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秋去飛鏑箭,北往南歸落瑤臺。過了立秋,意味著秋天將要來了。說到秋天,你可能會想到圓月、秋雨、菊花、楓葉、殘荷等等許多最能體現秋意的景象。此外,一定不會忘了秋雁。雁,也叫鴻雁,是一種候鳥。春來北國,秋去南方。千山萬水的往返途中,傳遞了多少故事。千百年來的古詩詞中,承載了多少文化。
翅振翎翩天涯外,人字長空碧雲裁。鴻雁,天空給了你自由,你卻給了我憂愁。古典君分享十首詠雁五律詩,歡迎詩友們留言留作,共同探討交流。——皛玊題記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記載,雁狀似鵝,亦有蒼、白二色。今人以白而小者為雁,大者為鴻,蒼者為野鵝。所以,白色的才叫鴻雁,灰黑色的叫野鵝。但是現在,我們把豆雁、黑雁、紅雁等不是白色的雁也統稱為雁了。
《五律詠雁·其一》(平水韻上平十灰)
人字銜春到,辭離待菊開。
歸心飛鏑箭,怡夢落瑤臺。
未洗徵衣垢,低眉脈柳栽。
疏風棲故地,指點碧雲裁。
《五律詠雁·其二》(平水韻上平五微)
露宿雙雙憩,長空對對飛。
風姿清砌骨,雅意素披衣。
不舍相依伴,傾情顧念緋。
為卿梳靚羽,織暮作香幃。
古人說,雁有四德五常。天寒冷時,自北而南,止于衡陽(傳說衡山有回雁峰,雁飛至此而止,不再南飛。);天暖時,自南而北,歸於雁門。南來北往,總是非常準時,這是它的「信」。雁飛行時,常常結伴有序而行。前鳴後和,這是它的「禮」。雁對伴侶十分忠誠,失偶不再配。這是它的「節」。雁在黑夜休息時,通常是頭雁負責警戒。白天,頭雁口銜蘆柴而飛,是為了減輕高空的阻力,以便飛得更輕鬆。這是它的「智」。
《五律詠雁·其三》(平水韻下平十蒸)
向晚煙波滿,曦霞捧日升。
橫雲春沐雨,風起雁飛騰。
織就流光錦,捎書結赤繩。
繁星瑩錯落,夜幕閃青燈。
《五律詠雁·其四》(平水韻上平一東)
列陣江南去,凌雲叱吒風。
思鄉尋舊夢,渡影掠歸鴻。
翅振天涯外,翎翩瀚漠中。
來年相約處,望斷院牆東。
大雁相互之間彼此關心,相互照顧,團隊精神很強。就食之時,一起分享,從不吃獨食。壯年大雁,絕不會棄老病大雁於不顧,養其老送其終。
《五律詠雁·其五》(平水韻上平一東)
趕月乘風度,棲霞看日紅。
長空扶彩路,陌野卸徵戎。
振翅搖千裡,哀鳴蕩九宮。
前行無反顧,箭發顯神弓。
《五律詠雁·其六》(平水韻上平七虞)
無力裁雲處,誰憐隻影孤。
雙翎分兩地,獨自結黃蘆。
檻外吟閒月,禪心看戲鳧。
念隨秋去遠,春盼再蕪途。
離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鴻雁南翔北飛。在古詩詞中,雁承載著遊子的思鄉之情與羈旅天涯之感。
《五律詠雁·其七》(平水韻上平十四寒)
翼勁長空小,平湖獨覺寬。
拈花輕一笑,結草度千寒。
情系江南月,親連漠北翰。
飄蓬猶自在,夜宿陌承歡。
《五律詠雁·其八》(平水韻下平五歌)
渺渺寒山月,雙雙逐雁梭。
巡天舒雋意,露宿對情歌。
摯手塵千裡,牽心雨一蓑。
雲間同築夢,石上共清波。
古代有「鴻雁傳書」的傳說,在山遙水遠的年代,鴻雁非常準時的南來北往,承擔著人們心中「信使」的使命。
《五律詠雁·其九》(平水韻下平八庚)
渡影三江越,揚標萬裡徵。
離歌簫致遠,筱詠笛吹橫。
一任相思顧,空餘嘆息聲。
抒懷杯對月,拂袖送歸程。
《五律詠雁·其十》(平水韻下平七陽)
春至花開暖,秋歸菊送涼。
胸中存摯愛,眼內貯柔腸。
塞北千山越,江南萬裡翔。
接波追鶴夢,一夜到衡陽。
傾城月光,靜靜流淌,煙波起處,思緒飛揚!緣來緣去,多少真誠與感動刻進記憶的詩行。生命不息,快樂與憂傷,是心靈不朽的吟唱。古典君每天會為大家奉上精彩的詩詞原創文章,用一闋闋詩篇,營造我們靈魂棲息的家園。
文中使用部分圖片和文字來自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還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謝謝!本文系百家號獨家首發,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作者為愛尚古典文學或出處。否則一經發現,將追究抄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