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僅是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詩人,還是一位極度自信的讀書人。所以他在自己的詩歌《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給出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自我評價,一時之間語驚四座。這種自信雖說是出於杜甫對自我學識的認知,但也是有一些遺傳的因素。因為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一個自信心爆棚的人。
杜審言,是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在《唐才子傳》一書中稱他:
恃高才,傲世見疾
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恃才傲物,自信過人的大才子。而他給自己的評價則被記錄在《舊唐書》裡:
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跡,合得王羲之北面
翻譯成白話就是:「在詩文領域,屈原、宋玉都得排在我的後面;在書法領域,王羲之也不是我的對手」。如此自信,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他的一首小詩,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渡湘江杜審言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的這首詩創作於公元705年,在這一年裡他被唐中宗貶謫到遙遠的峰州。當途經湘江的時候,望著川流不息的江水,百感交集的詩人寫下了這首撫今追昔的七言絕句。
在首句詩裡,詩人一共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是「遲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裡,在《小雅鹿鳴之什出車》中就有「春日遲遲,卉木萋萋」的詩句。它代表了眼前的春景。
其次是「園林」,代表的是唐朝東都洛陽的景色。而「悲昔遊」則是今昔對比下,詩人所發出的感嘆。
在春臨大地的時候,暢遊美麗的湘江,本應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但詩人卻悲從中來,這是因為什麼?因為他想起了洛陽的亭臺樓閣,想到了昔日的歡聲笑語。昔日的樂與今日的悲兩相對比,哀愁就成為詩人此時唯一的內心感受。
在今昔對比,點明悲思的主題後,詩人又展開想像的翅膀,描述了未來的狀況,「今春花鳥作邊愁」。
這句詩雖然是以「今春」開頭,但描繪的卻是未來,也就是對詩人到達峰州後的描寫。現今看到的花鳥,使詩人想到了遙遠的峰州。那裡的春天是否也想中原一樣明媚?對一個遙遠的蠻荒之地所產生的恐懼,讓詩人的內心充滿了對未來的憂愁。
一個「愁」字,既是對首句的呼應,又代表了詩人情感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句是唯一描寫到作者本人的詩句,「獨憐京國人南竄」。
這句詩的重點在於「憐」和「竄」這兩個字上。「憐」字的本意是哀,它反映了詩人此時複雜的心情。
而「竄」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
墜也,從鼠在穴中
不僅從雲端跌落到谷底,還像老鼠一樣倉皇逃竄,這或許就是詩人此時真正的境況。「京國人」是對往昔光輝歲月的緬懷,但放到這句詩中,益發顯露出詩人當時的狼狽和悽涼。
在本詩的結尾,詩人終於提到了標題裡湘江,「不似湘江水北流」。
峰州位於古代的交趾郡,具體的位置在現今越南的河內市,是唐朝最南方的領土之一,所以詩人才有「南竄」的說法。在自己被貶謫峰州的途中,看到向北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詩人的心中又怎麼可能不生出感嘆呢?
在後兩句詩裡,詩人藉助北流的湘水來烘託南行的自己。此處他運用了對比和反襯兩種寫作手法,既加強了詩歌的中心內容,又突顯出自己內心的傷感,可謂是一舉兩得。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詩人善用對比。在首句詩中是今昔對比;首句和第二句之間則是現在、未來的對比;而後兩句是人與江水的對比。三個對比層層遞進,把詩人內心的悲愁逐步表現出來。
而在遣詞造句方面,詩人善於用最少的文字表達出最豐富的含義,例如「竄」字的運用。
本詩無論是整體結構,還是細微之處都堪稱完美,所以著名的詩論家胡應麟對它的評價是:
工致天然,風味可掬
看來盛名之下果無虛士。
參考資料《全唐詩》《唐才子傳》《舊唐書》《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