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神仙的數量非常龐大,既有像三清天尊、玉皇大帝這樣的先天尊神,也有呂洞賓、鍾離權等等後天得道的仙真,同時道教還吸納了民間的俗神信仰如灶神、門神等。此外還有許多凡人因為功德無量被祀奉成神,如三國猛將關羽,由於其義薄雲天、忠肝義膽,死後被民間追奉為武聖,道教也將他奉為關聖帝君,成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
隨著歷史的發展,道教吸收和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神仙,這就造成了神仙的構成愈加繁雜和混亂。對此,道教的神仙體系進行了多次的革新。南朝時期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構建了完善的神仙體系排行,編著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真靈位業圖》。他對道教神仙等級劃分以「位業」為依據,何為「位業」呢?「位」指的是神界的地位、位置,「業」指的是神仙道行的深淺、功德的高低。
在《真靈位業圖》中,將道教的天神、地祇、人鬼和仙真眾聖等3000多位神仙分為了七個等級,每一級都有一個主神,位居中位,左右各有若干神位。主神從第一級到第七級分別是元始天尊、玉晨玄皇大道君、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和酆都北陰大帝。
《真靈位業圖》確立了以元始天尊為最高尊神的神仙體系,但是作為元炁之宗的太上老君卻被劃分到了第四等級,陶弘景是茅山上清派的祖師,除此以外道教還包含天師道、靈寶派等諸多派系,天師道以太上老君作為最高神,而靈寶派則是以靈寶天尊為主神。因此這種神仙等級的排列並沒有被道教的全部派系接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變,最後道教確立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御為主要尊神的神仙體系,其他神祇再依次排列,神仙脈絡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我們平時總說「神仙」,其實「神」與「仙」還是不同的,他們最明顯的區別是「神」一般都有神職在身,而「仙」則是沒有司職,逍遙自在。道教的神仙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大道的化身,那些先天尊神皆由道炁顯化而來,而仙真則是凡人經過各種修煉飛升而成。道教對於「仙」有著不同的等級劃分,在許多典籍都有記載。
在《雲笈七籤》中記載西王母的傳記時,將仙分為九品「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上仙,號九天真王;第二次仙,號三天真皇;第三號太上真人;第四號飛天真人;第五號靈仙;第六號真人;第七號靈人;第八號飛仙;第九號仙人。」並且還規定,這些等級有著嚴格的劃分,不可以越級,凡人在得道升仙時,必須先拜謁東王公,後拜西王母,經過二位神人的考校之後方能升入九天之界,參拜三清天尊。
晉代葛洪又根據凡人修煉的不同層次將仙分為天仙、地仙和屍解仙。在其所著的《抱樸子》中有如下描述:「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這也是對修行者成仙方式的一種分類,其中最高階的天仙飛升是身體和神識全都成仙,而屍解仙則是人先死了以後再像蟬蛻殼一般成仙。
以內丹修行為主而形成的全真派諸位祖師呂洞賓、王重陽等,又將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個級別。天仙是最高等,修行時積德行善,三千善行,功德圓滿,受天書以返洞天,稱之為天仙。神仙是脫離凡塵,升入仙界;地仙是遊於名山,長生久視;人仙是習得延年益壽之法,在人間長壽;鬼仙則是修行最低級的一種,只修得了形而沒有神。