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怎麼叫呢?「布穀」還是「不如歸去」

2020-12-05 瀚海一飛鴻

杜鵑鳥,古時又有子鵑、子規、謝豹、杜宇、布穀之稱。民間傳說,杜鵑的叫聲是催促耕種,認為其鳴叫之聲為「布穀、布穀」,所以又被叫做布穀鳥。杜甫即有詩句「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杜甫《洗兵馬》) ;明代大詩人李東陽也有「春雨園林布穀聲,聲聲不住勸春耕」(李東陽《布穀》)之句。

據記載,士大夫們又常常將其鳴叫之聲解釋為「不如歸去」,當也是模擬其聲音之義,勸人離開是非之所、歸去田園。因此,被文人們賦予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有柳永纏綿的「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柳永《安公子》),也有張炎蕭索的「幾回聽得啼鵑,不如歸去」(張炎《祝英臺近》)。

那麼,催促耕種的「布穀」之聲,與「不如歸去」之間有什麼關聯嗎?至少,二者的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發音並不很相似呀,不太可能聽到「布穀」的聲音聯想到「不如歸去」呀。我們假定杜鵑的叫聲在古代的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即便有,其實我也沒有辦法證實),那麼,在古漢語語音當中,二者的發音是相似的。

如果查找典籍,例如《康熙字典》,我們可以輕鬆查到它們的相似性。本文擬換一種途徑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我們通過詩歌韻腳的發音來判斷二者的語音關聯。在「布」與「不如」之間的相似性,實在沒有太大的討論空間,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谷」與「去」。

杜甫有一首用「谷」作韻腳的詩,非常有名,也特別典型: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在這首五言古體詩中「谷、木、戮、肉、燭、玉、宿、哭、濁、屋、掬、竹」為韻腳,韻母的發音當是一致的。而範成大的一首詩《送李童子西歸》中也有四句可與之參照:

口角誦書如布穀,眼光骨法俱冰玉。

紫綃輕衫發錦束,萬人回頭看不足。

而「去」在韻腳的時候並不很多見,大家熟悉的李清照《漁家傲》中是這樣的:

天接雲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其韻腳為「霧、舞、語、處、暮、句、舉、住、去」。

稍後一些嚴蕊也有一首《卜算子》與之相類:

不是愛風塵,

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

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

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

莫問奴歸處。

這首詞的韻腳為「誤、主、去、住、處」。

其實還有更典型的例子,不過不算太常見:

齊天樂

與馮深居登禹陵

(宋)吳文英

三千年事殘鴉外,

無言倦憑秋樹。

逝水移川,高陵變谷,

那識當時神禹。

幽雲怪雨。

翠蓱溼空梁,夜深飛去。

雁起青天,

數行書似舊藏處。

寂寥西窗久坐,

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

積蘚殘碑,零圭斷璧,

重拂人間塵土。

霜紅罷舞。

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

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

通過詩句,我們可以知道,普通話中幾乎沒有什麼相關的兩個字,本是一個韻,那麼,還有其他的嗎?

根據古代漢語的研究結論,古代漢語語音是沒有尖團音之分的,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沒有「j,q,x」這幾個聲母的字音。也就是說,「去」字的聲母,更接近於「k」。我們口語當中把「客人」的「客」讀成「qie」,也可以算是一個佐證。

在唐宋時期的中古語音中,「谷」與「去」的音接近,如果「不如歸去」連讀稍快,其實與「布穀」就相去不遠了。普通人聽到的就是「布穀」,趕快耕種;士大夫們在仕途失意之時,理所當然的就聽到了「不如歸去」。

相關焦點

  • 清涼寨布穀是多情鳥 杜鵑是吉祥的花
    清涼寨布穀布穀,呼呼呼,叫得人百感交激,思緒萬千,讓人撲通心跳。雖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卻是杜鵑花兒始盛開。歷來長恨春歸無覓處,多情布穀為誰來。武漢解封後跚跚到來的春遊,冷落了清涼寨上的布穀鳥。人行走在清涼寨的花草叢中,不停地聽到布穀布穀地叫。
  • 布穀……布穀……
    一早起床,站在陽臺,突然聽到了「布穀—布穀」的聲音。不說在都市,就是在鄉村,我也好幾年沒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了。雖然,聽到的,只是一隻布穀鳥的叫聲,應該是在離家不遠的小山那邊。沒有看到它的影子,「布穀布穀」的聲音也漸漸遠去,只聽了四五聲就聽不到了。
  • 在詩詞中,杜鵑、子規、布穀,指的是一種鳥嗎,營造怎樣的意象
    我們可以看到,這只在詩詞叢中飛來飛去的靈秀的小鳥杜鵑,在唐詩宋詞中的上鏡率,還真是頗高的,其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古典詩詞中的杜鵑鳥,還遠遠不只是這些呢,甚至,在有些詩句中,沒有使用「杜鵑」,而是使用了杜鵑鳥的其他名字,還有什麼鳥兒,比杜鵑鳥擁有更多的名字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 杜鵑鳥傳說為蜀帝杜宇所化,其鳴若「不如歸去」
    「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初夏時常晝夜不停地叫。吃毛蟲,是益鳥。多數把卵產在別的鳥巢中。也叫杜宇、布穀或子規。」這是《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杜鵑鳥」的注釋;「杜鵑:一、常綠或落葉灌木,葉子橢圓形,花多為紅色。供觀賞。二、這種植物的花,也叫映山紅。」
  • 望帝春心託杜鵑,詩與杜鵑
    杜鵑鳥的別名,又名蜀魄、蜀魂、蜀鳥、催歸、杜宇、子規、子娟等。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 青島候鳥傳⑤丨望帝春心託杜鵑 企料這貨是「渣男」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花中有杜鵑,鳥中有杜鵑,人中也有杜鵑,詩詞中更少不了杜鵑。杜鵑,就在我們身邊,即使身在繁華都市,經常也能聽到它們鳴叫——布穀、布穀……但是,我們並了解它。布穀?我們脫口而出的「布穀」,就是杜鵑麼?十有八九的青島人並不知道,布穀鳥是杜鵑的一種,是大杜鵑,因其叫聲有「布」「谷」兩個音節,也叫二聲杜鵑。有二聲杜鵑,當然就有四聲杜鵑、八聲杜鵑,名字起得任性但妥帖,以聲辨鳥沒毛病。八聲杜鵑咱們青島沒有分布,這篇文章我們只講大杜鵑(布穀鳥、二聲杜鵑)和四聲杜鵑。
  • 杜鵑鳥和蜀國國主杜宇的關係,為何杜鵑又叫子規
    但他依然心裡擔憂著他那些不爭氣的百姓們,於是,一縷魂靈不散,化成了一隻美麗的小鳥,每到春天需要播種的時候,就到處飛來飛去,發出聲聲啼叫,啼叫的聲音,仿佛是在提醒百姓:「布穀,布穀」。 它就這樣一直飛著,一直叫著,把春天的信息,從高山傳遞到原野、從森林傳遞到田野,一直到嘴裡吐出了鮮血。
  • 科學分清楚:古詩詞中布穀鳥,子規,杜宇和杜鵑鳥,不能再混淆了
    四聲杜鵑的叫聲,聽起來很神奇。白天辛勤的勞動人們聽著是洪亮悅耳的「快快布穀」;晚上孤獨的人聽著就像是在叫「光棍好苦」。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光棍鳥就是指這種四聲杜鵑了。甚至叫到吐血叫到人心惶惶的杜鵑,就是噪鵑。
  • 飛入詩詞叢中的杜鵑,杜鵑還常和哪些意象一起出現?
    杜鵑同時又是鳥兒的名字,作為一種鳥兒,它的名字也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聽見的布穀鳥,其實就是指的杜鵑,此外,它又有子規、杜宇等不同的名字。每當春夏時節,在田野裡,在山林中,時常能聽見杜鵑徹夜啼鳴,那聲音,悽婉哀怨,伴隨著夜風送到人們的耳朵裡,仿佛能將人的心都叫碎了一般,真是如泣如訴啊。
  • 鳩佔鵲巢說的是誰,杜鵑鳥有哪些惡習
    因為,科學告訴我,杜鵑鳥並不是一種善良的鳥兒。也許,故事始終是故事,傳說始終是傳說,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不禁讓我大跌眼鏡。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杜鵑鳥是一種鳥類中的寄生蟲。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孵卵寄生性。除了個別種類的杜鵑鳥比較善良,不喜寄生以外,其他絕大多數的杜鵑家族成員都對寄生樂此不疲。
  • 杜鵑鳥並不是一種善良的鳥兒?
    由於,迷信通知我,杜鵑鳥並非一種仁慈的鳥兒。或許,故事一直是故事,傳說一直是傳說,回到理想中來的時分,不由讓我大跌眼鏡。古代生物學通知我們,杜鵑鳥是一種鳥類中的寄生蟲。它最大的特徵就是孵卵寄素性。除去一般品種的杜鵑鳥比擬仁慈,不喜寄生之外,其他絕大多數的杜鵑家屬成員都對寄生樂此不疲。
  • 萌萌細語|布穀~布穀~布穀~太喜歡這款手機鬧鐘的鈴聲
    「布穀」聲聲▓ 司馬小萌2020年09月13日《北京晚報》12版 去年一月我換了新手機。手機自帶的鬧鐘鈴聲,超好聽!樂聲中,時不時傳來一種特殊的聲響,不緊不慢,優雅動聽:「布穀~布穀~布穀~」是的,那是布穀鳥獨特的啼鳴。太喜歡這聲音了!每每被手機鬧鐘鈴聲喚醒,沒有懊惱,只有愉悅。據說「布穀」有提醒眾人播種穀物的意思。這種解釋,到底是農人感覺、還是秀才推理,有待考證。
  • 美文:布穀聲聲
    布穀聲聲周悅勤布穀一叫,北方的麥野就黃了。你只知道,江南的布穀鳥聲被賦予哀傷的調子,出現在許多古代詩人的作品裡,這鳥兒本身也有更多的名字:「杜宇」、「子規」、「杜鵑」,它的叫聲讓人愁腸頓起。它說:「不如歸去!」它接著鷓鴣的聲音,鷓鴣說「行不得也哥哥!」然後子規說:「不如歸去!」多麼完美的勸說二人組,惹得本來柔腸百轉的遊子肝腸寸斷!可是在北方,它只是布穀鳥,它只是上蒼派來督促收割的使者。
  • 杜鵑鳥的叫聲 杜鵑叫起來是布穀布穀的
    杜鵑鳥我想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們生活中,它們喜歡吃害蟲 然而對於飼養杜鵑的人來說肯定很喜歡聽他的叫,布穀布穀的很動聽,所以我們也叫它布穀鳥。下面就由愛寵網的小編帶你好好了解下杜鵑鳥,對於喜歡杜鵑鳥的人可以進來看下哦。
  • 科學網—不是每朵杜鵑都叫映山紅
    白花杜鵑                    映山紅 ■付雷
  • 不是每朵杜鵑都叫映山紅—新聞—科學網
    白花杜鵑                    映山紅 ■付雷
  • 杜鵑鳥想偷偷借巢下蛋,沒想被知更鳥發現,遭到一頓「暴打」!
    那鳥類之間的鬥爭呢?遍地鳥毛麼?眾所周知,杜鵑鳥自己是不築巢的,它的孩子都是別的鳥類幫忙養大。據《每日郵報》6月4日報導,一野生動物攝影師拍到一組知更鳥大戰杜鵑鳥的精彩畫面,雖兩者體型相差巨大,但戰鬥之激烈讓攝影師驚嘆不已。
  • 又到布穀催播時
    就在這明媚的春夏之交裡,一隻只布穀鳥從遠方飛來,在天空划過,它們扔下幾句「布穀、布穀,快播快割」聲音後,一掠而過,又飛到遠處的叢林裡,一聲一聲,催著人民快點耕作。布穀鳥鳴叫的聲音像似喚起人民奮鬥的號角,更似催人耕作的戰鼓。激勵著人們忙插忙割,忙前忙後。「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
  • 青蛙VS布穀,單身狗哭了,陶淵明也哭了
    如果有一隻叫,旁邊的也會隨著叫幾聲,好像在對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歡的時候,是在大雨過後。每當這時,就會有幾十隻甚至上百隻青蛙「呱呱——呱呱」地叫個沒完,那聲音幾裡外都能聽到。關於青蛙的詩句也多半是寫它們的鳴叫之聲。
  • 杜鵑花又叫映山紅,是南方常見花卉,四川流傳一個關於杜鵑的傳說
    杜鵑花又叫映山紅、山石榴,在南方地方較為常見。在四川,流傳著一個與杜鵑有關的傳說: 相傳商朝時代,現在的四川地區叫「蜀國」,蜀國的國王叫「杜宇」。杜宇是一位深得人民愛戴的首領,他不僅交會了四川的先民們怎樣種植農作物,還帶領大家治理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