奉的還是隱士文化,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修仙者的門派應隱於市中,沉默、龐大,卻又不被世人所知,近幾天,我在翻閱一些典籍的時候還真的發現了這麼一門派系,而且,我認為這可能是最正統的一個門派了,這個門派的作風也絕對符合大多數人眼中的修真者形象。
  • 道教天師之子離世,掌教之位無人繼承,是誰導致如今的道教混亂
    可在後來的發展之中,湧現出許多道教的發展,天師道的地位便逐漸下降,往往不比從前,到了明清時期,道教已經發展到了上百個,天師道只是眾多道教之中的一個,遠遠沒有當初的那樣光芒。到了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民國政府便廢除了張元旭的天師稱號,但是在民間和道教內部,張元旭卻依然被稱為天師,由此可以看出,張元旭的兒子張恩溥繼承的這個天師之位也是有名無實的。
  • 道教引仙法靜坐冥心
    對生前研究最多的是道教,對死後研究最多的也是道教。收心靜坐時「靜坐冥心」,在活著的時候就研究死後了,道教研究的最深。人怎麼才能體現到這些呢?老師教時,會嚇唬你,讓你到那(墓地)看看,到那(張家界)看陰陽兩界。積神生氣,積氣生精「靜坐冥心」後,有「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飲食漸增」,它把神放在前面了。
  • 走近道教:符籙的含義類型及功用,說說道教的符籙與雲篆天書
    「籙」的涵義有一:其一指秘籍,如黃籙、玉籙、經籙、符籙等;其二指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者。道教認為符籙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治病求福。由於道派、師承等關係,同名之符製法不盡相同。構成符的主要成分為符字,《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卷上說:「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識之。若解讀符字者,可以錄召萬靈,役使百鬼,無所不通也。」
  • 道教符咒中的「敕令」和「急急如律令」是指什麼意思?很少人知道
    道教經文、符咒,乃至令牌上或者法師行儀中,經常出現「敕令」的字樣。那麼,「敕令」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符咒中的「敕令」:敕令:chì lìng,也寫作"勅令"、"敕諭"、"法旨"。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敕令」一詞用於道教文書時,借鑑了這一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