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古時又有子鵑、子規、謝豹、杜宇、布穀之稱。民間傳說,杜鵑的叫聲是催促耕種,認為其鳴叫之聲為「布穀、布穀」,所以又被叫做布穀鳥。杜甫即有詩句「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杜甫《洗兵馬》) ;明代大詩人李東陽也有「春雨園林布穀聲,聲聲不住勸春耕」(李東陽《布穀》)之句。
據記載,士大夫們又常常將其鳴叫之聲解釋為「不如歸去」,當也是模擬其聲音之義,勸人離開是非之所、歸去田園。因此,被文人們賦予了更多更豐富的內涵。有柳永纏綿的「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柳永《安公子》),也有張炎蕭索的「幾回聽得啼鵑,不如歸去」(張炎《祝英臺近》)。
那麼,催促耕種的「布穀」之聲,與「不如歸去」之間有什麼關聯嗎?至少,二者的現代漢語普通話的發音並不很相似呀,不太可能聽到「布穀」的聲音聯想到「不如歸去」呀。我們假定杜鵑的叫聲在古代的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即便有,其實我也沒有辦法證實),那麼,在古漢語語音當中,二者的發音是相似的。
如果查找典籍,例如《康熙字典》,我們可以輕鬆查到它們的相似性。本文擬換一種途徑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我們通過詩歌韻腳的發音來判斷二者的語音關聯。在「布」與「不如」之間的相似性,實在沒有太大的討論空間,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谷」與「去」。
杜甫有一首用「谷」作韻腳的詩,非常有名,也特別典型: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在這首五言古體詩中「谷、木、戮、肉、燭、玉、宿、哭、濁、屋、掬、竹」為韻腳,韻母的發音當是一致的。而範成大的一首詩《送李童子西歸》中也有四句可與之參照:
口角誦書如布穀,眼光骨法俱冰玉。
紫綃輕衫發錦束,萬人回頭看不足。
而「去」在韻腳的時候並不很多見,大家熟悉的李清照《漁家傲》中是這樣的:
天接雲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其韻腳為「霧、舞、語、處、暮、句、舉、住、去」。
稍後一些嚴蕊也有一首《卜算子》與之相類:
不是愛風塵,
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
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
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
莫問奴歸處。
這首詞的韻腳為「誤、主、去、住、處」。
其實還有更典型的例子,不過不算太常見:
齊天樂
與馮深居登禹陵
(宋)吳文英
三千年事殘鴉外,
無言倦憑秋樹。
逝水移川,高陵變谷,
那識當時神禹。
幽雲怪雨。
翠蓱溼空梁,夜深飛去。
雁起青天,
數行書似舊藏處。
寂寥西窗久坐,
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
積蘚殘碑,零圭斷璧,
重拂人間塵土。
霜紅罷舞。
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
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
通過詩句,我們可以知道,普通話中幾乎沒有什麼相關的兩個字,本是一個韻,那麼,還有其他的嗎?
根據古代漢語的研究結論,古代漢語語音是沒有尖團音之分的,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沒有「j,q,x」這幾個聲母的字音。也就是說,「去」字的聲母,更接近於「k」。我們口語當中把「客人」的「客」讀成「qie」,也可以算是一個佐證。
在唐宋時期的中古語音中,「谷」與「去」的音接近,如果「不如歸去」連讀稍快,其實與「布穀」就相去不遠了。普通人聽到的就是「布穀」,趕快耕種;士大夫們在仕途失意之時,理所當然的就聽到了「不如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