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武俠小說風靡兩岸三地,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小說洛陽紙貴人盡皆知。隨著古龍作古,梁羽生仙逝,金庸封筆,數十年來武俠小說已再無精品,隨著網絡文學的興起,武俠類作品車載鬥量不計其數,但從文筆到立意大多粗鄙不堪,乏善可陳,那種富蘊文採博引史料的歷史武俠小說已近絕跡。直到2015年,一位臺灣武俠文壇暌違四十六年的名家重出江湖,全新作品《王道劍》甫一面世即獲極大關注。內地一向秉持出版精品讀物的三聯書店發行了這部小說,足見其份量地位。此書的作者筆名上官鼎,兩岸三地的年輕一代對這個名字已非常陌生,但他的本名劉兆玄,在臺灣可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
縱觀古往今來的武俠小說作家,劉兆玄無疑是其中官居最高位的第一人。他曾經歷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交通部部長、行政院長,登臨閣揆位極人臣。卸任官職歸隱書齋之後,他重拾青年時的舊業,時隔四十年後又開始了武俠小說創作。
國民黨空軍司令之子劉兆玄在他十八歲時,與兩位兄弟劉兆藜、劉兆凱一起以「上官鼎」為筆名合作出版了多部武俠作品,在臺灣紅極一時。幾年後三兄弟都投身學術,繼續博士學業,上官鼎之名從此絕跡於江湖。如今的復出讓世人又看到了那個寓俠於史,寓情於俠的上官鼎。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是明初的燕王靖難之役,建文帝的那樁千古懸案。書中的一個主要人物正是全真教世外高人完顏宣明。這個人物原型就是全真教在元朝的末代掌教完顏德明。自這位金國宗室後裔完顏掌教之後,全真教已分崩離析,再無掌教之位。興於金而寂於金,這十八代掌教歷程似冥冥中自有天意安排。
從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直到元順帝在明軍兵臨城下時逃離大都回歸塞北,其間的九十七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元朝。這段時期對於全真教而言,是一個世紀的煎熬與壓抑。
全真教一代神仙掌門丘處機與他所依仗的蒙古國主成吉思汗同遊天國之後,蒙古人藉助全真教來籠絡原屬金國的北方民眾的任務布局已告完成,全真教的戰略價值已經日漸衰微。
此後的歷任大汗,從窩闊臺、貴由到蒙哥,在奄有華夏半壁的同時,注意力已經轉向西方,而徵服西方的宗教所需,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只具備敷衍留守作用的道教,已成雞肋敝履。而全真教的道士們,從尹志平到李志常、張志敬,歷代掌教都未參透這一玄機。
蒙古帝國疆域圖,忽必烈管轄的原金國與南宋的部分僅是東方半壁。
繼承丘處機掌教位置時已經五十八歲的尹志平,在接過「天下道教令尊」的頭銜後大興土木,廣建道觀,開啟了中原佛道之爭。到他的師弟李志常繼任時,釋道矛盾已然嚴重激化勢如水火。而李志常與下一任掌門張志敬都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自己一方仍然是那個被大汗奉為神仙祖庭的天下道統正宗,於是幾次遠赴蒙古國都,與佛家當面辯理,結果是必然的滿盤皆輸,落得個庭前剃髮受辱,毀經失地的下場。其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大汗國,忽必烈專心經營東方國土,全力進攻南宋,全真教又燃起了一線復興的希望,直到忽必烈定都北京那年,頒旨延請江西龍虎山的正一道天師張宗演北上大都,敕封國師,而且醮於全真教的大本營長春觀,全真教才知道,他們的時代結束了。正一道第三十六代張天師張宗演。江西鷹潭龍虎山天師府彩塑張天師坐像。中國道教自宋末開始就分為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門派,全真在北,正一在南,二者矛盾重重,此消彼長爭鬥千年至今。元世祖忽必烈在滅南宋的時候,考慮的自然是如何維護南方的穩定,爭取南方半壁億萬民眾的傾心歸附。與他的祖父成吉思汗曾經做過的一樣,宗教自然是最好的工具。獲得江南道眾的精神領袖張天師的支持,遠勝於徵伐江南的千軍萬馬。至於全真教,已是鳥盡之弓兔死之犬,任由其自生自滅去吧。
全真教試圖以儒釋道三教合一來統一全國信眾,但終究徒勞無功。
從此全真教偃旗息鼓,忍氣吞聲地度過了整個元朝,直到蒙元覆滅,明朝建立之後,已低調多年的全真教突然又興旺起來,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圖影塑像被大肆供奉,尊為宗祖。
但是供奉的地方卻詭譎奇異,不是道觀,也不是廟堂,而是一種特殊職業從業人士的家廟宗祠內,也不再是邱祖獨享尊位,而是與另一塑像二聖並尊,端坐丘處機塑像旁邊的,非僧非道,非神非仙,而是一位文人史官。這是至今仍被不斷爭議的一宗懸案。
圖書《丘處機大傳》中的馬鈺與丘處機畫像,採自古版。
北京白雲觀是今天的全國道教中心,全真祖庭所在,這裡就是丘處機當年被成吉思汗敕封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的長春觀。白雲觀裡的老律堂,原名七真殿,是供奉王重陽門下全真七子的正殿。其中的七尊塑像,除清靜散人孫不二為女流外,另外六人造像本應都是仙風道骨長髯廣須,但六人中唯有居於正中的丘處機塑像沒有鬍鬚。這種不合常理之事,歷來廣受質疑。從前老北京每年正月十九都是一個盛大節日,名叫「燕九節」。因為這天是丘處機的生日。而在某些野史的記載中,這個「燕九」的名稱是後來演化的,起初的名字是「閹九」。
長春子丘處機為求道禁慾而自宮的傳言早已有之。因此在有明一朝,太監們常供奉司馬遷與丘處機「二聖」作為祖師爺。有的說早在王重陽死後七年,丘處機隱修時即為參悟秘籍而自斷陽根,這難說不是金庸創作東方不敗、嶽不群等人物時的靈感來源。有的說是丘處機遠赴大雪山參見成吉思汗時,大汗以美女(甚至有些版本說是公主)相贈,他為表示清心寡欲又無法拒絕大汗,乾脆自宮以示決絕。明朝大文人,傳說中《金瓶梅》與《西遊記》的作者王世貞的 《弇州山人續稿》中說:「元太祖以宮嬙賜丘長春,逼使汙之,長春乃自刃其勢,以示不得汙」;清代文豪俞樾的《茶香室三鈔》中也同樣採用了這種說法:「元太祖尊禮丘長春,欲妻之以公主,遂自腐以告絕」。據清朝著名的筆記《清稗類鈔》記載,「(正月)十九日,遊白雲觀。觀,元之長春宮也,為城外巨剎,花木甚多。俗稱正月十九為燕九,亦稱閹九,又稱會神仙。前數日,遊人已多,而閹人火,以元代丘處機乃自宮也。」
四個版本的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中的丘處機形象。或許右上的1994年香港版造型最接近丘處機本人?1994年香港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中的丘處機,已經是中年道士,但頦下無須。這種傳言是真是假,如今已無從考證,畢竟古人沒有照片影像存留。以理推之,倒也似有可能。道教的全真正一兩派,雖法理相近道統如一,但修煉方式截然不同。全真道以內丹修煉、淨心滌俗為宗旨,要求苦修,教內道士要清心寡欲,終生在道觀持戒修行,不食葷腥不得嫁娶,與出家僧人類似。而正一道則主要從事降妖驅鬼、祈福禳災等世俗業務,因此不必持戒,飲食、婚嫁、居所乃至髮型著裝均無限制。全真教素以嚴格持戒自律為傲,所以在極度困頓艱苦,或是苦修難以參悟玄機的關頭,作出極端的舉動也有可能。丘處機為全真教發展壯大可謂全心全力,自腐殘身而矢志不渝。而全真教在他辭世時登上巔峰,也不枉他的一生苦修了。
2015年下元節期間,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的「乙未年對海外正一道授籙活動」。
----本文標題《瑤臺歸去看清絕》引自丘處機所作的詞:《無俗念 靈虛宮梨花詞》。此詞本是寫道觀中的梨花的,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把該詞稱為是丘處機讚頌小龍女的。小說節錄如下:「春遊浩蕩,是年年寒食,梨花時節。白錦無紋香爛漫,玉樹瓊苞堆雪。靜夜沉沉,浮光靄靄,冷浸溶溶月。人間天上,爛銀霞照通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殊高潔。萬蕊參差誰信道,不與群芳同列。浩氣清英,仙才卓犖,下土難分別。瑤臺歸去,洞天方看清絕。」作這一首《無俗念》詞的,乃南宋末年一位武學名家,有道之士。此人姓丘,名處機,道號長春子,名列全真七子之一,是全真教中出類拔萃的人物。《詞品》評論此詞道:「長春,世之所謂仙人也,而詞之清拔如此」。這首詞誦的似是梨花,其實詞中真意卻是讚譽一位身穿白衣的美貌少女,說她「渾似姑射真人,天姿靈秀,意氣殊高潔」,又說她「浩氣清英,仙才卓犖」,「不與群芳同列」。詞中所頌這美女,乃古墓派傳人小龍女。她一生愛穿白衣,當真如風拂玉樹,雪裹瓊苞,兼之生性清冷,實當得起「冷浸溶溶月」的形容,以「無俗念」三字贈之,可說十分貼切。長春子丘處機和她在終南山上比鄰而居,當年一見,便寫下這首詞來。----
更多本人原創文章,可點擊下面帶有下劃線的文章標題連結直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