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在評論「初唐四傑」的時候,曾經說過:「五律到王勃和楊炯時代是從臺閣移到江山和塞漠,臺閣本來只有儀式的應制,到了江山和塞漠,才有了低徊與惆悵,嚴肅和激昂」。這一描述用在宋之問的詩同樣適用。他的詩兼宮廷的典雅華麗與山川旅行的清新自然,只不過他行走山川不是自願而已,而是迫不得已。
宋之問本來擅長寫和制、應制類型的詩,再加上他喜歡阿諛奉承,他靠著阿諛武則天的男寵「二張」兄弟倆而上位的,因此,在武則天執政的時候,他還是很瀟灑的。但是武則天過世後,李氏重新上臺,執掌天下,而武則天的黨羽被清除,因此宋之問受到牽連,被貶到廣西,不得不南下,在南下的路上,由於路途艱辛,心思憔悴,反倒寫了很多真情流露的詩。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在大庾嶺寫的一首詩。
題大庾嶺北驛唐 宋之問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大庾嶺在今天的江西省大餘縣境內,在古代,是流放的人必經經過的路線,如蘇東坡過大庾嶺時寫下「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大庾嶺多梅花,因此也叫梅嶺。詩人本來是有很好的前程的,卻被貶路過這裡,內心非常的悲痛,而這時候又看見十月北雁,頓生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詩中「陽月」即農曆的十月,大雁南飛過冬,飛到大庾嶺就不在往南飛了,可見古時候嶺南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劣,連大雁都嫌棄。而詩人想到這兒,覺得自己還不如大雁,大雁可以不再南去,而自己不得不往南,走上那個荒蠻之地。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已」本是終結之意,這裡詩人寫自己尚未到達目的地,就嘆息何時能歸來,可見他多麼的不情願去這個地方呀!在古代,嶺南是一個偏僻、落後、交通不便的地方,而且那個地方溼熱,北方人去到那兒,不適應那兒的環境,容易水土不服而染上各種病,因此許多人問嶺南色變。所以官員被貶嶺南,都經常和親人做死別,比如唐朝韓愈被貶,就給他送行的侄孫寫到「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詩人這兒寫還鄉的渴望,何嘗不是害怕自己會死在嶺南。
當時已到黃昏,江水已落潮,周遭非常的寧靜;叢林裡瘴氣繚繞,迷迷濛蒙的無法看見任何東西。因此在這樣的情景下,就有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這句,同時也隱隱約約吐露出下句「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南朝梁朝詩人陸凱到江南時,看見早春的梅花,因此思念起北方的好友來,於是折下一枝梅花並寫下一首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讓驛使幫忙寄給好友。這裡詩人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這個時候,大庾嶺上的梅花應該開了吧,那我就可以折一枝寄給親人,這樣也可以緩解我的思鄉之情。
這裡有兩個關鍵的地點,一個是大庾嶺北驛,一個是攏頭梅。一峰劃分南北,明天登上嶺上,望一望故鄉,就進入那個大雁都不去的荒野之地了,前路茫茫,何時才是歸程。
宋之問因為阿諛奉承武后的寵男上位,被世人不齒,可以說是大唐人品最差的詩人,但他卻寫下這首著名的詩,最後兩句讓人讀之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