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子箋
01引言
說到七夕,人們多半會聯想到「鵲橋相會」這一浪漫場景。古時候的七夕是女兒節,女孩子們在葡萄架下穿針乞巧、偷聽他們的私語。現代社會裡,七夕被賦予了情人節的意味,於是七夕這一日,成雙入對的情侶逛商場、看電影、吃晚餐,真箇是甜甜蜜蜜、恩恩愛愛、和和美美。情侶們的花式秀恩愛讓單身的人真真是讓人羨慕忌妒恨啊。
然而,2020年的這個七夕,對單身狗們似乎還特別的不友好。因為一隻青蛙橫空出世,「孤寡孤寡」地又吵又鬧,這隻七夕青蛙被命名為「孤寡青蛙」。
據相關數據顯示,七夕前夕,許多年輕人選擇給朋友點一隻青蛙,接著會有專人去加他好友,然後一直在聊天中「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地叫下去。
青蛙的叫聲「gugua」聲音似「孤寡」,那麼,布穀鳥的叫聲「bugu」則似「不孤」了,因此,七夕青蛙火了以後,不少賣家又想到了布穀鳥可以代表不孤,於是七夕布穀鳥也在悄然上線。
「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便成了人們藉此來調侃和安慰單身朋友的網紅,一片「孤寡孤寡」聲和「不孤不孤」聲成為當天網絡平臺上最熱鬧的景象之一。簡直就是一雙「不正經」的「神經病」!
熱鬧時候最孤獨,人多時候最沉默,哎,可憐的單身狗們哭暈在廁所啊。
02青蛙
「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用的是諧音梗。其實,若是回歸到青蛙和布穀本身,只怕陶淵明老先生也要哭暈在田埂上了。
眾所周知,陶淵明除去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氣節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中國古代的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後世的詩歌中田園成為很重要的一個流派,寫作者主要有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他們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表現農村恬靜和諧的生活以及自己閒適散淡的心情。
青蛙和布穀是田園詩中兩個很常見的詩歌意象,而且時令性很明顯。
青蛙平時棲息在稻田、池塘、水溝或河流沿岸的草叢中,炎熱的夏天,它們一般都躲在草叢裡,偶爾喊幾聲,時間也很短。如果有一隻叫,旁邊的也會隨著叫幾聲,好像在對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歡的時候,是在大雨過後。每當這時,就會有幾十隻甚至上百隻青蛙「呱呱——呱呱」地叫個沒完,那聲音幾裡外都能聽到。
關於青蛙的詩句也多半是寫它們的鳴叫之聲。
最出色的最推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翻譯: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簡簡單單幾句話,寫出了農村夏夜的清幽,更寫出了豐收在望的欣賞之情。
再如張良臣的《夏夜》:恰則黃昏雨便晴,青塘迤邐盡蛙鳴。月明已在芭蕉上,猶有殘簷點滴聲。劉基的《五月十九日大雨》: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這兩首詩也都是寫雨後之景,明月、蕉葉、池塘、青草……蛙聲是這片背景上最動聽的天籟。
趙師秀的《約客》也家喻戶曉。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詩歌前兩句寫景,描繪出一幅江南夏夜雨圖。梅雨季節,陰雨連綿,池塘水漲,蛙聲不斷,鄉村之景是那麼清新恬靜、和諧美妙。詩歌的後兩句歷來有些爭議,有說表現的是客人未至的落寞孤寂與煩躁不安的心境,也有說表現出的是客人遇雨未來亦自得其樂的淡泊心態。
從上述詩句中可見得,青蛙是古詩詞中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意象。「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在這裡並非為寫景而寫景,而是於景中寄寓了自己或歡快或輕鬆或悠閒的思想感情。
03杜鵑
關於布穀鳥,情況卻要複雜一些。
布穀鳥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的叫聲,所以農人們又把叫做催更鳥,甚至於形象地描繪它們的聲音為「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所以,涉及布穀鳥的詩句也多半是從此點著手,例如明代童軒的《和陶彭澤歸田園居》:飛飛布穀鳥,藹藹桑樹煙。布穀鳥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繁盛茂密的桑樹生長的緊密蔥鬱。明代王守仁《羅舊驛》:布穀鳥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布穀鳥在村中啼叫著,天空漸暗,飄下了雨滴,刺桐花生長在石頭下昏暗的角落裡,在溪水旁顯得分外幽靜。明代袁天麒的《早行》:尋花人隔綠簾語,布穀鳥忙深樹啼。尋找花兒的人隔著茂盛的樹葉說話,布穀鳥在蔥鬱的大樹上啼叫。
總體來說,布穀鳥給人們帶來的還是比較愉悅的體驗和心情。
但是,問題在於布穀鳥還有一些別的名字,比如杜鵑、子規。文人筆下,若是有「杜鵑」字樣出現,卻是另一種意味了。而這個意象的使用頻率好像還要更高些。
「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這些以杜鵑作為核心所寫的詩句中所流露出來的是傷春、是失意、是思歸、充滿了哀怨悽苦之情。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不同呢?這其中其實是有些誤會的。
杜鵑是個大屬,通常說杜鵑科。杜鵑包括大杜鵑(布穀鳥)、四聲杜鵑(子規)、八聲杜鵑、中杜鵑、小杜鵑、鷹鵑等很多個品種。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布穀鳥屬杜鵑科,所以人們稱它作杜鵑也並沒有錯。然而,文人筆下以「杜鵑」字樣出現的,卻是另一個品種:四聲杜鵑。
所以:布穀是杜鵑,杜鵑卻並不是布穀。
布穀鳥的膽子很小,並不敢接近人類和村莊。四聲杜鵑卻特別膽大,它喜歡進入村莊裡在房前屋後的高樹頂上不知疲倦地日夜鳴叫。它也喜歡獨來獨往地隨著夏天不斷遷徙。古人看見它鳴叫時大張的口中猶如鮮血一般殷紅,都認為它是在啼血而鳴,而其實那只是它的口膜上皮和舌頭顏色是鮮紅色的而已。
呵呵。杜鵑和布穀竟然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陶淵明老先生繼續哭暈在田埂上,單身狗們似乎可以不哭了吧。
04結語
當然,關於哭不哭的,都是玩笑。借著這不正經的禮物,我們說點正經的話題。
如果說杜鵑和布穀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孤寡青蛙」和「不孤布穀」卻是一個錯誤的美麗。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教授聞學就認為:「七夕當天,年輕人藉助青蛙和布穀鳥進行網絡交往,一方面是抒發宅家期間積壓的苦悶情緒,一方面是對七夕這一傳統節日的喜愛,同時,表達了對許久未見的同學、朋友的想念,是對同學情、友情的重視以及對回歸正常學習、生活的嚮往」。
另外,本魚認為:七夕時候,能有「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這樣的歡樂,說明越來越多的年青人正在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當然,如果能夠在節日中體現我們的傳統文化,那就更好了。「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只在七夕當天短暫走紅,說明它還是快餐文化。而我們的詩詞文化經過了千百年的積累和沉澱,久而彌香,它會給我們生生不息取之不盡的滋養。我們不必固守於農耕時代,但是,我們要傳承、要發展、要創新,讓它融入到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中。
魚泡泡:
謝謝您對本文的閱讀。關於「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關於「農耕文化」和「網際網路文化」您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喲。
●文中所用的圖片來自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謝謝。
●本文系百家號獨家首發,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否則一經發現,將追究抄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