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我們談論神話傳說時,一般會把「神仙」作為一個詞語放在一起。如果細分的話,「神」與「仙」還是有區別的。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諸多的神仙,既有先天的尊神,也有後天的仙真,而且還吸納了很多民間的俗神。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和聯繫。
早在道教誕生之前,我國就有對於神仙的記載了。《莊子·逍遙遊》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神人不吃凡間的五穀,只吸風飲露,並且還能騰雲駕霧,御龍飛天。《山海經·大荒西經》也有關於神人的記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
那麼「神」與「仙」該如何區別呢?很多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神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界的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等自然之神,如雷神、水神、火神等;一種是無形無相的「道」的化身而來的人格神,如道教的三位至尊之神三清,即道經所講的「一氣化三清」。
仙則是凡人經過修行及悟道從而達到長生不死的人。單從「仙」字可理解為「人」和「山」就為仙,根據《說文解字》記載:「仙:長生仙去。從人從山。」《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仙是由人而來的。
對於「神」與「仙」還有一種區別就是,神一般是司職的,每位神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都有不同的司職。像雷部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作為雷部的最高神,不但統御整個雷部的神靈,還「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道教的主神之一太乙救苦天尊尋聲赴感,化身三界救苦救難;僅次於三清的玉皇大帝更是統御十方三界、四生六道。
而仙與神不同,仙一般沒有官職,十分的逍遙自在。自古人們都渴望飛升成仙,在仙境過著無憂無慮的逍遙日子:「仗劍紅塵已是癲,有酒平步上青天。遊星戲鬥弄日月,醉臥雲端笑人間。」人是只有希望能成仙的,沒有說成神的。
前面說了,神在道教可分為自然神和人格神,仙也是有很多種的。道教學家葛洪在《抱樸子·論仙》中有描述:「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葛洪根據修煉的不同層次將仙分為天仙、地仙和屍解仙。後來道教根據丹道修行的高低又將仙分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五等仙。
有人會問了,既然分為「神」與「仙」,那麼誰更厲害一點呢?神與仙構成了道教的神仙體系,也是道教信仰的根本。作為道教至尊神的三清當然是至高無上的,而土地神則是諸神中地位較低的神祇,而像四大天師、八仙、媽祖等這些後天仙真在神仙體系裡的地位也是不低的,所以對於「神」與「仙」誰比誰厲害不能一概而論。
本期就簡單的介紹到這裡,對於道教的「神」與「仙」,您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大家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